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婷 湖南科技职业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作出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学校体育的发展作为体育事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对建设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有着重要的意义。学校体育在教育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构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人才队伍,将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作为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在精神动力,提倡在全社会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气。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作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的最后一站,学校体育的学习,是学生养成运动习惯,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最好时机和阶段,在国家大力发展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应在发挥职业教育特色的前提下,努力探索活力校园的建设和发展之路,培养身体素质良好、有能力胜任未来职业岗位的全面人才。
活力校园的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体现,是学校特有的区别于其他教育角色的精神风貌,是学生健康素质和个人素养的综合反映。“活力校园”旨在促进学生的进步与成长,“活力校园”的主体是学生,主力是教师,载体是校园。就学校视域来看,它包括学校发展方向健康、师生精神风貌健康积极、校园氛围青春活力等。总之,所有满足学生健康成长、教师共同进步、学校健康有序发展的举措都可视为活力校园建设的范畴。
据相关调查显示,高职院校学生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更胜于其他技能的学习,文化底蕴相对薄弱,对于学校体育的认知能力也较差,活力校园氛围较弱,对于体育运动的理解依然还停留在传统的观念上,对高职体育文化无法做出更深层次的理解,这就需要学校教育工作者们加深对高职活力校园内涵的剖析,增强学校的体育文化氛围,加强“活力校园”对学生各方面能力提升的功能宣传,使“活力校园”真正作用于学生,实现高职院校体育文化的教学目标。
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对于高职院校活力校园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校通过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促使学生从意识上提高对体育文化的认同感,潜移默化地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有规划地安排好学习与锻炼的时间,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主动去加强自身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构建团结和谐的校园。
笔者对省内目前20 所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质测评及体育课堂建设、课余体育活动建设、其他体育文化特色建设等情况进行了解与调查,发现存在如下问题:
1.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有待提升。行动的驱动力来自于意识的提升,大多数学生没有意识到体育的终身性,仍是从单一的、局限的角度看待体育,认为体育只是众多公共课程中的一门,忽视了体育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挥的潜在功能,因此表现在课堂中是缺乏积极性、缺乏自主学习性,在课余时间也是缺乏锻炼的主动性,惰性较强,由此导致了学生体质健康整体水平不高,肥胖率和近视率持续走高,耐力素质与上肢力量出现明显下滑。
2.体育文化缺乏认同性和标识性。高职院校体育文化没有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无论从学校层面还是学生层面来说认同性不高。部分高职院具有高水平体育运动队和较为完善的体育竞赛系统、校志性校园体育人物、传统的体育文化活动,但大部分高职院校依然是“重技能,轻身体”,学校不具备高水平运动队及体育竞赛能力,没有校园特色体育活动,体育文化没有传承,制度文化规划性不强、行为文化影响力不大,文化形式趋同。
3.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和管理力度不够完善。体育基础设施是学校体育教学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但目前不少高职院校的体育设备老旧,教学器材不足,极易出现安全隐患问题,体育教学受到严重的影响。室外体育场少且老旧,室内场馆缺乏,在雨季或是极端天气时严重制约着学校多项体育活动的开展。校园体育管理力度不足也是活力校园建设的阻碍之一,不少高职院校体育被弱化为边缘学科,归分为公共课部,甚至归分为某个专业院系管理,管理者不了解学科属性统筹管理,无法发挥学科的特性,体育的多功能无法展现。
活力课堂的建设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上好基础体育课基础上,开展以学生兴趣发展为导向的体育选修课课程,坚持体质测试达标标准,实现体育教学与人才培养完美契合,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完美匹配。要打造“活力课堂”,需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完善教师管理培训机制,为教师进修、访问、培训、参与教学经验交流和体育比赛创造条件,为符合学生的发展而提高整体教学水平。积极开展第二课堂,让学生汲取到除课堂技能外的其他知识,如生命安全知识、心理健康知识、运动营养知识、生理解剖知识等,重在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得到多方面体育教育知识,使学生达到“运动参与、技能提高、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目标,使学生的认识在传统观念的基础上实现质的飞跃。
