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禹
(南京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与人文学院 江苏南京 210014)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体育新闻的传播形式日新月异,从早期的体育类报刊和体育电视频道,到如今以微博、微信、微视频、APP移动客户端为代表的“三微一端”新媒体传播格局的形成,体育新闻传播在各种移动平台的更替中展现出了无限的活力与生机。伴随着体育赛事报道、体育人物报道、体育故事报道等体育新闻内容的传播,情感元素的传播也逐渐成为体育新闻报道中不可或缺的外在表征。而在后真相时代的新闻传播背景下,这一元素在社交媒体的传播中更是得到了放大。在以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为主要传播介质的环境中,“事实”在社会认同中已不是第一决定要素,社会情绪、社会关系的共衬与和谐成为现代移动互联传播场域中的主要影响元素。因此,对于体育新闻报道中情感要素的传播问题,以及在其传播过程中对体育舆论的引导等,都成为了当前体育新闻传播的研究的重要视角。
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互联网重构了人们的情感表达形态和情感关系。在互联网社会中,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边界是交叠、模糊和动态的。人们的情感可以几乎无障碍地进入公共空间,网民更容易基于情感而聚集[1]。而由于体育运动及其相关的体育竞技活动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情感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体育赛场就是一个承载着大喜大悲的情绪场。只有高情感的场景再现,而不是低情感的数据罗列、事实堆砌,才能丰富体育报道的内涵,实现体育报道告之以事基础上的传之以情、明之以理的功效[2]。
考虑到研究的时效性与延展性,该文选择“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期间发生在比利时足球运动员卢卡库身上的相关新闻为例,尤其是广泛传播于社交媒体中的《卢卡库:他们再也不会查我的身份证了》一文。这篇文章在网络空间传播过程中引发的争议与讨论成为2018世界杯期间热议的体育舆情事件,并从球迷扩散至普通受众。鉴于文章的内容及其主人公卢卡库的个人经历,笔者选取了“同情”这一情感因素作为主要的研究视角,采用文本分析、比较研究等科学方法,综合运用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理论知识,对于体育媒介传播中“同情情感”的话语表达进行深度探究。
对于“同情”的概念界定,众多学者在不同时代、不同学科中有着不同的理解。如伦理学家大卫·休谟认为:“我们的情感、意志和行为是不能有那种符合或不符合的关系的;它们是历史原始的事实或存在,本身圆满自足。[3]”在他看来,同情是一种出自人类本性的关切,是对他人痛苦的一种怜悯,它存在于人性之中,失去了同情,人类所拥有的情感也就变得毫无意义。而该研究的体育传播中的“同情”则更偏向于社会学家坎迪斯·克拉克所表述的“为他人感到悲伤和怜悯”的情感,克拉克认为同情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关键情感,是人类社会的基础。而文化是界定和引导同情心理产生的重要因素。每个人都感受到文化的压力,文化对同情是怎样发生的,以及每个人应该如何运用适当的感受和表达行为在行动上执行这种情感给予了限定[4]。2018年世界杯期间发生的“卢卡库身份证”这一突发体育舆情事件尤具代表性。
“卢卡库身份证”事件,是指2018 年俄罗斯世界杯期间,在中国互联网空间中广泛传播的一篇题为《卢卡库:他们再不会查我的身份证了》的文章所引起的体育舆论争议与传播事件。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第一人称“我”为叙述视角,详细回忆了卢卡库在成名前的时光与成长的历程。文章一经发布,在体育媒体的报道和网络的传播下,引发了网友热烈的讨论,甚至上升到了城乡差异、地域歧视等问题的争论之中,形成了由网络民意构成的巨大的网络舆论场域,而同情情感正是这种“网络驱动型突发事件”[5]中网络民意的集中表现。
