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佳 潘书波
(沈阳师范大学 辽宁沈阳 110034)
双截棍又叫二节棍,二龙棍,关于它的历史起源目前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双截棍是由我国古代人民所用的农业工具“连枷”演变而来,主要作用是打击农作物使其脱粒;另一种说法是双截棍由宋太祖赵匡胤所创的一种专门打击敌方骑兵马腿、破甲兵和硬兵器类等的军用武器,可以使敌人短时间丧失战斗能力[1]。随着时代变化,现代双截棍样式不同于古代的样式,一般全长约70cm,棍身直径约2.5cm,每节棍身长约27cm。双截棍作为一种短小精悍、刚柔并济、简单易学的武术器械,由于其独特的套路风格,同时兼具健身性、竞技性、娱乐性等特性,对培养大学生的中华武术文化认同感、身体素质的提高、人际交流、表达能力、审美情趣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双截棍运动在我国高校的推广有着重要的意义。
双截棍作为一种中国传统的武术器械,它代表着一种“刚柔并济,阴阳相应”的哲学思想。两端坚硬的棍身代表着刚,象征着坚定不移、刚正不阿的精神,连接棍身的棍链代表着柔,象征着圆滑灵动,八面玲珑,棍身与棍链相结合形成整体,寓意人生的处世之道也应该刚柔相融[2]。
如今,作为在高校中最为流行的武术器械之一,双截棍成为一种弘扬武术文化的载体,时尚又实用,相比于刀棍携带方便等特性,其入门简单,不需要武术基础。虽说双截棍只是先辈们发明的无数武器中的一种,但就是这样一件短小武器,蕴含的智慧也许会成为一把开启高校学子探索中华武术文化的钥匙,让高校学子感受中华武术文化的内涵和智慧,进而投入更多的关注于双截棍运动中。双截棍运动将更好地在高校中传播,不断地发展和改革,这种古老又新兴的武术文化会传承下去。
对于高校学生而言,修习棍法不仅是一个丰富课余生活,弘扬中华文化的过程,还是一个精神层面的升华过程。双截棍作为一种软兵器,具有软硬兼具的特性,初学者练习此运动具有一定的难度,练习的过程中不容易控制好游离棍的方向、力度和角度,容易使游离棍打到练习者的身体,造成受伤的情况[3]。因此,学生想要练好双截棍,就必须跨过这些难关,化伤痛为力量,持之以恒,不断突破,进而逐步提高技术能力,在逐步习得的各种动作的过程中,练习者会不断体验到成就感,培养自信、自尊、自强等内在品质,对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与坚忍不拔的精神有积极的影响。
在练习双节棍的过程中,初学者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不足,保持空杯之心向高水平的前辈请教,在欣赏和仰慕的同时,以这些前辈为目标,尊重他人,博采众长,不断地激励自己,相信自己在未来也会拥有前辈那样高超的技术,进而激发不断进取、不断超越的精神,这种精神会贯穿练习者的人生,对其有着积极的影响。高水平的练习者,希望挑战高难度,突破自身极限,不断地在练习中获得满足感、充实感,同时在教授他人技术动作的过程中,不仅会增强自信心,还会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技术动作的理解能力,激发更高的练习热情,在练习中投入更多的精力,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双截棍运动是一项有氧与无氧兼具的运动,它既具有有氧运动的功能,又具有无氧运动的功能。练习某项动作招式时,属于有氧运动过程。例如,原地不动练习“左右逢源”“平掌转棍”“狂龙乱舞”等动作。练习这些招式可以提高双手的协调性,手腕及手臂的力量,关节的灵活性。长期的练习,不仅可以提高技术水平,还可以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及代谢功能,提高骨密度。另外,练习双截棍可以使手臂粗壮而坚韧有力,提高动作速度、耐力、灵活性和准确性。练习完整的套路或表演时,这属于一个无氧运动的过程。几乎所有的双截棍套路都能在1~3min内完成,虽然套路五花八门,各有特色,但大体的思路都是快慢结合,即有些动作需要迅速且刚猛有力地完成,而有些起始或衔接动作需要柔和地完成,呈现一种刚柔并济的视觉效果。现代的双截棍套路中,糅合了许多的转体、跳跃、步法、指法及舞蹈性的动作,在完整练习套路时,全身的肌肉群和各关节都能得到锻炼,双截棍的大部分动作都需要左右手共同参与,不论练习者是左利手还是右利手,双手都能得到锻炼,有利于左右脑的开发,对于风华正茂的高校学子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20世纪70年代,传奇巨星李小龙将双截棍搬上了大荧幕,这种武术器械被大众所了解,受李小龙的影响,双截棍迅速地在世界上流行,那个时代以实战风格为主,材质多为木制或铁制。进入21世纪后,双截棍运动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各种团体和流派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其中不乏许多优秀的社团,如凌云棍道、中华棍、水意棍道等优秀双截棍团体。棍法风格上也逐渐从实战流转向套路表演为主,表演方式多样化。表演性双截棍动作与实战性的双截棍动作有许多不同之处,表演性的动作是在实战动作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动作更加花哨且幅度更大。例如,各种舞花、转身、抛棍、转棍等,这些动作融入到各种套路中,进行整合和编排,表演者控制好速度与力量,再结合身法,搭配大气磅礴的音乐,进行套路表演时,常常给观众带来一种游龙穿梭般的感觉。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在一些团体表演中出现的荧光棍、冷焰火等表演,相比于传统的双截棍表演,能给人强烈的视觉刺激,令人过目难忘。
