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宏梅 李瑞琴
(山西师范大学 山西临汾 041000)
近年来,学校思政课建设受到高度重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1]将立德树人放到学校教育首位,在高校课程中,应贯穿思政教育,育人与育才相结合,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新时代,“终身体育思想”“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在各大高校体育教学中落实执行,体育课程中思政教育的传授不仅增强了学生对体育的理解,而且能培养出人格健全、品学兼优的新时代大学生。对此,该研究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方法,深入探索新时代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新内涵,探寻实现体育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路径,深刻把握体教融合战略的精神实质。
学校体育对完善教育过程至关重要,《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 年)》明确要求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养成“体育运动习惯”,强调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环节和延续[2]。在高校中,除了各门专业课程之外,体育课是大学的必修课程,在体育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不可或缺。在体育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不同事物生命线的持续,培养出知识、技能、人格、精神、体魄、价值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
在教育强国、体育强国的大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践行“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育人育才的有机统一[3]。体育精神外在可以强身健体、改变形象,内在能够调整心态、改善精神面貌,运动中的不畏艰辛、不屈不挠、团结合作等思政教育元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思政教育传递的独有天然媒介和载体,融合思政教育的理论元素、价值导向及精神信念,是建设体育强国和教育强国的必经之路,是实现体教融合、育人育体、学生长远发展的目标。
在教学中,教师对思政课的落实起关键作用,因此,对传递思政教育的教师素养提出了更大的要求,如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等[4]。新时代,体育教师在丰富自身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考虑不同项目的特点,抓住其重要环节,将育人与育体相融,不断探寻体育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发挥体育的教育功效,将育人使命贯彻到底。体育教学中从课程安排、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互动、创新等多方面努力,合理传递思政教育点吸引大学生“注意力”,使大学生在课堂上接收优秀的思政理念,做到科学谋划、稳步推进,适合时代的发展需要。
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内容之一,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不同运动项目的教师,秉承项目特点、时代精神挖掘项目的思政元素,以体育为载体,把“育体”和“育人”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对国家的向心力、凝聚力[5]。如“女排精神”是对爱国主义精神完美的诠释;羽坛“林李大战”,展现着拼搏进取、永不放弃的精神;10年国家队生涯的篮球运动员姚明,驻军NBA 后仍不忘为国争光。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将时代体育素材与学生的训练和比赛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刻苦练习、团结奋进、决不放弃的体育精神,潜移默化地注入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情怀,增强对国家民族的自豪感。
体育竞技中体现的拼搏奋进、自强不息等精神是体育教育价值的体现。体育锻炼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改变个人品格及意志品质,对个人习惯的养成有助推作用。在体育教学的不同阶段,根据项目特点和学生情况,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6],如在耐久性运动中,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在表现难美类体操运动中,培养自律、自强的精神;在组织体育比赛时,培养永不言弃的意念,让学生做到知、情、意、行合一;将不同形式的练习内容与思政教育元素紧密结合,把体育练习培养的意志品质渗入到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达到“育人育体”效果。
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的榜样有很多,他们将团队意识、规则、坚持和拼搏等品质发挥得淋漓尽致。首先,体育教师的表率作用。作为教学的引领者和组织者,体育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以心怀理想、高尚道德、扎实学识、仁爱之心在课堂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用实际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点燃学生在专业技术和政治思想知识方面的向往。其次,体育明星的楷模影响。新时代体育明星在比赛及训练中不畏艰辛、愈战愈勇,传递给学生的是坚韧不拔、永不放弃的精神。最后,学生的典范作用,对在练习中表现积极的学生进行“典型示范”,表扬、激发学生拼搏的劲头,让学生体会“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成长中收获坚毅的品质。
3.4.1 创建线上线下结合的优化课程
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蔚然成风的新时代,体育教学亦如此,要适应“互联网+”新时代的发展变化,除线下课堂的讲解、示范、练习之外,要创造利用受时间和空间影响较小的线上课堂,结合直播、互动,学习理论及视频技术动作知识,并通过“数据记录”“学分估算”“全面评估”不断挖掘第二课堂的应用价值。如线下学习技术动作,线上结合视频课程,对比技术动作的差距,加以改正,线上结合线下做到双管齐下,对体育技术动作从理论深究到实践再回归到理论,合理安排线上线下的学习比例,进而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
3.4.2 构建课程思政的体育精神体系
体育教学结合学校、运动项目、学生学习的情况,合理构建体育精神体系,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在集体项目或表演比赛中,加强纪律性和集体主义意识;在耐久性运动中,拓展“极点”现象的知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在分组比赛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理安排奖惩制度,让学生感受成功和失败,磨炼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在技术动作学习和器材的发放上,班级学生要做到团结友爱、互帮互助。
3.4.3 铸就“传统教学+创新教学≥2”的理念
新时代赋予体育教学新的任务,“育体”及“育人”缺一不可,应强化并创新体育教学模式。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结合项目特征和当代大学生特点,在教学中巧妙指导,发散思维,创新设立练习情境,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7]。例如,在羽毛球步伐练习中,在目的地设立标识灯,增加反应速度游戏或以赛代练,让学生有动力、有目标地进行练习;在体育教学的准备部分,让学生自备教案、选择练习方法,增加学生练习的主动性,做到授之以渔。要发散教学思维,敢于创新,运用时代新技术,推动体育教学的传统优势与信息科技的有机融合。
课程思政是“育人”和“育才”的根基,是高校教育的灵魂工程,高校体育教育是国家体育强国建设的延伸。新时代,在体育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过程中,高校工作者要深刻领略课程思政的新内涵、新路径,根据项目特点和学生情况,精化计划方案,探索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达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效果,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将学生梦、体育强国梦与中国梦紧密相连,实现“体教融合”“立德树人”的目标,使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在新时代稳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