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阳阳 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为人们带来生活便捷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不良的生活方式和后果,由于久坐和缺乏运动,过度肥胖、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一系列问题趋于低龄化。2014年,著名医学杂志《The Lancet》(《柳叶刀》)刊载了一项世界肥胖人口大规模研究报告,报告显示,自1980年至2013年,全球肥胖和超重人口数量和比例在不断增加,其中儿童肥胖和超重人口增加了47.1%,儿童运动不足已成全球性问题,由此可见,早期的体育教育尤为重要。
当前在我国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大背景下,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不断深化,明确了以坚持“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基本理念。我国近代学贯中西的知名学者、教育家杨昌济认为,如果一个人没有强健的体魄,就会缺乏勇毅的精神和坚忍的意志,学问和事业也会受到影响。但由于体育学科的长期边缘化、体育教师专业素质较差、教学模式僵化落后等原因,体育课程改革仍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造成师生关系不和谐、课堂效率低下、教学氛围消极等一系列问题[1]。
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学内容生搬硬套、一成不变,忽视个体身心发展水平差异性,由于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片面注重运动成绩,趋于达标和生硬化锻炼的趋势,导致体育课总体呈现出“工具主义”的局面,教学内容枯燥、没有趣味性。同时,教学内容囿于知识本位惯性思维,导致缺乏强度和对抗性,主次紊乱,运动技能学习碎片化等问题[2]。
目前,小学体育教学方法也存在着单一化、无法满足新课改以及学生体育学习需求的问题。调查发现:很多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多以教师“知识传教”“体育动作示范”“体育游戏”等教学模式为主。另外,一些小学体育教师多认为:小学生理解与学习能力、身体素养相对较差,因此,多采用“理论知识灌输”“简单的体育游戏”形式向其传授体育知识及体育技能教学、训练,这在不同程度上也抑制了学生体育学习与训练的热情,并影响到了学生身体素养的改善与提高。
首先,教师在基于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为蓝本进行教学,同时,还要结合学生体育兴趣、体育学习需求为学生设计更为丰富、有趣的体育学习内容,绝非简单的一些体育游戏内容。教师还要通过自选、创新课程,自主选择一些更适合于小学生的体育项目来设置教学内容,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3]。其次,体育教师还在正常体育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合理地嵌入一些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如健美操、武术等内容,让他们在丰富的教学内容中,既学习到了体育知识,也增强了学生对各种体育项目的了解与兴趣,这对提升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能、培养学生体育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小学体育教师也要积极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与优化,以激发学生体育学、练、训兴趣与热情,为提升“教”“学”效果奠定基础。首先,运用智慧教学理念,为学生创设一个智慧体育课堂,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体育“智慧”与优势。一方面要指导学生能够进行智慧学习,使之能够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且能够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更多的学习智慧;另一方面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将抽象的体育理论教学内容转化为形象的、直观的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效率。其次,整合教学模式,实现多元化教学模式。小学体育教师可以将体育游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现代教育技术等进行整合,以此来实现多元化体育教学。最后,教师还要通过多元化教学评价来进一步激发学生体育学、练、训练的兴趣与热情[4]。
综上所述,学校作为体育教育的主阵地,必须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机制,采取多元化教学方式,立足个体差异,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为主要目标,贯彻终身体育思想。小学是体育教育的关键一环,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两个主要维度发展创新,改变传统的体育教育思维,创设愉快教学氛围,重视情感教育,促进学生勤学多练,感悟体育的魅力,最终为提高教学效能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