在现今社会中,高校学生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其今后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大学时期,正是发展人际交往能力的黄金时期,双截棍可以作为一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中间媒介,扩展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练习者在学习双截棍的过程中,想要提升自己的技术,就需要不断地学习与交流,这种学习动机会驱动练习者加入相应的双截棍社团或培训班,向高水平的前辈学习,和一群志同道和的“棍友”相互交流,练习者在学习和交流中增长了技术与经验,同时拓宽了交际圈,锻炼了练习者的社会交往能力。此外,在高校的各种晚会和活动中,双截棍套路表演常作为弘扬中华武术文化的节目出现,想要给观众呈现好的节目效果,表演者就需要提前排练好完整的套路,而在这个过程中又是劳累、枯燥、集思广益的过程,一个团体一起吃苦为达成一个目标而努力,很容易形成一种团体的凝聚力,培养个体的责任感。随着表演活动的圆满完成,也会增加表演者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促进了成员之间和谐、稳定的关系,对之后的学习和生活有重要的意义。
双截棍短小精悍,实而不华,其独特的结构和多样的功能决定了它是一种实用的防身武器。双截棍的两端是由坚硬的棍身组成,中间用链子连接,当使用者用力挥出棍子时,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可以使游离棍端产生较大的线速度和离心力,大幅提升打击强度,即使是普通人也可以轻易地打出很大的力量。此外,双截棍的实战应用,可以针对性地打击对手的关节处,一旦对手的关节被击中,将疼痛难忍,瞬间失去抵抗能力,遇到歹徒时可以利用这点,创造逃脱机会。双截棍的另一个作用是可以绞夺对方的武器或者手臂、颈部等,可以瞬间控制对方,不给对方反击的机会。由于双截棍的这种特殊构造,结合其棍速快和迷惑性大的特点,在实战中,可以瞬间改变击打方向,令对手难判棍迹,防不胜防。
要想让双截棍运动在高校中更好地发展,就应该加大宣传力度。高校应该给双截棍的社团提供在各种晚会或活动中展示的平台,用表演的形式弘扬中华武术文化。同时,举办有关双截棍文化的讲座,让更多的学生从理论层面了解这项运动。高校也应该利用校园网、画报介绍双截棍的功能,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双截棍运动的精彩视频,通过这些形式,让学生了解这项运动的魅力,吸引学生的兴趣,使这项运动获得更多的关注,从而更好地传播[4]。
双截棍社团一直是传播双截棍运动的主力军,更好地建设与组织高校双截棍社团是双截棍能在高校中更好推广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高校中的双截棍社团大多是学生自发组织建设的,容易出现组织混乱无序的情况。高校应该安排一些有经验的教师辅助管理双截棍社团事务,制定规范的管理及选拨制度,任命一些技术过硬的学生担任社团领导,统一服装及器材,监督社团训练,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5]。
高校双截棍社团的训练都在操场或空旷的场地上,虽然可以满足平时的训练要求,但遭遇不良天气或进入冬季后,平时的练习会变得很艰难,有时还会停训,影响学生练习技术,打击学生练习兴趣[6]。高校应该开放部分室内训练场地,给双截棍社团和练习者使用。这样可以让学生不受天气的影响,正常进行训练,对于提高学生们的技术和兴趣有积极的影响,同时也有助于双截棍运动在高校的推广。
如果双截棍运动能像太极拳一样被引入到高校中,那将是这项运动向前发展的重要一步。高校应该开设双截棍的选修课,聘请专门的教师,让学生接受专业性、系统性、规范性的指导,深入了解这项运动的内涵和智慧,学习正确的技术动作,同时灌输正确的武术思想,使高校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德艺双修[7]。将双截棍引入到高校的选修课中,可以使更多的学生关注到这项运动,增大练习的人数,扩大双截棍运动在高校的影响力,这对武术文化的传承和推广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双截棍不仅是一种“刚柔并济“的武术器械,也是中华武术文化的缩影和载体。经历千百年的变化,虽然外形上有所改变,但其蕴含的中华民族文化和智慧是亘古不变的。将双截棍这种古老又新兴的运动推广到各高校中,发挥它的教育、健身、表演等价值,继承和发扬传统武术文化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社会化,对学生步入社会后的生存和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