对此,该文将体育传播中的“同情”界定为:发生在一定的体育舆论环境之中,主体在和他人进行身份、生活现状的对比之后,自身感到“怜悯”或“满足”,并且在感知、体验的过程形成一种身份认同,继而产生一种可怜、包容和同感的持久性情感体验。这种体验是一种在情感换位的机制中认知、再感知、再体验的过程,它源于人们自身的道德观念与基本的是非判断。而“同情表达”则是在以“卢卡库身份证”这类体育舆情事件为代表的网络驱动型突发事件中,体育媒体和受众在感知、换位体验、评论的过程中对事件当事人或围绕事件的各个方面及引发的相关话题讨论中所表达出的带有同情情感色彩的话语。
罗梅卢·卢卡库,1993年5月13日出生于比利时弗拉芒大区安特卫普省安特卫普,比利时职业足球运动员,司职前锋,从比利时安德莱赫特足球俱乐部青年队起步,经过多次的转会磨炼,目前效力于英超曼彻斯特联足球俱乐部。而在世界杯期间,让这位足球运动员火爆社交媒体的并不是他精湛的球技,而是一篇疯狂转载的体育新闻报道,《卢卡库:他们再也不会查我的身份证了》。该篇文章于2018 年6月24 日在部分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推送中出现,随后被人民日报、CCTV5、央视体育、新浪体育等官方微博全文转载,传播效果逐渐扩大。以人民日报的官方微博内容《卢卡库:他们再不会查我的身份证了》为例,根据知微传播分析,综合该消息的传播深度、广度及参与用户各项指标得出的微博影响力总体评价达到85 分(满分为100 分),从2018 年6 月24 日出现该则新闻内容开始,2018 年6 月25 日达到传播顶峰,随后影响力逐渐降低,如图1所示。
图1 “卢卡库:他们再不会查我的身份证了”相关微博转发趋势
对此,笔者统计了2018年6月24—28日有关“卢卡库身份证”的相关新闻报道内容,进行综合整理见表1。
表1 “卢卡库身份证”事件部分媒体报道情况
通过对相关新闻报道的梳理,笔者发现多数媒体对“卢卡库身份证”事件的报道呈现悲情叙事的框架,即建构出“卢卡库励志”“拼搏”“努力”“有梦想”的当事人形象,而与此对应的是受众对该篇体育新闻报道的态度,从刚开始的“同情卢卡库坎坷的人生经历”,进而演变为“城市歧视外来人口”“北漂时代的暂住证与身份证”等舆论反应,随后逐渐与该事件本身的体育元素脱离。
根据相关媒体的报道,《卢卡库:他们再不会查我的身份证了》一文是国外记者在对比利时球星卢卡库采访后以第一人称“我”为叙述视角,进行整理发布的。在文章中,卢卡库当时所说的:“他们再不会查我的身份证”这一表述,主要原因是出于自己11 岁在利亚斯青年队踢球时,面对对方球队的一位家长对其年龄的质疑所给予的回应,原文如下:“When I was 11 years old,I was playing for the Lièrse youth team,and one of the parents from the other team literally tried to stop me from going on the pitch.He was like,‘How old is this kid?’Where is his I.D.?Where is he from?[6]”在这种情况下,小卢卡库从自己的书包里拿出了身份证,向这些质疑他是否隐瞒年龄来青年队踢球的家长澄清自己:“I went and got my I.D.from my bag and showed it to all the parents,and they were passing it around inspecting it,and I remember the blood just rushing through me……[6]”并不是部分网友包括体育迷们所认为的:“本地人歧视外地人了,要检查他的身份证”“跟原来我北漂一样,没身份证、暂住证不能在城市里待”等内容。而之所以舆论意见与媒体报道会出现这种反差,主要归结于相关媒体在报道此类体育明星故事上所运用的“标题党”式的悲情叙事方式,如“移花接木”“偷梁换柱”地将部分事实发生的原因与结果对调,使受众对相关新闻内容的理解出现了偏差。
在现实生活中,同情不仅决定了人们对社会事件的事实判断,也影响着人们是非好恶的偏向,而伴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同情的表达也借助网络媒体逐渐对社会舆论施加着一定程度的影响,成为一种批判性的社会力量。具体到“卢卡库身份证”事件中,受众在对卢卡库本人的同情表达更多体现在网络舆论之中,他们通过微博、贴吧等渠道评论、发帖,抒发个人对事件的看法和观点,促进事件的持续发酵,也引发了对社会问题的探讨。
下图数据采集时间为2018年6月14日至2018年7月15日,为2018俄罗斯世界杯期间,笔者通过手动采集网友跟帖评论,在网站新闻互动区、贴吧、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空间中以“卢卡库身份证”为关键词,搜索相关网友的意见,除去与新闻内容无关的评论后,在889条有效评论中可以得出以下几种观点,如图2所示。
图2 网络互动区网友意见分布图
