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童话特点,落实语用训练

2021-11-21 19:14:29郭翠萍
读与写 2021年10期
关键词:荷叶童话词语

郭翠萍

(福建省福清市玉屏西园小学 福建 福清 350300)

人文性和工具性是语文教材的两大特性,童话作为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故事情节曲折有趣,语言浅近简练、生动质朴,对于发展儿童的语言,有着独特的积极作用。

综观统编教材,童话故事的设计具有整体发展、循序渐进的特点:低年级童话教学与识字学词结合得非常紧密,营造生动有趣的语境,开始注重借助词语把握童话的结构,逐步学习讲述、表演童话故事;中年级童话教学通过故事感受想象的有趣,学会复述、续编童话故事,开始接触长篇童话,学习体会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高年级则进入长篇童话的整本书阅读,并提出了梳理人物图谱、把握全书结构、写下读书感受等综合性的阅读要求。

一线的老师们只要基于教材,充分掌握童话的文体特点与年级编排的内在规律,从语言运用实践来探索童话教学的策略、方法,就一定能有效实现语用转向。

1.“语用”的支撑点——积累词语

积累是语言发展的基础和源泉。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习语言,一定要让词汇入到儿童的精神世界里去。”童话故事的语言生动形象,贴近儿童的表达方式,老师就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积累童话教材中不同类型词语,逐渐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为学生语言的可持续性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1 巧借“的”字,练说短语。统编版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中,含“的”字的短语比较多,有“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碧绿的衣裳”“雪白的肚皮”等,教师在引导学生读句子、想象画面后,揭示这一类短语的组成秘钥:“的”字前面的词语形容后面词语的特点。如“大大”“黑灰色”“长长”都是形容蝌蚪的外形特点(形状、颜色等),“碧绿”“雪白”则全是形容青蛙的外形特征。

理清两者的关系之后,教师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字短语的表达,结合课后习题出示句子练习:_________披着___________。_________鼓着___________。学生运用积累的“的”字词语来表达,如:“小羊披着白色的大衣”“苍蝇鼓着红色的大眼睛”等句子,他们能够在具体语境中运用典型的短语。

1.2 借助“又”字,练说词组。童话故事的词语训练重在细处入手,例如《小猴子下山》中简单的“又”字,也可以成为发展学生语言的着力点。“又”字短语在课文里多次出现,画面感很强:“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他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等,教学时,教师抓住“玉米又大又多”“桃子又大又红”这种词组训练教学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模仿练习说话:________又( ) 又 ( )。学生思维活跃,但是答案参差、良莠不齐:西瓜又红又绿,黄瓜又粗又细……教师理清了学生思维的来源,及时帮学生纠正错误,归纳总结:西瓜没破开之前, 是又绿又—— (圆) ;破开之后, 西瓜囊又红又—— (甜) 。以此类推, 在填写“又( )又( )”词组时, 一般情况下前后的词语不能互相矛盾。那么,“黄瓜又粗又细”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2.“语用”的落脚点——句子的运用

句子是词语、段落和篇章的桥梁,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课文的重要组成部分。童话故事中有许多典型结构的句式,反复出现,它加强人物形象的刻画,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开展“语用”训练。

2.1 加强经典句式的训练,迁移内化。《乌鸦喝水》课文中,乌鸦想办法往瓶子里扔石子,只见“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引导学生通过换词的方式理解了“渐渐”就是“慢慢”的意思,再进行说话训练就水到渠成了,学生们联系生活实际大胆发言:“天气渐渐冷了。”“我渐渐长大了。”“小草渐渐长高了。”……学生从对“渐渐”的认知和理解,最后到句式的运用,逐步内化成自己的语言。

2.2 把握句子结构的规律,范式引领。童话故事的内容浅显易懂,情节和语言都具有反复性,抓住这些句子结构上的特点能够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积累语言。细细研读《雾在哪里》,很容易就发现课文的句子结构规律,多处使用“我要把……”句式来描绘大雾笼罩的画面,将雾的淘气表现得活灵活现。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大致了解了雾孩子行走的路线后,聚焦三个句子:

