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核心素养在大学实用文体写作教学中的导向意义研究*

2021-11-21 22:24:49刘侃如
读与写 2021年34期
关键词:文科文体背景

刘侃如

(延边大学朝汉文学院 吉林 延边 133000)

“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是2014年我国在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后推广开来的。直到2016年,教育部公布了由北京师范大学等多家组织机构用时三年联合研究,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标志着符合我国学生发展规律的系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体系化、科学化。由此,高等教育明晰了为应对未来社会的需求,哪些是应用型人才所必须的素养,并摸索着如何培养这些素养,这意味着“核心素养”这一概念从出现起就肩负着教学目标具体化的任务。

“新文科”,顾名思义就是相较于传统文科出现的概念。“新”的界定既表明立场,又阐明身份。在事物本身非静止的基本规律前提下,“新”概念的产生总会有其特定的背景与契机。2018年10月,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文件,决定施行“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版),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中,首次加入了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等学科。其后在教育部统筹下,科技、工信等部门正式启动该计划,提出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由此,“新文科”也正式成为了我国文科建设的未来方向与目标。大学实用文体写作作为我校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之一,面向的是各专业学生,针对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的教学,要求了任课教师在此背景下,要有一定的融合意识、实践意识、创新意识,而这又是一直强调的“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由此可见,新文科背景下的“核心素养”体系在通识教育课程中的导向作用就更加突显。

1.树德行,以不变应万变

“立德树人”始终是符合教育发展大计的。无论改革如何进行,“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是始终要坚持的。“核心素养”作为高校教育教学的出发点与制高点,始终如一地贯穿于整个过程之中。尤其是目前针对中小学生,国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即“双减”政策,从中越来越明朗地看出我国对基础教育中“核心素养”的培育的重视,对中等教育人材分层的明确,推演到高等教育,则正是表现为以“拔尖”为目标,学科融合为方式方法的核心素养体系的日臻完善。大学语文作为一门通识必修课,其学科定位正符合了当前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根据学生个体的发展的不同提供各种可能性以提升学生的人文底蕴、科学研究精神、学习能力、生活质量、责任担当意识以及实践创新技能,从而培养出拔尖人才以适应发展的需要。而“实用文体写作”作为本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中的一部分,也正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中相对薄弱的实践能力培训的重要环节。

大学语文在我校是一门面向全校除汉语类,所有本、专科各专业开设的通识必修课,各专业的融合在教学中要求了任课教师必须在全面掌握学生专业素养前提下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立德树人”是一切教学实施的根本。虽然实用文体写作更趋向于表现学生的语言文字实操能力,但贯穿其中的实用写作思维方法、实用文体的语言表述等均可间接或直接地表现学生核心素养的高低。“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德”不仅仅是指个人道德,在目前社会的发展阶段看来,“德”的内涵应该更加宽泛和明确。“德”应是个人品德与职业德行的综合体现。无论是新文科背景还是核心素养要求,除了教师本身应必备的传统的个人品德外,还应包括基本的职业德行。通识课程则应该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融合、渗透的意识,即有意识地去融合不同专业背景、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组织及施行教学的能力。“立德树人”,一切“以人为本”,同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教学中有意根据学生专业背景培养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的融合能力,无论是写作还是阅读,根据学生自身的专业进行任务的安排布置,突破传统,利用多种教学手段,线上线下、分组讨论等方式组织教学,以应对“拔尖”目标的需要。“立德”根本,只有具备了“树人”的基本德行,才能更好地面对不断变革的各种形式的要求。

2.宣传统,提升人文底蕴

人文底蕴是“核心素养”中的基本内容。宣扬中国传统文化与价值观,提升学生的人文底蕴正是大学语文这门课一直以来的根本任务之一。在文学篇章教学中,人文精神的传达是很直观的。传统文学与文化、现当代文学与社会热点、外国文学与历史问题……均是以人文素质教育为出发点和取向的教学内容。但是在实用文体写作教学中,涉及到实用,似乎无法与传统文化发生联系,其实不然。在核心素养的要求下,实用文体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可表现在文体演变历史的了解、具有文体特征的语体特点的掌握,以及实用写作逻辑方法的学习中。在逻辑思维表现中,中国学生较为习惯的是演绎思维方式,那么在具体教学中可适当训练学生的归纳思维。如可根据课堂教学时数的长短,在讲解公文语体特点时以古代篇章为例,让学生自主归纳出应用文庄重谨严、准确恰当、简洁明快、朴实得体的特点;可适当加入某一文种的发展脉络进行扩展,如截取具有典型性的唐宋公文的具体案例进行讲解,采用名家名篇作例,像书信章可选用司马光的《上祖父祖母》,从中了解古代私札类文体的称谓问题等。

