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惠晓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国务院办公厅在2015年和2020年先后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两份文件。其中在大力改进美育教育教学中提出了要加强美育与其他学科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的结合,要挖掘不同学科所蕴含的体现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的心灵美、礼乐美、语言美、行为美、科学美、秩序美、健康美、勤劳美、艺术美等丰富美育资源,充分发挥各学科的美育功能和美育价值、有机整合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推进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
著名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提出“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太极拳作为河南省高校体育专业和公共体育课的必修课程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拳风上形、神美兼备处处有美的体现,拳理上又有丰富的哲学文化内涵,呈现出“内蕴外美”的特征,是高校开展美育教育的重要实践课程。作为美育课程开展太极拳教学,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得以传承和创新的新的着力点。
太极拳不管是个人演练或者集体表演,都极富观赏和审美价值。太极拳势刚柔并济、行云流水、轻灵柔和;姿态上讲究“中正安舒”“处处圆弧”“运动如抽丝,迈步如猫行”;节奏上刚与柔、快与慢、轻与重完美结合;推手中挤、按、捋、采、靠等伺机发力动作呈现出阴柔美;动作名称处处体现诗意、优雅和想象力,如白鹤亮翅、玉女穿梭、神女散花等;太极拳背景音乐旋律优美动听,在表演时与动作协调统一,给人以美的感受。
太极拳除了形神美外,还具有特殊的哲学美。它使中国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自然无为”、易学的“阴阳学说”“天人合一”在拳术和拳理中完美和谐在一起,在行拳中又结合古代的导引吐纳之术和中医经络学,使太极拳不仅有修身养性的价值,更蕴含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极具东方的内在“哲学美”。太极拳是集大成者,因此习练太极拳,更是在学习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深挖太极拳的美育价值,让优秀传统的太极拳文化走进校园,不仅能强化学生对太极拳拳理的理解,更能提高习练者整体的审美情绪和审美能力,并为这项运动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提供新的吸引力,对高校美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焦作是太极拳的发源地,拥有天然的地域优势和人才优势,焦作师专作为地方院校,更有责任承担起太极拳作为美育课程在高校开展的重任。
高校是人才的蓄水池,青年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生力量。在美育背景下高校的太极拳开展是传承与发展“非遗”文化的有效途径,也为深入了解太极文化打开了一扇窗。太极拳起源于焦作温县陈家沟,因此焦作师专在开展太极拳运动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地理条件,在传承好、弘扬好太极文化上也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作为学校重点建设的一个特色项目,体育学院不断的调整和优化教学资源、教学团队等措施来保障太极拳在焦作师专的开展。
“师徒传承制”是太极拳传承最主要的承袭方式,从明清至今没有改变。这是太极拳技艺原汁原味流传的基本保障,是核心技术得以保护的唯一方式,也是目前现代社会保留全貌的必要手段。所以,无门无派的“学院派”太极拳师很难被民间正宗正源有代表性的大师和高手所承认,二者形成了壁垒,很难相互融合。
作为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使正宗正源的太极拳在学校得以传承和发扬,提高太极拳人才培养质量,焦作师专体育学院积极优化院校的师资结构,利用当地的人才资源优势成立太极拳大师工作室,构建教学研发团队。该团队有校内专任教师及太极拳流派的代表人物或者嫡传弟子、太极文化学者组成。太极拳大师不仅亲自授课、亲传技艺,拉近学生与太极拳文化及技艺的距离,扩大太极拳技艺传承覆盖面。还积极参与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指导太极拳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同时对中青年教师技艺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并与专业教师一同开发校本太极拳教材和核心课程。大师工作室将传统“师徒制”技艺学习与焦作师专体育学院系统的教学相结合,形成“师徒制+学院派”的特色人才模式,保障太极拳人才培养的质量。
长期以来焦作师专体育学院一直把“以赛促练、以赛促学、以赛育人、以赛促宣”作为培养学生的主要手段和成才路径。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太极拳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还能从整体上提升职业核心素养,为将来从事太极拳教授奠定扎实的基础。同时,太极拳系列比赛形成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让更多学生了解太极拳的锻炼价值和魅力所在,从而产生兴趣参与到其中。
