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英 刘学信
青少年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因素的干扰,学校必须实施有效的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德育工作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保障,是教师的责任。笔者结合自身教育经验,针对当前的小学德育工作提出自己的看法。
学校需要设立负责德育管理的组织机构,班主任和校领导组成德育领导小组。这样可以形成从班主任到校长的德育管理网络体系,全面连接校内的德育工作,方便学校的领导和指挥,提升学校德育工作开展的效果。同时,学校组织教师学习关于德育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组织教师参与学习,利用这种方式提升学校教师队伍的综合能力水平。例如,采用“青蓝工程”做法,也就是通过老带新的方式,让有经验的教师指导年轻教师开展德育工作,这样能丰富年轻教师的德育管理经验。学校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教师培训,帮助学生提升德育理论素养,提升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德育教育也需要创新,而不是翻来覆去讲几条大道理。德育教育的范围也不应该局限于课堂,需要在教育的多个领域实施德育,拓展德育的覆盖面,创造一个良好的德育氛围,让学生转变负面情绪。在学校德育过程中,帮助学生摆脱功利化的心理,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道德品质,这对于他们的人文素养发展来说意义重大。比如,在法律法规教育中,要求学生用课余时间观看《法律讲堂》等节目,这样能明确每个人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和法律法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加强了对于法律规范的认识,通过趣味性较强的节目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储备。
德育的实施离不开家庭和家长的支持,需要重视家校合作的教育手段,融合学校和家庭的力量。学校组建家长微信群,为家长更新学生的在校状况,让家长获得了解孩子情况的渠道,同时让他们参与到德育中。学校为学生安排学习任务,家长则需要配合学校监督学生,这样保证德育是连续的、统一的。例如,培养学生孝顺品质的过程中,安排学生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鼓励学生和父母进行密切沟通。同时,要求父母给学生创造劳动的机会,一同实施德育教育,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对于家长的反馈信息,学校需要提升重视程度,根据反馈结果及时调整德育方法和措施。
德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家庭和学校都是教育的重要场所。在德育中,重点关注留守儿童家庭和单亲家庭、困难家庭,关心这些学生的状况,通过有效引导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利用家长会等机会,培养家长的科学家庭教育理念,让家庭德育成为学校德育的坚实后盾[1]。
第一,组织多元化德育体验活动。对于学生来说,并不喜欢讲授式德育方式,他们对于大道理不感兴趣。一味讲解德育知识,不如组织学生亲身体验,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教师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主题活动,在其中渗透德育内容,以此影响学生的行为和思想。例如,在国际助残日,组织“盲人一节课”活动。学生用布条或其他东西蒙住自己的眼睛,然后在课堂中听课、学习,体会盲人的世界。这样的活动能让学生关爱身边的残障人士,激发学生的爱心。第二,融合德育活动和传统文化。结合传统文化开展创新性德育活动。例如,在端午节安排学生学习屈原的事迹,让学生学习古人勇敢、不屈、正直的品质,用这种方式引导学生,更获得良好的效果[2]。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的自身素质和形象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行为和语言。教师是孩子的模仿对象,因此,教师需要提升对于自己的要求,用较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在平时以德育人,用自己的榜样作用影响学生。例如,在学校的公共区域,不管是走廊还是操场上,随时捡起看到的垃圾,用自己的行为来引导学生。在主题班会中要求学生保持走廊卫生,同时亲自参与走廊卫生清理活动。起初,学生比较惊讶,然后就会有学生开始模仿老师自觉捡起包装袋和纸屑等等,这样的教育方式对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后,教师在班会、早会场合表扬学生的积极表现,用正面的评价和激励来引导学生。在平时给予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学生感觉到被尊重,用爱滋养学生的心灵,这样的德育方式效果最好[3]。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教育事业获得了快速、全面发展,各种思想观念接踵而至,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教师需要勇于实践、敢于探索,把德育融入育人的方方面面,实施科学的德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