从图2可以看出,网络受众对于“卢卡库身份证”事件的意见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37.8%的网友认为卢卡库的经历值得同情,十分励志。这部分网友出于媒体所报道卢卡库在成名前的悲惨经历,认为成功的背后总是有着让他人想象不到的艰辛,如网友“哥们就是过来看看”表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不要和一个饿着肚皮的男孩开玩笑,这句话也许会和永远不要低估一颗冠军的心一样,让人铭记。24.3%的网友对新闻内容产生认知上的偏差,将“检查身份证”视为“城乡差距”“地域保护”的标志。16.5%的网友借用卢卡库的励志经历鼓励中国球员向他学习。12.9%的网友被这篇文章的内容和文笔所感动,感叹生活的不易。如网友“水湄99”评论,不认识他,但是真的很感动,不管是在哪里,能改变贫穷和窘境的只有拼命的努力和坚如磐石的决心。8.5%的网友将矛头对准了同时期发生的其他新闻事件,认为媒体不应该把过多的关注点放在体育明星身上。
纵观网络舆论的态度分布,网友对于“卢卡库身份证”事件有着较为集中的意见表达,如对卢卡库的同情,感叹生活的不易,借此来鼓励或讽刺中国足球运动员要努力等。但也出现了与新闻报道内容不同的偏差,如部分网友结合个人经历,认为在卢卡库身上发生的“检查身份证”与自己年轻时在大城市奋斗中,作为外来人口被检查身份证、暂住证的情境相一致,以此来回忆过去,感叹生活的艰难。
现代媒体是社会大众不可或缺的观念来源。新闻报道所建构的“卢卡库身份证”事件中当事人的媒介形象,不仅引导着公众对发生在运动员身上故事的基本认知,而且也影响着对有类似经历的运动员的社会评价。而媒体之所以使用悲情的叙述框架进行报道,主要是因为事件当事人卢卡库在成名前的“弱者”身份,符合“努力就会成功”“成功人士一定经历了悲惨的童年”“要想人前显贵,就得背后遭罪”等大众基本认知逻辑。媒体为了迎合所谓的“民意”或“伪民意”,吸引大众眼球,盲目地、廉价地运用这种同情策略,这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新闻的真实。
在网络空间中,受众的同情表达主要是通过对体育媒介事件的评论来体现的,而同情主体的类型不同,同情情感的运作就有着不同的方式。该文在这里将受众的同情情感分为同感性同情、定向性同情及普遍性同情三种类型,具体分析这三种同情的内涵和主要运作特征。
同感性同情是指同情主体与同情客体之间由于相同或相似的经历而产生的一种同质性情感。即主体A由于自身有着与客体B类似的经历或遭遇,使其把B的痛苦当作自己的痛苦,也就是说A 之所以同情B,是因为A有着与B相同或相似的真实体验,A对B的情感体验感同身受,且二者之间并不存在距离。
除了认同和支持卢卡库外,同感性同情还会以一种“安全价值”的维度在受众的情感表达中进行运作。克拉克认为,这种安全价值的启用与判断可以暂时允许处于困难之中的人从文化禁忌和文化规定中释放出来,使他们能够积攒力量以在将来重新符合文化的期望[4]。也就是说,同感性同情使得同情主体在给予同情时,会对有着相同或相似经历的客体报以宽容和理解的态度,一般不会用正常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来评价或苛责被同情者在具体事件中的失范行为,就算觉得他们有哪些做得不合时宜的地方,也会认为是有原因的,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受众在同情卢卡库的遭遇及对他身上发生的故事、球场上的表现产生认同感后,后续的情绪扩散则更多向包容、鼓励的正面倾向发展。
所谓定向性同情,是发生在同情主体与同情客体之间的一种交互式的定向同情表达。即同情主体A在表达同情前,会将同情客体B作为主要客观对象,根据自身情感判断后,对客体B 在一定程度上以某种方式施予同情,并表达相应的情感支持。与此同时,同情客体B在接受同情时,也会对A施予同情的真伪,是否接受等问题进行思考,并根据自身的需求采取某种手段,来获取主体A更多的同情与情感支持。这种同情的表达不仅是定向的,而且是主体A 与客体B 在意识和认知方面的双向互动过程。
具体到“卢卡库身份证”事件中,无法调查作为事件当事人卢卡库,自己在看到网友对其同情态度和鼓励情绪后会做出怎样的反应,所以这里的主体A 更多的是以传播该则新闻内容的体育媒体为代表,即新闻媒体为让受众感觉到自身传播内容的真实感,而采取各种方式来获取球迷,甚至普通受众的同情,以争取自身的情感支持,扩大新闻内容的传播效果以增强媒体自身的影响力。这里从各大新闻媒体和自媒体转发、评论的新闻标题和内容中可以看出,“心酸”“泪奔”“热泪盈眶”“能喝下去的鸡汤”等都是其频繁使用的极富同情色彩的关键词。