因此对内体育学院每年都会定期举办太极拳比赛,参赛对象为体育学院全体学生,以此来激发学生练习太极拳的热情。同时每年四月下旬的春季运动会暨体育节上,教师的太极拳比赛也在2019年正式成为运动会的比赛项目,体育学院会选派太极拳专业班学生到各个院系进行辅导,这为太极拳在本校的推广和普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外,体育学院组织师生踊跃报名参加每两年一届的“焦作国际太极拳年会”和河南省武术锦标赛,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系列比赛的激励下,练习太极拳成为学生寻找自我、展现自我,突破自我的一个出口。在为自己带来荣誉的同时,也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彰显了办学特色。
师徒间的传承是我国目前太极拳继承和发展最主要的方式。学生拜师、老师收徒的庄严过程既确立了传统太极文化传承中重要的师徒关系又保证了正宗传统太极拳的薪火相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武术上包含太极拳在内,所谓的高手在民间,正在于此。而如何让太极“高手”“大师”走进校园,弘扬传授太极文化,让太极拳在高校落地生根,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是高校亟须解决的问题。
以大赛为契机,邀请名家进课堂。焦作每两年一届的“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大赛”是目前国内公认太极拳最高赛事,各路太极名家和太极拳习练者都将汇聚焦作,切磋技艺,共享太极盛宴。借此契机,邀请太极拳大师走进课堂,举办讲座,面对面与学生进行交流和答疑解惑。如陈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陈小旺、和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和有禄、武术大家兼学者的康戈武老先生等都在年会期间受邀来到焦作师专举办讲座。使我们的学生能在现实中一睹大师的风采,感受太极魅力,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聘请民间拳师为学生亲自授课。在太极拳的教学中,可打破高校和民间太极拳传授的“壁垒”,弱化高校一以贯之的“学历”,“学院派”要求,聘请太极拳大师门下嫡传的传承人或者在全国比赛中屡获大奖的太极名将进校为学生授课。如在太极器械的学习中焦作师专聘请了陈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承人、师承陈小旺的赵庆保拳师。这为在校园中推广和普及太极拳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对绵延传承下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时代的前进中不断焕发生机,受到时代的拥泵,发挥其价值,是我们每一个当代人的责任和使命。只有通过创造的继承和有继承的创造,才能在文化的发展中使文化的发展性和创造性得到统一。因为太极拳的各种要领与要求的层次性、复杂性、精细性,已决定了它习练的难度。初学者在练习时往往“知其难畏其艰”,容易产生退缩心理。如何在正式学习太极拳术前以人们乐于接受、容易接受的形式先行铺垫,同时又不失太极精华,成了体育学院老师们开发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的初衷和动力。在太极拳、体操、健美操老师及音乐系舞蹈老师的共同努力下,结合现代体育健身理念,把太极拳的经典动作与现代舞蹈、健身操有机结合编排了适合太极拳初学者习练的“太极舞”“太极操”。为了推广该太极操、太极舞运动,在校内编入公体课教学大纲,成为大一新生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之一;对外与焦作市教育局、体育局等结合在中小学进行开设;同时,培养太极拳专业骨干力量深入社区对居民进行义务教授。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过去仅依靠在课堂上从教师的传授中获取知识的单一传统教学模式正在被颠覆和改变。名家课堂、慕课、微课、名校名师的网络学习课程等网络知识资源应有尽有,给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加多元化和多样化,获取知识的面更加广泛。“云课堂”“学习通”软件的课堂应用,让“线上+线下”教学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教师在课上不仅可以传授知识,还可以通过在手机终端的问题发布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课下学生可通过老师推送的学习视频、打卡学习、作业、知识点测试等形式来辅助线下的课程学习,进一步强化和巩固所学知识点。
对于太极拳课程的教学,学生除了在线上能欣赏到太极拳大师和名师的演练风采外,还能对太极拳的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补充学习,这是在线下实践课中容易被忽略的一环。焦作师专太极拳的学习主要是在学习通APP上建班,通过线上预习、线下教授及答疑解惑、线上作业和课后讨论三个环节来实施混合式教学。突破了以往仅课堂传授,学生被动学的现象,混合式教学弥补了师生互动和交流、学生知识拓展、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的了解等课堂外的环节。
加强和改进高校美育工作的改革创新,充分运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极拳的积极作用,仍有许多工作亟须开展,不能一蹴而就。不断挖掘太极拳的美育价值,确立在大学美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继而不断创新太极拳人才培养的途径,使其能在高校得到传承与发展,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项目,还需要教育部门、专家学者、一线教师不断地探索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