“我要把大海藏起来。

现在我要把天空连同太阳一起藏起来。

现在我要把海岸藏起来。”

“我要把______藏起来。”这三个结构一样,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但是蕴藏其中的心情可不一样。教师通过情境引读,勾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轻松掌握句式规律:雾孩子刚开始只是想把大海藏起来,读——“我要把大海藏起来”,谁知海水、船只和蓝色的远方,居然都看不见了。他高兴极了,就接着藏,读——“现在我要把天空连同太阳一起藏起来。”刹那间,无论是天空,还是太阳,都消失了。雾孩子越玩越起劲,他继续藏,读——“现在,我要把海岸藏起来。”……学生跟随教师的引读,感受雾孩子兴奋的心情,他们也越读越带劲,老师借机发问“雾孩子,你现在要把谁藏起来?”“雾孩子们”纷纷作答:“我要把大树藏起来。”“呀!大树不见了。雾孩子,你要把谁藏起来?”“我要把小花藏起来。”“呀!小花不见了。”就在一问一答中,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又进行了句式练习,有效提升了语感。

3.“语用”的生长点——思维的启发

思维的发展促进语言的发展,部编版童话故事的编排上有很多的思维训练点,是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最佳教材。

3.1 巧妙补白。儿童对新鲜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心,他们热衷于想象,而童话故事最大的特点是幻想,运用拟人、夸张等写作手法,营造了天马行空的想象世界。教师应该积极挖掘童话故事内容的空白点、延伸点,鼓励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大胆交流,在思维碰撞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三年级的一篇童话故事,故事刻画一座善良、富有爱心的老屋,它帮助了小猫、母鸡和小蜘蛛,最后在老屋听小蜘蛛讲故事中戛然而止,其中藏着多个空白处,等着学生发挥想象来补白:老屋每次和小动物的对话都只有动作,没有神态,能不能结合插图,补充他的神情呢?在小蜘蛛讲故事期间,老屋有没有可能又帮助了其他小动物呢?它会帮助谁呢?……通过巧妙的补白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也赋予老屋和蔼慈祥、善良的鲜活形象。

3.2 仿说训练。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童话故事就是通过大胆夸张的故事情节塑造虚拟人物的形象,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童话文学的情节美、表达美,它有助于儿童积累丰富的词汇,提高表达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荷叶圆圆》中小水珠把“圆圆的、绿绿的”荷叶当作摇篮,学生通过联系实际,体会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的舒适,教师适机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并创设想象氛围:荷叶给小水珠带来了快乐和舒适,小水珠还会觉得荷叶是什么?学生的想象力被激发,脱口而出的答案精彩纷呈:“荷叶是我的沙发”“荷叶是我的床”“荷叶是我的滑滑梯”……老师巧妙营造的情境为学生的想象搭建了平台,让学生乐于表达,对于他们语言能力的生成发展就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3.3 续编故事。续编故事是学生在学习课文后的二次语言创作。《不会叫的狗》是一篇特别有意思的童话故事,开放式的三种结局令人眼前一亮,无论是遇到母牛继续学叫,还是被农民带回农场,或者小狗最终学会了狗吠,课文打破了思维框架限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前文的理解和生活经验,自由选择一种可能性进行续写。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空间被打开,他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续编的故事新颖、有趣,有效地达成了言意兼得、内化语言的目标。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故事以简单明了的语言形式出现,我们的语用训练点要充分关注到文中语言的形式、功能,挖掘有价值的语言训练点,根据学生的学段培养目标,有效选择教学策略,循序渐进地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发展学生言语能力,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荷叶童话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荷叶像什么
找词语
童话镇
琴童(2017年12期)2018-01-09 12:50:36
秋天的童话
荷叶圆圆
午夜童话镇
词语欣赏
荷叶伞
一枚词语一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