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宏 聊城市技师学院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面临的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如何更好培养人的问题。随着“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与推行,明确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即培养具有正确的政治素养、良好的道德素养、全面发展的、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贡献的人,而对于怎样培养人和如何更好培养人的问题,需要在“课程思政”视域下,结合具体课程内容开展相关教育教学。高职体育教学中,需要深入挖掘“课程思政”理念的内涵,积极发挥体育课程的育人效能,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促进高职学生健康而全面发展。
通过高职体育教学改革,能够不断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抗压能力,确保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升。体育教学改革能够推动学生体能的提升,使学生拥有更强的耐久性和适应能力。高职院校学生在体育教学改革的推动下,也将提升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和积极性,树立终身参与体育运动的理念和意识,为其更好地适应日后的工作岗位提供了可靠保障。
虽然我国体育教育吸收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已经形成了如生活体育课程、SPARK课程等多种教育形式,但由于中西方国情的差异,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会影响体育教学方式的实践效果。我国体育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很多都是因为体育教学经验缺乏本土化转化而导致的。因此,需要推动体育教育的本土化发展,在充分发挥多种教育理念优势的同时,丰富体育教育本身的文化内涵。体育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本质上是要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既要关注体育技能与体质健康等量化数据,又要兼顾体育教育所产生的体育文化、体育精神等隐性内容。因此,应基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遵循体育教育的一般规律,将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等设置为外在目标,将体育文化、体育精神、心理品质培养视为内在目标,转变既有的体育教学观念,推动体育课程向教育层面的回归。在教育国际化与改革开放的宏观背景下,我国体育教育充分借鉴了美、日、俄、英等发达国家的体育教育制度,丰富了国内体育教育的经验、理论与方法。但很多时候对于国外体育教育模式的借鉴流于形式,缺乏对其背后文化内涵的深刻剖析,使得我国体育教育呈现出西化特点,本土体育项目流失。而本土化是将外来理论与经验结合国内实际情况进行转化的过程,对于发达国家体育教育模式的学习和借鉴,需要结合本土实际进行充分的实证研究,实现理论与经验的本土转化。
高职教育实际上也属于一个小型的社会,尤其是在体育运动项目中,竞争、输赢等要素是必然存在的,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项目时所扮演的角色也不同,因此积极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满足体育素养与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方法,通过让学生参与各种集体竞争与协同,让学生能够在竞争与协同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使其能够适应不同的角色并具有出色的适应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协调沟通能力。其中在教学当中,体育教师要做好对学生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体育态度,针对性的制定相应的方案,对学生进行引导与培训。此外,在教学当中要从侧面出发,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比如,要让学生参与到比赛活动中,感受到成功与失败,或者在教学当中对人才需求加以考虑,完善教学内容,将教学目标与职业需求合二为一,促使学生在教学当中形成良好的心态。
高职院校中有很多专业将来面对的工作是比较辛苦的,比如机械工程、汽车技术维修、公路与桥梁、机床与自动化、护理等,对于个人的意志品质与身体素质具有较高的要求。在高职体育教学中需要发挥学科优势,结合具体的专业进行不同的训练,提升学生的意志品质、身体素质、职业素养、职业适应能力等。例如,对于汽车技术维修类的专业学生,高职体育教师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力量训练的练习,比如运用杠铃进行力量训练,引导学生参与搬运和滚轮胎练习等。对于商务礼仪和护理专业的学生,由于需要长时间站立,应该进行姿态与站立训练。对于公路与桥梁和工程类专业的学生,需要进行野外生存方面的训练。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高职体育教学改革是目前值得探究的内容之一,为发挥其作用与价值,需要从体育素养与职业能力角度出发,分析所存在的缺陷,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此实现体育教学的创新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