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宏
(山东省青岛鞍山二路小学 山东 青岛 266000)
相比于其他学科的教育特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更加强调实践性。这是由于尽管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作用于学生的思想层面,但是却需要通过其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一言一行表现出来。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从自身的角度对于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形成清楚认知,并能够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开展丰富化的实践活动。
以发展实践性教育理念作为导向,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应该重视突出实践性教学与课程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既不脱离教材中的知识点,也能够与实际生活之间建立联系,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将道德与法治课程放到社会生活背景当中。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的形式,更好的满足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可以督促学生在生活中善于观察,将实际学情作为着手点,深入挖掘实践性教学和课程内容的结合点,开展实践活动,比如,实地考察、社会调查、实验研究、访问与体验等。通过这样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主动性。
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师在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能够对学生形成较强的吸引力,使其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并在其中积极思考,获取知识,达到理想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在情境教学模式当中,教师应该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为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1]。值得注意的是,在每次情境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应该通过教学反思分析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对其加以改正和优化。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道德素养,使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以及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将其切实应用于实际生活当中。例如,教师讲解到“生活离不开规则”这个部分时,可以选取几个学生比较熟悉的且契合本节课主题的生活场景,比如,在公交车站排队时有人插队上车、看到有人在医院的大厅抽烟、在公交车上看到有人一直与司机攀谈等,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场景,通过表演的形式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呈现出来,由教师根据学生的表演为其点评,并从课程知识的角度进行详细的讲解。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从实践角度对于课程知识形成更加深入的理解。
实践活动对于环境的要求较高。在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开展实践性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尝试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将课程教育放到社会背景当中,带给学生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社会实践主要指的是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去到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实践活动,为学生对于课程知识进行深入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2]。例如,教师讲解到“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这个部分时,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个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在教室中设计与制作调查问卷或者其他相关材料。以此为基础,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去到当地的自然环境、环保部门或者居民区当中,通过实地考察、访问以及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实践,回到教室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完成一份关于环境保护的“倡议书”或者制作垃圾分类宣传手册。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性教学活动体系当中,参观访问法属于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具体实施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到校园以外的特定地点,进行走访,让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并将其与道德与法治课程联系起来[3]。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升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与访问能够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产生心得体会。这是课堂教学所无法达到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教学方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做好学生的安全保障工作,以达到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的效果。
综上所述,当前,越来越多道德与法治教师开始探究实践性教学活动。具体而言,教师应该突出实践性教学与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践行道德与法治课程理念;以德育教育目标为导向组织参观访问实践活动。通过本文对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性教学策略展开的一系列探析,希望能为达到理想的德育教学效果提供一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