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单 万 鹏 欧翁玲
1.广州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0;
2.华南师范大学,广东 广州 510500
“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这是在新的时期和新的形势下,对于学校今后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举措。课程思政作为一种综合的教育理念,虽然主要是针对高等教育提出,但是其理念和价值可以贯穿到整个教育体系之中。因此,学校武术教育也应牢牢抓住这一契机,将中华武术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转化为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实际力量,使其在新的时代发展背景下焕发勃勃生机。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体现出了党中央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新时代教育强国的信心和决心。一直以来,我党始终把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坚持德育为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中,建设新时代教育强国其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课程思政强调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各个专业和各个学科之中,在传授专业课程知识的基础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化为内在德行和个人素养,将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及国家发展结合起来,为建设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添砖加瓦。
进入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育人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在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德育起到了引领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要求 “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就要求我们要做好育人工作,尤其是德育工作。当前青少年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经不起挫折,在独生子女时代,许多家庭对自己的孩子百般溺爱,孩子从一出生就成为大家的宠爱对象,但是这并没有使他们成为父母所期待的强者,所谓“大学生的学历、中学生的能力、小学生的心态、幼儿的受挫能力”正是对其真实的写照。[2]出现这种情况,正是因为学校教育体系当中抗挫折、自强不息等精神教育的缺失。另一方面,虽然时代在高速发展,但社会道德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倒退和滑坡现象,人们围观冷漠、见死不救事件却屡见不鲜。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承载着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下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育和塑造,明确了新时代我国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全面育人的使命担当,将其融入到课程教学之中,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内在德性和道德素养,能有效帮助学生解答思想情感困惑、价值困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有用之才。
教学是教育工作的中心,在教学水平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学校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学校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在教学方面,应坚持“教”与“育”的有效结合,其意义在于: 一是有利于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执行教育教学法规和落实学期授课计划,将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其次是有利于及时发现和总结课堂教学的不足,并总结先进经验,能及时改进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课程思政是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3]它的目的在于挖掘课程中隐含的思政元素,并将其渗透于教学过程中,将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它是一种全新的课程观。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设计和模式,一种全新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武术教育一直以来都重视武德教育,以“尚武崇德”作为武术教育的基本原则,而武术中尚武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崇尚勇武为特征,团结和谐、积极向上、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4]在武德教育中大多以“尊师重道,孝悌正义,扶危济贫,见义勇为,虚心请教,屈己待人,助人为乐,戒骄奢淫逸”等作为习武人的信条。而“内外兼修、形神兼备、德艺双修、性命双修、心身并育”等和谐观念,更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弘扬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5]对于个人思想道德修养及社会和谐发展具有积极的时代价值。学校武术教育的理念就是在教授学生技术的同时,对其实施“育人、育德”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礼仪、武德、诚信、和谐等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和正确的价值观等教育。德是立人之本,可以说学校武术教育中的“武德教育”与“课程思政”“立德树人”有着高度的契合性。
进入21世纪以来,武术界确立了学校武术教育应区别于一般体育项目仅以技术传授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模式,而要通过武术技术的教学达到“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价值主旨。[6]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学校武术教学虽然经历几次改革,但其发展却并不尽如人意。因学校武术教育中缺乏对武术文化内涵、中华民族精神如何通过武术技术得以体现的研究,造成武术教育中的文化性在竞技化的过程中逐渐褪化,现今在学校中教授的武术都是空有体育的架式而无武术灵魂的展现,[7]使得学生喜欢武术却不喜欢上武术课。武术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如何实现学校武术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在新时代发挥其作用显得十分重要。
中国的武术文化经历史积淀形成了庞大的文化体系,面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武术文化,我们首先应该重新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将复杂多元的武术文化进行相应的筛选和调整,突出武术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使其符合新时代学生的教育需求,这也是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学校武术教学大多都是以套路或武术操为主要教学内容,而且教学方式大部分为教师在前面做动作,学生则完全地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动作模仿。学校开展武术课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通过对武术文化的学习更好地感悟其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与民族精神,但是武术的体育化内容和模式使得教师更多关注武术技术的传授和掌握,在这个重技术轻内涵的教育现象下,学生缺乏对武术文化理论与内涵的理解与掌握。学校武术的教学内容应与思政教育理念相融合,把武术课程思政的育人元素融入到教学大纲之中,在课程目标中进一步体现德育目标,将武术文化的育人功能渗透到教学之中,同时增加攻防技术的学习,通过武术的技击性激发学生练习兴趣,使其兼顾趣味性与实用性。
教师要关注课程思政的特点来创新教学方法,灵活地在课堂中融入思政元素。例如,在教授动作技能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故事、武术名人、爱国将士的精神事迹讲给学生,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在设计武术教学内容时,应始终贯彻教学礼仪,给学生讲清楚“抱拳礼”的来历与内涵,并有针对性地实施武术教学礼仪,培养学生的精神风貌,以达到以礼明德、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良好武德;在教学方法手段上,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互帮互助以及“师徒”传承的方式,以培养学生的互帮互助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有的放矢,顺其自然地开展德育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熏陶,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实现技能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是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镜子,对学生举止言行和身心成长影响较大,教师能否接受和践行课程思政的新理念,适应课程思政的新要求,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构建学校德育新格局的关键。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的同时要以德立身,以自身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学校应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通过教学比赛、专题培训、集体备课等方式,形成特色明显、效果显著的课程思政能力培训经验,调动教师参与课堂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教师的育德意识,提高育人能力。同时,教师要加强思政学习,紧跟新时代步伐,以现实社会问题为导向,以学生当下关注的热点问题为切入点来融入思政元素。最后,教师要积极参加关于课程思政理念融入教学的研讨,积极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实现技能传授与思政教育、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中做好表率,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课程思政”是隐性的意识形态教育模式,这就意味着需要更加健全有效的评价方式和评价体系。对于课堂的评价主要围绕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展开综合评定,包括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课程思政”对于学生思想道德的培育是潜移默化的过程,所以评价的原则应更注重教学的过程而非结果,因此对学生的评价可以从课堂表现、日常行为等方面对他们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思政素养考核,同时可在期末成绩评定中增加思政表现考核分来促进学生对思政素养学习的积极性。对教师的评价要借鉴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经验,充分发挥评价导向功能,通过制度性设计,在教师职务(职称)评聘。评优奖励中,将课程思政要求作为重要考核要素,结合先进的思政理念及时调整评价方式,使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根据评价的结果建立良好的评价反馈机制,将学生评价的结果反馈到教学方法的运用当中,促进教学方案的改进,将教师评价的结果反馈到对思政素材的挖掘和思政教学切入点之中,形成武术思政的整体教学反思,从而完善“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实践。
“课程思政”理念作为新时代教育领域的一个伟大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需要。实现学校武术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为此我们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关注课程思政的特点来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时深入挖掘武术教学课堂的思政内涵,有机灵活地在课堂中融入思政元素,增强教师的育人育德能力和人格影响力,健全教学评价体系,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促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将武术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转化为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和民族精神的实际力量,形成文化自信,在潜移默化中达到立德树人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