克拉克认为,同情是一种具有策略维度的情绪过程,个人对他人任何的情感表达总是期待情感资源的交换,即给予他人某种情感资源的同时,期待他人也回报相应的情感资源,也就是说,人们寻求在情感交换中实现某种心理效益[4]。因此,当体育新闻媒体和其他类型的媒体都试图用传播内容及形式争取受众支持和同情时,受众往往基于传播内容主体的痛苦经历与困境及自身的判断,向其表达同情,并给予积极的情感支持,这时,同情主体和客体之间就会建立起一种情感纽带,并将这种纽带在不断的情感交互与循环中巩固和增强。
普遍性同情是指一般社会成员对处于弱势或困境中的个体或群体所产生的一种同情情感[7]。人类是一种感性的动物,除了关注自身的境况之外,当看到周围有人遭遇不幸或是处于困境时,会引发对其的同情,也就是说,他人的幸福或苦难总是在人们心里自然产生一种快乐或痛苦[8]。这种同情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性的情感,与同感性同情和定向性同情均不相同,它既不需要在同情给予者与同情接受者之间建立集体认同感,也不需要定向地维系同情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情感,普遍性同情是将受众作为旁观者来看待,对处于困境中的人们进行最广泛的同情表达,它是联系所有人的情感纽带。
在“卢卡库身份证”事件中,这种普遍性同情具体表现在广大受众对体育媒体传播中的主要态度倾向,即同情卢卡库成名前的悲惨经历,进而谴责“中国足球”的不争气。而这种普遍性同情已逐渐地演变为负面情感的宣泄。在百度“曼联吧”“卢卡库吧”等贴吧与“@环球报”“@央视体育”等微博平台中,大量的贴文、回帖与评论均为感叹卢卡库的励志经历,对其在困境中改变自己的动力加以赞扬,以及对中国足球现状的批判与戏谑,以此来发泄内心的不满。
在情感社会学中,同情情感具有促进社会融合和增进情感交互的积极作用,但也受到一定的文化与社会规则的压力。同情的表达是由内隐的规则和逻辑所决定的,这些规则和逻辑的操作方式类似于语言中的语法,通过这种方式把文化中的成分组织起来[4]。而普遍性同情的表达正是在社会规则和特定的文化氛围中运行的,受众对于国外足球运动员成名之前的刻板印象,以及媒体对于此类事件的偏向性的报道,共同构建了一种体育社会形象,即“国外足球运动员成名前一定有悲惨的童年”“中国足球运动员不如国外足球运动员努力”,这种扭曲的体育氛围就像看不见的空气一样弥漫在网络空间之中,建构了中国足球运动员缺乏自律的媒介形象,将受众的同情集中在国外足球运动员的励志故事上,而将不满的负面情绪发泄在“中国足球”身上。
受众对“卢卡库身份证”事件相关体育传播的偏向理解引发了笔者对于网络空间中的体育传播话语情感表达的观察与反思。体育竞技本身具有鲜明的高情感特征。高情感的故事是指能激发人极端情绪化反应的故事或人物[2]。鉴于体育本身所具有的情感属性,体育运动员在媒介形象建构时离不开情感传播的因素。对此,笔者以“同情情感”为主要分析视角,通过研究发现,体育媒体在“卢卡库”相关新闻的传播中利用“同情”来对整体舆论进行建构,而受众通过表达“同情”影响了体育舆论传播过程中的直接导向。与此同时,同情这种情感因素在受众之间也建构了一种集体认同和身份认同,并作为一种文化内涵贯穿在网络驱动型事件的全过程之中。
由此看出,社交网络时代的受众与体育媒体之间情感表达存在差异,尤其是同情情感表达的区别成为民间舆论场域与传统体育媒体之间不同话语形式的主要矛盾所在。传统体育媒体所固有的“主流舆论场”由于视角、思想认识、传播目的等方面的原因,坚守着引领体育信息传播,传播正能量体育故事的主要方向;而在自发松散的民间舆论场域中,受众的话语表达更偏向于流动的、自由的、个体生存状态的展现,更多地存在于非主流的平台传播中。近些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民间舆论场域逐渐成为体育媒介事件的主要话语表达平台,开始占据“表达舞台”的中央,这对传统体育媒体的“主流舆论场域”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但与此同时,这种明暗交替的矛盾变化在社会进步与时代发展的共同要求下,也加速了传统体育媒体的“主流舆论场域”与“民间舆论场域”之间相互融合和相互推动。
从1998 年出现的中国第一足球博文“大连金州不相信眼泪”到2008 年、2012 年连续两届奥运会刘翔退赛,再到2018世界杯发生在卢卡库身上的“他们再也不会查我的身份证了”的体育故事,同情情感已成为体育新闻报道中不可或缺的情感元素。但限于笔者的个人水平、精力及其他方面的因素,对同情情感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上还存在诸多不足与缺陷。例如,受众情感表达的分析论证较浅显;球迷身份与受众的区隔带来的不同类型同情的情感展现如何;同情情感在体育传播背后隐藏着更深次的原因,等等。网络社会瞬息万变,对于体育传播中同情情感表达与其他情感类型表达的比较等问题,还需要做更深层次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