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芳
(福建省建瓯市通济街道中心小学 福建 建瓯 353100)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为了将培养学生道德核心素养作为首要的教学使命,教师需与时俱进,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优化、完善教学模式,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概念,增强学生是非对错的分辨能力。
1.1 教学模式单一、落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中,鉴于道德与法治教学资源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素材较为短缺,导致教师至今依然沿用传统单向灌输的理论教育模式,内容单一、方法固化、手段落后,无法激发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知识学习兴趣,致使学生未能及时对自己的道德思想进行有效的反思和转换,无形中给道德与法治教学渗透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阻力。
1.2 学生缺乏道德、法治意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一方面由于教师对新型的法治教育理念认知不足、渗透素材有限、师资团队建设不尽完善、教学力量短缺、教师缺乏实践教学经验等诸多不良因素所致,学生缺乏基础的道德与法治意识。
另一方面,由于学校对道德与法治教育课时安置不合理,未能将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作为教学重点,使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从而引发学生受社会不良因素影响形成了一些不健康的道德思想和行为。
教师应尽早重视到学生的这一现象,融入“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并采用行之有效的措施约束学生的社会行为,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形成正确的认知能力,避免学生在繁杂的网络生活中迷失自己[1]。
2.1 构建完善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评价、反馈体系。
首先,学校领导应与时俱进,加强校方对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对现有教师资源进行科学、系统地整合;通过校园平台上发布的招聘信息,招募一些具备丰富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方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技能的优秀教师,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其次,加大本校教育资源投入力度,结合多媒体设备微课程、下载共享资源等途径,增加道德与法治教学素材储备量。
再次,运用数据化的高新技术构建完善的信息化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评价、管理体系,定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和进度进行有效的监督、检测,通过反馈信息让教师认识到自己工作中有哪些不足之处,进而带着问题和目的对查漏补缺,以此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渗透能力。
2.2 运用多媒体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内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中,教师需将此阶段学生的道德素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内容有机结合起来,然后运用多媒体、微课程等共享资源内容对学生普及有关于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相关内容;通过视频、音频等形式将理论的知识变的生动、形象,让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于现实生活的重要意义[2]。
进而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道德与法治教学环节当中,此间教师可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建良好的课堂情境,然后让学生在浓厚的课堂情境熏染之下形成良好的道德思想与法治意识,不仅有助于学生建立高尚的道德情操,还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之下形成积极、健康的行为意识。
2.3 创建家校共育平台、拓展有效的渗透活动。
首先,教师可运用现下通讯软件QQ、微信、微博等与学生家长建立即时互动联系,结合微信公众号等手段构建良好的家校共育平台。
其次,通过微信公众号推文、发布等形式为学生家长推送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道德与法治素材,积极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意念,以便与学生家长达成一致的教育观念[3]。
再次,教师可根据此阶段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适当拓展一些有益的课外渗透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渗透活动中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
例如,教师可组织学生去敬老院、儿童福利院、志愿服务社等地进行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与法治思想渗透工作,通过多样化的实践体验提高学生的参与主动性,让学生在浓厚的思想氛围中感受到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进而提升学生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
总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将此阶段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与道德与法治的教材内容有机结合,通过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逐步增强学生的道德素养与法治意识;同时秉承“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正确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合理运用到具体的实践生活中,结合“教学结合”的方式综合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为学生未来的职业教育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