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菊花
(广西科技大学体育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
运动营养学是一门专业基础应用课程,是运动生物化学的后续课程之一,内容比较丰富,重在应用。目前,笔者学校运动营养学课程所用教材为高等教育出版社所编写的《运动营养学》,教材主要针对不同人群运动过程中所需的营养特点划分章节,每次课程内容所联系较多,但各有侧重点,然而体育专业学生文化基础较弱,不同章节知识点相似度高,这易导致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混淆。倘若课程以“填鸭式”教学进行,则易导致学生课堂“开小差”,学生被动地接收知识,缺乏良好地课堂互动性,这不仅增加备课负担,也会减弱教学效果。由此,笔者尝试寻求新教学模式,以改善过往“填鸭式”教学,以期改善沉闷的教学气氛,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2014 年,复旦大学张学新老师[1]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其核心理念在于,将课堂时间分为两半,一半由教师进行专业知识点的教授,一半则留给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的时间错分开来,并让学生在课后的一周之内自主学习,促使其进行个性化地内化吸收。该种教学模式在于强调过程性评价,同时也关注到了不同学习需要。许多研究[2-4]显示,“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提升学生学习能动性、提高知识内化率等方面具有良好地促进效果。目前,“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体育基础专业课程的具体应用研究尚较少,因此,笔者尝试将“对分课堂”应用于运动营养学专业课程中,以期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随着大学招生规模扩招,学生课堂玩电子产品、注意力分散等,这必然会引起教育质量下降。而课堂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是知识传授的主要场所,大学课堂多习惯采用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模式进行,然而大学课程多以2-4节方式连上,这需要学生极大的关注力,因此容易造成课堂时间浪费。如何较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强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这是一个很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2014 年,复旦大学教师张学新提出了“对分课堂”[1]教学模式,该模式融合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和讨论为主的新型教学方式,提出了“对分模式”,即将课程的时间分为两半,一半课堂时间属于教师讲授时间,一般课堂时间属于学生讨论、增强互动的形式。对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而言,其关键的创新之处在于将教师讲授时间和学生讨论时间错开,课后安排学生进行一周的自主学习,促进个性化的内化吸收。总体上,“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清晰地划分为三个阶段:讲授阶段(Presentation)—内化吸收阶段(Assimilation)—讨论阶段(Discussion)。此外,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价方面,“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强调过程性评价,而非结果性评价,这突破了传统教学评价的模式,强调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学习目标。
在张老师提出“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之后,许多不同专业课程教师进行了实践应用,效果显著。例如,耿世佳等[5]在胚胎学教学中结合“对分课堂”模式,精简理论教学,隔周进行讲解、讨论等方式,结果显示这种教学安排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还从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思辨等方面能力。汪缤缤等[6]则在画法几何与机械绘图课程中应用该教学模式,发现“对分课堂”教学模型能显著调动学生积极性,促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改善传统教学模式的单一性及学生兴趣弱等不足。蔡容[7]在局部解剖学教学中应用了该模式,其实践表明该教学模式可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性,促进了师生交流、生生互动,强化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显著性提升教学质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出发点在于增强课堂互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由此对应:教师需让出一些教学时间,这就形成了课堂“对分”的格局。“对分课堂”教学模式重在教学过程的改革,讲授时,教师面对整个班级,分组讨论时,教师则无需参与,因此该教学模式应用不受班级规模影响,但同时也呈现其特点:高度互动性。总而言之,“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经济、高效、实用的教学过程改革探索模式,对教学的形成性评价转向过程性评价为主,开放性的考核可更好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目标、学习需求。
