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 雨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四川遂宁 629000
《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中小学研学旅行是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在日常生活中不同的环境中开拓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亲近大自然、了解社会。研学旅行是丰富实践育人途径的一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让广大中小学生在研学的旅行中深刻感受到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会革命的非凡成就,研学旅行是带领学生走进活态文化,充分利用优秀的民族历史文化和地理文化的鲜活性、地区的实践性,通过研学性学习和旅行相互结合,使学生通过现实场景地身心浸润,陶冶心性,挖掘民族的根与魂,从而增强对传统文化、自然历史知识了解的深入度,培养学生爱国、强国的高尚情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等综合能力以及民族情感开展全方位的学习活动。研学旅行课程是一科综合性的实践活动课程,用丰富的内容开展教学的新形势,这也是活态文化育人的形式。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长期创造的特有的产物,也是社会的非物质文化。根据人类的方式改变社会以及世界,将被改造的事物以及人类留下印记。教育就是经过文化的传播育人,教育的别名就是文化[1]。
活态文化是表示特别的地点和时间在日常生活中亲身经历和体验民族传统文化的形式,也是社会历史的生活方式以及大自然演变的方式,是一种现在还存活的、非物质的文化,还具有历史、科学、社会等方面的价值,有着独特并且不可的替代的独特性。活态文化被认为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体验,体现文化延续的过程,这是人类文化在时代中真实又有历史的存在。在某种意义上,活态文化的组成成分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活态文化是根据人的存在才存在,有着独特的传播方式,也是根据人的语言以及行为,在特别的时间和地点用实物教育的方式代代相传,这是一个地区人类长期生活的沉淀,表现了地区的精神、价值观念等国家传统的文化,有较高的生活以及教育的意义。还包括了社会的文化实践、表演形式等生活体系和文化场所,还有自然、历史景观,拥有鲜活的展现形式[2]。活态文化育人利用国家传统文化以及自然文化,促使学习者置身其中,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实践能力等,还能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民族的自豪感的教育性活动。
活态文化是融入活的情境,让学生有直接的体验和自身的认知。活态文化是活着的,是从历史上传承下来的,而且还有保存的价值。活态文化是在有鲜活的特性。所以,充分利用活态文化育人的方式,可以将学生引入具体的场景中,让学生有更直接的体验,并且经过观察、感悟、体验生活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学习教育活动。在活态文化育人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变成一个全方位并且体验感极强的活动[3]。与此同时,因为活态文化有展演性,不如歌舞、生活习俗等,在鲜活的表演中将文化保存下来。经过活态文化育人,学生能直接体验文化的底蕴,还有社会实践的意义。学生听过在场体验的方式,学习并且延续生活方式以及精神。
四川省教育厅部门颁发了推进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充分发挥研学旅行的综合实践育人作用,强调要采取有力措施推进研学旅行。研学旅行的教学方式是让学生亲近文化,直观感受文化,改变传统教育缺少的体验感,传统教学方式停留于课本知识,对涉及文化背景的知识不能及时在课本上展现出来,这样导致学生不能直观地感受到文化的魅力,课本想要表达的情感,某种意义来说这就是学于课本停于课本。所以为了更好的教授知识,实现文本教育,就需要将课本与实际情感联系起来。
例如,五年级学生在学习《假如没有灰尘》这一课文时,学生对环境的保护知识只能停留于书本上,不能实际体验自己的情感,学校可以安排组织学生、教师去四川特色文化特点的自然地点:九寨沟或者四姑娘山,可以带领学生通过对九寨沟的景色观赏,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受自然的魅力,对环境的重点保护,自然会馈赠我们人类什么样的美。《黄继光》一文,学校通过学生单元学习,在学习课文之前,或者本单元结束之后,组织学生去四川省首批中小学红色教育研学实践基地自贡的吴玉章陈列馆、卢德铭故居,近距离感受这些伟人的爱国事迹,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引导学生热爱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4]。
对于中小学教材内容,可以将书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进行情境再现式教学,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对课文知识的记忆,也可以通过实地方式弥补小学生想象力的缺陷,每个学生的想象力,对美的追求都不相同,可以将通过将学生带领在实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学习,将课堂挪到大自然[5]。
例如在学习《美丽九寨沟》中,在教师安排研学的前一周可以带领学生简单学习九寨沟课文里的知识,带领学生熟读全文,在一切安排安全顺利的情况下带领学生出发九寨沟,在真实的自然景象中,引导学生记忆课文,在九寨沟内游玩的时候用广播播放九寨沟课文,让学生在听、看中增强对课文感情的提升,在自然感情中感受自然的美,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同时,加强了对九寨沟的更多情怀与宣传。有部分学者认为旅游研学是一种活动,比如:万红莲提出教育旅游是一种以教育或者学习为目的、融旅游与教育为一体的旅游活动。这一理论的提出得到大部分的认可与赞成,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丰富阅历、增长学生见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徐褒琳对国内学者的观点归纳,表示狭义的研学旅行是一种集体的活动。
