池维源 天津城建大学
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快速发展,社会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高校在教学过程当中,要面对着日益复杂的外部环境,使得高校校园出现突发事件越来越频繁,不仅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同时也会扰乱学校的日常教学以及管理工作,从而给学校以及社会造成了许多不良的影响。因此,加强高校关于大学生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思想政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对于高校而言,在学校内会经常出现安全事件,这将影响社会安定,因此做好应急事件的处理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当前,青年大学生们的思维活跃、容易冲动,并且非常容易受到来自外界因素的影响以及干扰。高校出现突发事件具有应急性、突发性以及冲动性等特点。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过程当中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通过深入研究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促进高效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于高校日常管理事件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学生对社会制度管理办法的不理解而引起的。从实际的简单来分析,这类事件的发生会跟高校学生的切身利益有着直接的联系,比如宿舍安排、教学管理、学校食堂卫生等日常管理。随着新时代大学生对于教学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高校学生更加重视个人权益的维护以及对公平公正的追求,学校的某项措施可能会引起学生的激烈讨论,从而引发一些舆论事件。往往在解决过程当中,由于缺乏对事件耐心地处理,使得学生个人的诉求难以得到有效的满足,为此,学生会通过网络发帖的方式,可能就会造成较大的群体事件[2]。
当前,大部分的青年学生都为00 后,一方面,他们都是经历系统的教育,因此,逻辑思维、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创新创造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这些青少年充满着朝气和活力,对于未来有着很明确的向往和憧憬,但是另外一方面,大部分的学生正在逐步过渡成熟时期的阶段,他们受到了来自家长的呵护,因此,在看待问题和思考问题方面并不成熟。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心理素质以及抗压能力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学生受到情感问题、学业困难以及就业压力等情况,一旦陷入到迷茫当中,如果不能正确的对待这些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的疏导,那么,学生肯定会为此产生自我否定以及自暴自弃的心理问题,长期往学生就会出现自残、情绪失控甚至是报复他人的心理问题。[2]
随着网络体系的不断发展,“00”后是网络成长起来的新新一代,他们更加依赖于网络信息、生活以及工作,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得到了快速的普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将校园当中的发生的事件,发布在抖音,微信以及QQ 等社交媒体软件上,可以通过图片、视频以及文字的方式随意的发表动态,随时随地的发表动态,这样的方式能更好地展示出大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能更好地将校园生活以及线上的生活融为一体。一方面,线下事件的发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高校内多半出现的突发事件都是由于线上所引发的,然而在虚拟的环境状态下,学生会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对于网络上所发表的校园现象,不加评论思考就进行传播,当校园事件达到一定的关注度之后,很多自媒体加入其中,通过推波助澜的方式,引起了更大的舆论效果。另一方面,由于网络事件的快速发展,这成为影响事件发生的重要推动力,学生能够通过网络窗口发表自己的观点,随着社交媒体的不断发展和运用,具有同一兴趣与观点相似的人聚集起来,由于利益观点之间有很大的相同之处,其中很多学生会产生情感共鸣的想法,因此,线上的舆论会引起同类人群的高度关注,在舆论不断发酵等方式之下引起的社会对某一事件的高度关注,这会给当事人产生很大的社会压力,从而改变了事件发生的走向。这些年来,高校突发事件呈现了线上和线下融合的局面,不断的改写着高校对于突发事件的应变格局[3]。
在高校的突发事件当中,经常会出现“灰犀牛”以及“黑天鹅”并存的局面。部分高校突发事件是具有可预见性。比如,根据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存在着以下的特点:由于原生家庭关系出现紧张情况,使得青少年的抑郁在不断的增加。从工作领域分析,在学生出现的日常管理突发事件当中,带学生学习评奖评优以及住宿环境与学生的利益有着紧密的关系。很多情况跟学生学业、心理、人际交往以及经济都会成为引发突发事件的主要因素。根据这些可预见性的特点和规律,可以通过对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能加强对事件的控制。从系统性的角度来看,网络是高校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成为高校突发事件的高发领域。但是,突发事件基本上具有突发性的特点,并且具有难以预料的情况,这将是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动力。因此,要不断地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提升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预防能力,提升大学生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环节[4]。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并不是片面或者孤立存在的。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当中,要分析好突发事件出现的具体原因,运用思想政治原理对突发事件进行预防和应对消除其他影响。目前,高校全过程、全员、全方位育人的理念已经深入了人心。在处理高校突发事件时,要积极地发挥思想教育的作用。首先,发挥好课堂主导的积极作用,不断的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建设,主要围绕着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提高学生明辨是非能力。通过建立高校突发事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数据库,从而推动高效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内容走进课堂,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意识到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处理流程。其次,积极发挥第二课堂的教学作用。真正推动高校学生勤工助学、学生社团等实践性活动,开展体验式的教学,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观念,提高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后,学校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始终围绕着学校的办学特色以及应付突发事件的优秀经验,利用身边优秀的案例和榜样作用来引领校园树立好的思想和观念,树立校园正能量,推动校园舆论的发展[5]。
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当中,要始终秉持着妥善应对的原则,消除不利影响。首先,创新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与学生的利益有着直接的联系,并且学生要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敏感性性,不断地推动教育工作的开展;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当中,始终关注着“三困生”等人群;从时间角度出发,更多的关注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放假后以及春秋节日转换期的敏感问题,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性,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活动的开展,做好意识形态的底线建设;其次,在应对高校突发事件过程中,要坚决预防,根据重点关注的对象,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始终要做好有机制、有预案。再次,创新突发事件协调以及组织机制。在应对突发事件之后,要始终秉持着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组织人员赶赴现场,及时控制突发事件的进一步蔓延,更好的协助学校开展教育工作。同时,要更好地协助学校心理、宣传、后勤以及保卫部门的妥善处理,更好地保护高校师生的人身安全,将破坏性降至到最低。第四,在关于应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导向机制中。要积极的控制好舆论事件的发生,通过在权威信息平台来发布以及舆论正面的引导等方式,控制舆情的走向。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更好地防止相对应的同类事件发生,不断地进行创新,更好地提升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借助互联网更好地控制学校消费数据的统计,不断地建立完善的突发事件数据化研发分析。
总而言之,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当中,高校班主任要努力的深入了解高校学生群体,从而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通过学生干部谈话的形式,更好地判断学生的心理状态,从而找寻学生舆论的导向,做好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在掌握一手资料之后及时的反馈,将突发事件扼杀在萌芽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