特色体育活动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活力校园建设中最具校本特色的一环,对于拓展学生综合素养、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起重要作用,是校园文化塑造、体育精神培养、人才全面发展过程中不可替代的助力。
从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方面来讲,学校应在发展传统体育活动,如校篮球赛、校运动会、乒羽球赛之外,发起更具创新、注入新活力的特色体育活动。教师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要的一部分,在活力校园建设中往往容易被忽略,教师作为连接学校和学生的枢纽,只有保持活力与健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工作,因此,还应重视教师的体育文化建设。学校应将教师和学生有机结合在一起,举办各类师生相互交流、相互竞争的活动,比如师生篮球、足球赛,师生同参与的打卡活动,户外活动等,亦师亦友,使学生与教师在同场竞赛中相互碰撞、相互合作,既提高了双方的身体素质,又加强了师生交流,促进校园文化和谐友好发展。
为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以“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为导向的阳光体育活动为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以及学校校园文化氛围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学校应大力扶持阳光校园跑活动,加强校园跑的监管力度,使学生养成坚持运动的良好习惯。“课后一小时”也是发展阳光体育的重要途径,学生参与“课后一小时”既能强身健体,又能调节精神状态,促进交流,还能缓解一整天学习带来的压力,学校应给予学生充分的物质条件支持,使学生活动有场地、运动有器材,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学校的社团建设一般有以下三类:一是以专业特色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的的专业性社团;二是以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为主的综合性社团;三是以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发挥学生特长为主的兴趣型社团。体育社团需建立完善的社团制度,以确保社团活动的正常运行。
学校应允许学生模拟企业管理理念、经营方式来自主经营、自主创收,使社团有进一步搞活社团的资本,取用有道,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业能力的目的。高校体育社团应加强有效沟通,组织高校间的校际交流活动,促进体育文化融合以及体育资源共享。高校体育社团还应积极与社会团体展开合作,大胆尝试学校体育与企事业单位的融合,让社会体育走进校园,使体育社团由校园和社会共建,从而促进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有机融合、互惠共存。
互联网+背景下,现代运动科技手段逐渐盛行,运动类app 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愈加广泛,例如微信运动、咕咚运动、keep、哟哈运动等。倡导大学生在课余时间运用手机来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并在APP 软件提供的相关指导下进行锻炼,使学生逐步养成坚持锻炼的好习惯,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在线体育资源融入体育运动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不可或缺的部分。慕课、超星等平台上的资源共享,能有效地解决高职院校学生体育运动中资源不足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课程的学习,获取到学校体育课程中除技能教学以外的其他体育知识,例如运动营养知识、运动损伤防治知识、科学健身与减重知识等。教师通过慕课、超星平台推荐给学生适用的资源,可以让学生们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强化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沟通交流是人与人之间联系的枢纽,良好习惯的坚持需要有志同道合的伙伴相互鼓励。微信、QQ 及其他具有交流功能的软件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微信、QQ 等软件是一种成本较低、交流性较强、互动性较好的,适用性较广的常用软件。对于高职体育来讲,可以通过建立体育公众号、推送微视频等方式,向学生们传播体育教学的知识和常识,在日常生活中融入体育教学。还可以通过建立跑步群、健身群等方式,加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形成良性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促进活力校园建设的重要途径,同时活力校园的建设又能夯实校园文化在学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发展活力校园,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学生、教师及学校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建设能够对高职学生的道德品质、审美素养以及能力素质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在国家大力发展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背景下,学校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激发学校各方面活力,从而构建出符合校本实际的活力校园文化。高职院校应该在保持职业教育特色的前提下,坚持健康第一理念,加强体育文化建设,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努力探索活力校园的建设与发展之路,为社会发展培养专业技能过硬,身心健康发展的全面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