笔者所带《运动营养学》课程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共一个大班,人数为60 人,总课时为32 学时,共8周,2 次课/周。该门课程的先导课为《运动生物化学》,然而笔者所在学校并未开设该门课程,由此学生对《运动营养学》课程的学习,往往容易出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由于该课程教学时长短,而笔者也期望增加一部分《运动生物化学》内容,因此,笔者希望可通过“对分课程”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对运动营养相关课程知识的内化吸收。在对该模式的教学应用中,首先进行分组,每组6 人,共10 组,并优先同宿舍学生为一组,教师指定责任心较强的同学为组长。分组结束后,为方便组间讨论,要求同组同学需坐前后。然后,在第一次应用该教学模式前,给学生阐释清楚上课模式、讨论要求、作业要求,并要求学生下载“对分易”APP,以方便课后作业管理。由于学生初次接触“对分课堂”,为了让学生尽快适应从“讲-听”传统模式转换至“对分”模式,前两周采用了当堂对分形式授课:第一个课时笔者进行课堂内容讲授,第二个课时笔者就所讲内容进行课堂提问,引导学生对知识点内化吸收,随后组织学生就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讨论,并要求学生在课下查阅资料,进一步内化吸收所学内容。当学生对该教学模式适应之后,从第三周起进行隔堂对分。笔者依据教学进度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性、重点讲授,课下将所授内容资料及相关问题留给学生,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内化吸收,同时将课程资源、问题题目、问卷调查等布置在“对分易”,要求学生进行作答;随之所续的课堂组织学生进行组间讨论分析。其中,在课后内化吸收阶段,要求学生除了认真阅读笔者所提供的教学资料外,也需利用网络资源、图书馆资源等来解决问题,此外,也要求学生在此过程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及见解;在讨论分析课题环节,学生除了需讨论分析笔者给出的问题外,亦需对自己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讨论课环节,笔者也会留取一定时间,让学生对该组的讨论结果进行分享。
采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后,笔者除了注重重点难点知识理论的讲授外,也侧重于运动营养理论知识与学生实践方向融合,导入营养学的发展前沿,将一些运动营养学实践案例、运动营养学与健身方向、运动营养学与户外方向等进行实践结合的课程资源,由此衍生的问题等放到“对分易”中,以供学生课后讨论内化,这极大地促进教学内容的实践应用性,丰富教学内容,优化课程内容,从教学内容方面改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对分课堂”极大地优化了教学方法,传统教学常用讲授式教学、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等模式,虽然也很有效地对学生学习兴趣进行调动,然而课堂时间较长,学生较难长时间集中于教师身上,而“对分课堂”则将课堂的一半时间交于学生自己,教师则不时指导,这增强学生为“课堂主人”的理念,也将传统较死板的教学方法灵活化,进而优化了教学效果。“对分课堂”还优化考核评价的方式,笔者学校原有的理论课程考核方式:平时30%+卷面70%=课程总分,然而使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后,笔者侧重于考核学生问题提出能力、团队讨论配合能力、讨论分享展示能力、“对分易”作业完成情况等,卷面成绩比例下调,而平时成绩上调,评价方式以基础应用能力为导向,鼓励学生除了学习课程基本理论知识外,也需注重该门课程的实践应用方面,这种评价方式也无形中激励学生重在学习过程,变相改变了以往期末考试的“背背背,得高分”的状况,提升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
通过对《运动营养学》课程进行“对分课堂”教学方法试验,笔者发现:“对分课堂”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也减轻了教师的备课负担,同时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积极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具有优异教学效果,这与其他课程的教学效果一致[8,9]。然而,在使用该教学模式时,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探讨:首先,笔者这门课程针对的是体育专业学生,学生文化素质较弱,缺乏学习主动性,因此分组讨论时,笔者采用制定责任心较强的学生作为组长,以督促整个小组完成有效讨论,这是与其他课程使用该教学模式的不同之处之一。其次在分组讨论时,部分同学准备不充分,易影响讨论效果,在分享讨论结果时往往影响该组表现,这对于过程性评价而言,会影响其他同学成绩,由此提示我们需不断完善过程性评价的打分标准,尽量做到公平公正,有所兼顾。最后,在“对分”时间控制使用方面,均需要教师进行把控,例如讲授时间过长、讨论结果分享时间过长或其他一些影响“对分”开展的因素等,这都会影响“对分课堂”模式的教学效果,进而影响学生对新教学方法的认同感。总而言之,“对分课堂”使用需依据课程自身特点、所授学生特点等进行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推进,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模式也会随之增加,“对分课堂”作为一种新兴教学模式,为我们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提供了新思路,在使用该种教学模式时,笔者发现:“对分”的时间控制、教师的“精讲”环节、教学进度与教学大纲的匹配度、学生参与“对分课堂”的效果反馈与教师期望值匹配度、促进学生内化吸收的素材选择、部分章节学生提问较少,进而导致讨论缺乏热烈度等,均会影响“对分课堂”的效率,因此,我们在使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时,需提前做好随时克服困难的心理准备,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为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创新性、团队性提供环境和素材,真正做到主动学习、对分学习,师生相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