实用文体写作有自己独特的话语体系,尤其是公文,其表述方式与文学内容不同。这也因此成为刚步入大学的新生们在学习实用文体时最大的障碍。核心素养体系要求培育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课程应开放式面向学生,基本常识性内容以课下学生的自学为主,课上进行提问的方式用以考察学生的自学效果。在“新文科”背景下自学内容应成有关联、成系统,由浅入深。既满足课堂普遍性需求,又有“拔尖”性内容的体现,采用必读、选读等方式进行区分。

在新文科背景下,人文底蕴不应仅仅限于对文、史、哲等内容的理解与学习,在高等教育中也应包括实际工作与生活中所使用的非常规语言表达的掌握。如实用文体中出现的大量书面语言,像敬悉、迭经、商颂、文祺、台鉴、兹等,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在讲解这类词语时既是消除与文字的隔阂,又是人文知识的拓展,更是人文底蕴的提升。

3.重实践,细节制胜推创新

“新文科”所强调的不仅仅是“学科内”与“学科外”的跨界融合,还应包括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埃里克·詹奇等人提出的“超学科”概念,“超学科”也就是不止于“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跨越,更应该包括学科与“非学科”之间的整合。在单纯学科领域的学习中,专业知识是主要的,但同时学生还应注意与如社会、生活等非学科领域知识的融会,即生活实际知识的融合。也就是说“超学科”的落脚点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而非高高在上地睥睨万物,应该走下神坛贴近众生。核心素养中“实践创新”能力正是要求学生具备创新意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用文体教学中,阅读与写作正是考察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除了词语,实用文体的语体表达方式是与学生过去所常接触的文学性文章完全不同的,更能体现缜密逻辑的重要意义,而缜密的逻辑也正是实践创新能力的基本质素。

3.1 逻辑思维的意义。学生在接触实用文体的初级阶段,写作常常是语无伦次、不知所云的。这正是逻辑思维混乱的表现。而实用文体要求我们的文章既合理又明确,这就要求作者要条理清晰地去谋篇布局。对于具体要求来说,无论任何文体,首要的就是核心大脑——逻辑思维的梳理,“一事一文”、不能顾左右而言他,尤其是句子成分的搭配,这在实用文体写作中的基础。这些好似理应在高等教育之前就掌握好了的技能,却是学生们在实用文体写作中的短板。王力先生曾说:“平常我们所谓主谓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形容词和名词搭配不当等等,严格地说,都不是语法问题,而是逻辑问题。”实用文体写作中最为重要的就是逻辑的缜密,词语搭配不当往往是改错题型中经常考察的内容。严谨的逻辑思维正是实践操作的基础,逻辑的混乱是一篇实用文中的大忌,只有按照合理的顺序,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行文才能突出文章的观点与作者的写作意图,也才能最为迅速地解决好实际问题。

3.2 逻辑思维的培养。在篇章教学中,我们需要的是具有想象力的形象思维的参与,典型形象、典型人物,发挥想象、在“高于生活”的想象中塑造人物形象,以景造情、以情感人。但是在实用文写作中,事件、人物都要具有真实性,不能凭空想象,需要调动的是我们的抽象思维并使其具体化。首先要明确文体的写作原则和要求,每一个文种都有自己的固定格式要求,它是规范行文写作的基础。除此之外,要明确在具体文种中要传达什么、要求什么、以及如何达到作文的目的;其次是要让学生清楚所书写内容中事物的自身特点、事件的发展规律,以期对主题行文在逻辑上有清晰的认识。再次是要学会换位思考,实用文体是面对实际问题和困难的,无论通知、启事、合同、毕业论文……其功利目的是很明确的。基于此,实用文体不似文学性文章,读者的阅读感受不会直接影响到作者的书写,实用文体中读者是最为关键的。因此,行文逻辑可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以读者身份思考是否具有可行性,目的是否能达到,问题是否能解决进而进行修正;最后是要学会分析,分析实际案例、分析同伴的文章。如果生搬硬套不仅可能让文章变得生硬,甚至可能与自己的写作意图相悖。对于具体案例,应让学生学会分析文章的观点、步骤、层次,如使用思维导图进行梳理,亦可从纠错中加以明确。

实用文体写作本身就是语言文字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最直接的表现。反过来讲,如何将实用文体写作与专业背景更好地融合则是适应新文科背景的改革需要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本着实践与创新的原则实施课堂教学。如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中,可多筛选出具有较贴近学生生活的错误案例进行分析,案例中身份的设定可倾向于学生专业方向,提升学生的熟悉感等等。

总之,在新文科背景下,对于大学实用文体写作来说更是一种契机。“核心素养”体系要求在实用文体写作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多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应掌握多样的学习方式,持之以恒,必然有更多的“拔尖”,更加有意义的创新。

猜你喜欢
文科文体背景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当代陕西(2020年14期)2021-01-08 09:30:42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学生天地(2019年36期)2019-08-25 08:59:44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艺术家(2018年7期)2018-09-22 02:09:20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
孙文科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