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筱茜
(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新疆乌鲁木齐830001)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高校教育工作实现了快速发展,其重要表现之一是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但在这一发展趋势下,高校贫困生问题也更加突出,这部分学生在完成大学学业过程中经济压力较大,个人家庭条件无法支撑其完成大学学业。现阶段资助育人体系正处于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国内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以经济为主,存在较多缺陷,不利于国内高校教育工作的开展。本文主要针对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问题和对策进行详尽阐述,以期对国内高校学生的资助工作起到引导作用。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在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始终依法保障学生的平等,使学生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而在这一过程中,不让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失学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举措。
需要注意的是,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中,资助只是一种必要的手段,育人才是主要目的[1]。为了使国内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够顺利完成学业,高等教育阶段的资助育人体系不断完善,实现了多种资助育人方式的有效结合,辅以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使得高等院校稳定持续地为社会发展输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无论是对于经济上有困难的大学生,还是对于国内的教育事业,抑或是对于国内社会发展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从理论意义上说,加强高校学生资助育人方面的研究可以彰显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内涵,保证经济有困难的学生能够上得起学、上得好学,这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一项重要外在功能。国内高等院校还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教学职责,而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就是践行“德行”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高校教育工作发展过程中,需要重视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实现资助与育人的完美结合,这样才能把对有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落实在人才培养上,这也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从实践意义的角度上来说,现代全阶段的教育工作都强调素质教育,高等教育亦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变得更加重要,除去传统的现实层面的物质资助以外,还需要实现精神资助的融入,满足高校学生的多方面需求[2],以此来促进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完成当下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
目前,我国人口基数较大,再加上教育事业近年来的高速发展,高校大学生数量逐年递增,这也使得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数量变得越来越多。现阶段的高校学生资助育人过程环节较多,后期资助监管方面的力度明显不足,难免会出现不同类型的问题,阻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实际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中,学生的贫困认定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也是资助过程中的难点工作。贫困认定工作不仅会影响到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资助资金是否能够用到实处[3]。
目前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在贫困认定方面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多数情况下都是以学生自身口述为主,后续交由班内的学生投票决定贫困生的认定,认定方式片面。因此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过程中, 必须要重视认定标准的统一,进行切实地调查认定工作,确保具有需求的大学生都能得到精准资助。
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资助只是一种手段,育人才是最终的目标,简单来说,高校学生资助育人不仅需要具备经济上资助的功能,还需具有不可忽视的教育功能。目前部分院校对于高校学生资助育人的“育人”功能认知存在明显不足,实际的资助育人过程中强调经济功能,难以发挥其育人功能,不利于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部分院校在资助育人工作中缺少相对应的引导教育[4],这使得高校大学生对于资助育人的理解片面化,导致育人功能弱化。
在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中,部分学生和家长为了缓解家庭经济压力,出现了道德品质缺失现象,会通过拉拢关系、出具虚假的困难证明等方式,获取相应的政策优惠。这种现象会影响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部分大学生认为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是一种“天经地义”的事情,即便自身得到了资助,也不具备感恩之心,在这种情况下,更不必说高校学生资助中“育人功能”的实现,无法满足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和需求。
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所资助的学生并非都是“完美”的,甚至部分高校大学生存在素质上的问题,包括缺少远大理想和目标、社会责任感不强、上课出勤率不高、学习纪律松散等问题。这使得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资金使用、育人功能都“用错了方向”,导致资源的浪费。这类学生即便接受了资助,在后续个人发展过程中也难以回馈社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高校资助育人功能缺失所导致的。因此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需要重视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优化发展[5]。
首先,实施资助育人绿色通道,确保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够顺利入学。在每一年的新生报到时期,需要安排高年级学生接待困难学生和家长,对其进行对应的咨询和引导服务。针对部分想要了解高校学生资助育人政策的学生,高校还需制作资助手册,使其知晓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建议学生填写绿色通道审批表,为后续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提供便利[6]。
其次,在实际高校学生贫困认定过程中,需以学生各方面的信息和数据为依据。为了保障高校学生资助育人认定工作的水平,需建立学生信息队伍,通过学生提供的信息和数据,全面了解学生家庭困难情况,做好客观判断,确保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得到资助。学生信息队伍可由责任心较强的班长、学生党员、课代表组成,确保学生信息准确且公正,以提升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针对性。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不能采取一蹴而就的工作态度,为了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考核认定水平,需要建立班级、院系、学院的三级认定组织。首先,由具有需求的学生提出资助申请,后续由班内的学生信息队伍提供对应信息,包含日常消费、用餐消费信息等等;其次,由班级辅导员、班主任进行实际走访调查,确定初步的学生贫困等级;最后,由学院自主管理中心进行最终的申报审核,对具有需求并且提出申请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程度进行认定[7]。
还需要注意到,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考核认定过程中,贫困证明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并不是认定的唯一标准。高校还需要切实做好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使其从自身家庭情况出发,与其他申请学生进行对比,最后再确认是否做出贫困生申请。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严肃处理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等现象,向认定成功的学生发放承诺书,使其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
高校学生资助育人的重点和核心在于“育人”,鉴于现阶段部分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片面重视经济资助的问题,新时期的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必须要重视“育人”功能的发挥,在合适的激励和考核制度之下,培养受资助学生的良好行为、思想习惯。
1.有针对性地开展诚信教育
为了使得高校学生资助育人的“育人”功能贯彻落实到资助全过程中,院校需要设立诚信教育月,通过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如专题讲座、诚信演讲比赛和班会等,使接受资助的大学生知晓诚信的重要性,促进大学生诚信行为和诚信思想的养成,号召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能够及时结清欠款,呼吁受资助学生回馈社会。
2.促进感恩教育与社会公益活动的结合
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之所以能够在社会中顺利开展,一方面是为了追求教育功能,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具有回馈社会的人、事业单位和企业组织,使得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得到了源源不断的支持和动力[8]。因此,在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优化过程中, 还需要重视学生的感恩教育,实现感恩教育与社会公益活动的结合,包含相关的义务公益劳动、义务献血等等,使接受资助的学生知晓回馈社会的重要性。从微观角度上来说,感恩教育能促使贫困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他人;从宏观角度上来说,感恩教育能够培养贫困生回馈社会的意识,有利于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对于高校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3.强化励志教育
依据相关的调查发现,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往往在性格方面更加内向和自卑,这种性格特点使得部分贫困大学生看上去比较腼腆。过于自卑的性格特点不利于高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即便其具有想要完成的目标,也会不自信,认为自己难以达到想象中的标准,最终限制贫困大学生的发展。因此,在高校学生资助育人过程中,还需要重视对其的励志教育,可邀请以往比较优秀的贫困生向贫困生讲述自身接受资助的经历和就业经历,使贫困生能够得到现实层面的激励,不断增强自身的自强、自立意识,以此推动高校贫困生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目前来看,国内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较多,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优化过程中,需要把重点放在“育人”上,结合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的最新实践成果,建立更加稳定、有效的高校学生资助育人体系,保证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实现健康、稳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国家教育公平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