研学旅行的意义就是让学生走进活态生活,补充在课本上缺失的情感体验,课堂文本式教育时常会导致教育内容失去鲜活度。只有通过走进活态文化,深刻体验、感受、品读了历经岁月积淀的人民日常生存生活经历以及山川河流背后的传统文化气韵,才能真正唤醒学生对民族和人民的全面认知,感受到民族人性和基本的精神面貌,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自信和热爱,在获得文化知识的同时陶冶了学生的爱国情操。
以四川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活动开展为例,结合研学旅行活态文化育人目标,充分考虑挖掘和开发中小学校所在地及其周边丰富优美的自然、人文环境、红色旅游地、世界遗产地、文化博览场所等,为学生设计安全、合理、种类丰富、具有文化深度,适合中小学生开展的活态文化旅行学习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在真实体验、感受了家乡四川历史的悠久,民族众多,自然风光绚烂多彩,旅行资源丰富后,能快速、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家乡、国家由衷的自豪和热爱。
在研学旅行教学中,通过走进活态文化可以提升学生对家国责任感,强化学生坚韧独立的品质,培养学生团结奋斗的意识,最终实现学生优秀的人格精神塑造[6]。如带领学生对比参观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遗址以及灾后重建的美丽新家园,可首先来一堂安全认知教育课。在现实的场景中让学生感受自然的可怕力量,即教育学生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也实地教育学生在灾难面前如何自我保护,减少伤害,如何保护他人。这样的安全课堂带给学生的触动远远超过学生在学校的安全讲座甚至地震逃生演练效果。还可以讲述当年这片废墟上曾经的伤痛故事以及对比灾后重建的美丽新家园,让学生感知祖国的力量,感知国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知晓每一个中国人应担负的家国责任,明白拥有坚韧、独立品质的可贵,理解这个时代对担当精神和奋斗精神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到家庭幸福的可贵,祖国人民奋斗的不易,塑造学生优秀的人格精神。
真正的育人目的是将文化和育人融合为一体,教育就是文化的别称,每个人都生活在文化境遇内,体现着文化的存在。育人的教育内容、活动的过程、方式等各种方面都会被境遇内的文化环境和人文习俗影响,这样也能体现出教育文化的境遇性。境遇中的人在生存环境相互形成一种文化观念、人文风俗,形成传统文化。处在文化境遇中的活动,会受到传统文化的而影响,留下文化的痕迹,培养受环境的影响,人不可以离开文化环境,只有在文化环境中,才能参与文化活动,才能发展成社会需要的人。因此,人的生存和发展,还是要在文化中,身心都同时参与在内,这样才能获得成长。研究表明,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学生通过自己的身心体验学习的内容,获得新的意义,把学生学习的内容转变成生活内容,然后建立自己的生活世界,随后稳定成长和发展[7]。
在中小学开展研学旅行活动中,就是使学生的身心进入活态文化的情境中,全身心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中,学习活动成为拥有具体认知的活动,文化不是通过数字和逻辑思维形成的,是要通过互动和亲自感悟中领会的,因此学生在具体的参与中,感知感悟,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充分实现育人的目的。
活态文化是一种活的文化,它保留了民族发展的脚步和印记,表现了民族精神和价值观,是我们和先祖情感的一种连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穿越”这条途径使历史活起来。活态文化是一种起源文化,是民族的力量,是经过长时间的生活经验慢慢累积形成的文化。必须要延续优秀的传统文化才可以找到民族的灵魂。活态文化是实践和行动中得到的知识[8]。所以,应该充分利用民族组传统文化好自然历史文化,使学生重新找到已经远去的“故乡”,修复民族的文化,使民族文化多样性,这样有利于对活态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通过利用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历史活态文化进行育人这样有利于对学生情感的陶冶,传承文化的精髓,加强对民族文化的守护、提高文化信仰。
比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铸就的精神是龙的精神,我们被称为龙的传人,这样的精神面貌是民族存在的根本源头,尤其是还存在的历史文化,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创造以及其他的社会活动背景。作为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集体参观四川博物馆,给学生讲解博物馆陈列的哪些物品,使学生能在老师的讲解中深刻明白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明白中国发展到如今的模样是经过老一辈的科学家、艺术家用智慧推动的,让学生明白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意义,促进学生有努力学习为祖国建设做贡献的意识。
总而言之,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是在充分实践的基础上活态文化育人,这也是宣传文化、传承文化的一种形式,通过研学的形式使中华民族的伟大不仅仅在课本上出现,与自然、文化的接触,更是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如果在学习环境或者爱国情怀的课文时,组织了研学旅行的形式,这样更能加强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对祖国发展的尊敬,同时通过观察祖国的景色,直观感受中国大好河山的美;感受到现在中国快速之崛起,研学旅行的开展,既增强中小学生的爱国情怀,又宣传了中国的民族文化,同时让学生有更多保护自然生态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