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孝英
(杭州师范大学 浙江杭州 311121)
从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的召开到2019年4月2日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政策制度的出台,学校教育中的美育工作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意见》中指出“高校美育工作与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还不相适应,与满足广大青年学生对优质丰富美育资源的期盼还不相适应”。师范院校是培养未来人民教师的摇篮,师范生的美育不仅仅关系到其个人未来的发展,还关系到下一代人的健康成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要建立高水平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教师管理和发展政策体系,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目前,高校主要通过设置艺术类博雅课程、开展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等公共艺术形式开展师范生美育教育,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目前高校艺术博雅课程形式和资源的丰富性、新颖性认可程度不高,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效果总体满意度低[1]。课程教学是学校对学生实施教育的主要途径,如何挖掘师范院校现有课程资源的美育价值,充分发挥其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是当前师范院校和任课教师需要面对和研究的问题。
美育即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2]。美育以“美”的对象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通过其对美的认识、体验、欣赏,在美的情景中加以陶冶、熏陶,使其能够理解美、欣赏美、感悟美、创造美[3],实现升华情趣,美化仪表,习得高雅举止,培养高尚品格,提高审美意识与素养。形体舞蹈是形体与舞蹈的结合,形体舞蹈课程融体育、音乐、艺术于一体,含有丰富的美的元素,其美育形式不同于一般艺术门类的知识普及和鉴赏教育,它是通过学生自身积极参与实践、体验,运用教学环境中鲜活生动、可观、可感的形象唤起学生的情感、想象,激发他们进行思考、理解,具有其他教学课程无法替代的美育价值。
黑格尔在《美学》中曾提到:“自然美的顶峰是动物的生命。”人体是一切生命中最美的形象,处于青年时期的大学生,对美的形体认同欣赏的同时,对追求自身的形体美有着强烈的愿望;此外,身体处于生长发育旺盛阶段后期的大学生,通过形体舞蹈课程丰富的动作学习及持续的科学锻炼,能有效改善其肌肉、骨骼、关节的匀称与协调发展,培养健康的体魄和塑造良好的体形。
姿态美是指姿态动作的美,是身体各部分有机配合而呈现出的外部形态的美。正确的身体姿态是对人的形体美动态的审美要求,通过形体舞蹈课程的基本姿态练习及基本形态控制练习,可纠正不良姿态,培养稳健、优雅、端正的姿势,逐渐形成高雅的气质、得体的举止。同时,舞蹈是一种通过肢体进行表达的艺术形式,练习者在呈现丰富多彩的动作姿态的同时,可达到自我陶醉、他人欣赏和美的熏陶的目的。
情操是一种有意识的情感倾向,通常被理解为“情感”和“操守”的结合[4]。形体舞蹈之所以在美育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它除了能使个体获得形体美、姿态美以外,还融入了音乐美。形体舞蹈离不开音乐的伴奏,不同风格的舞蹈与美妙的音乐和谐交融,不仅是一种情绪的表达,更是舞者在建立自我与美和艺术的关联中实现情感的升华、个体生命的成长;形体舞蹈课程中也处处体现出体育运动之美,如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学习者大胆展现自我,提升表现力;需要有团队意识,互帮互学纠正动作;需要在掌握技术过程中克服畏难情绪,积极奋发向上;需要在提升身体素质的过程中接受磨炼及培养坚韧的毅力等。可见,形体舞蹈能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形成乐观自信、合作包容、积极顽强等优良品格[5-6]。
舞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现代舞、交谊舞及芭蕾舞等。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舞蹈更是丰富多彩、美不胜收。各种不同的舞蹈积淀着不同的地方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一种舞蹈的产生与演绎往往与当地的民族文化、历史、地理、风俗等息息相关,如蒙古族舞蹈反映的是草原文化,舞蹈中的立腰、直背、昂首挺胸等表现出来的动作风格展现了蒙古族人民的粗犷、豪放、热情、乐观等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特征,是蒙古族人民长期游牧在草原上的真实生活写照[7]。通过学习不同的舞蹈,学生可以了解不同民族的民族风格、民俗文化、生活方式、礼仪习惯、宗教信仰等人文知识,从中感悟民族智慧及民族自立、自强与自信。同时,不同时代的舞蹈留有不同时代的文化烙印,反映不同时代的发展历程,如远古时代的祭祀舞、汉唐时期的宫廷舞、抗战时期的大刀舞、解放时期的秧歌舞等,无不展现出各种时代的生活内容和历史背景[7]。学生通过对各时期舞蹈的学习,可认知中华民族文明的源远流长和时代文化内涵,夯实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提升爱国情怀。
首先,形体舞蹈课程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审美感知力是保证审美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主要通过人体感官来认识、感受事物的美,并获得相应的美感[1,4]。形体舞蹈课充满美的元素,学生身临其境,通过多感官、全方位的感知,体验美的存在,鉴别美的特征,使审美知觉得到强化,逐渐形成对美好事物的敏锐反应与感知能力,进而引导其走向生活的审美化与趣味化。其次,形体舞蹈课程能提高创造美的能力。一方面,从教育教学角度出发,一般在课程后期会安排以小组为单位的舞蹈组合创编,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自身掌握的技能进行创作,将自己对美的理解付之于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创造美的能力;另一方面,舞蹈能从肢体表现、存储记忆、空间想象、情感表达等方面,使人类大脑活动起来,调动潜意识中的创造性灵感[8],为进一步提升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提供支持。
师范院校肩负着为国家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重任,尤其需要重视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形体舞蹈作为在美育教育中具有独特功能的课程,由于受传统思想意识及现代功利主义影响,目前大多仅仅被当作一门纯粹的技术性术课或健身类课程,其在学校教育中的美育价值及功能尚未受到师范院校各级领导的普遍重视。
目前,师范院校开设的形体舞蹈类课程一般有3种:一是学校艺术类学院和教育学院(教科院)为相关专业设置的专业舞蹈课程;二是大学体育部面向低年级学生开设的形体舞蹈公共体育选项课;三是部分师范院校在学校层面开设的形体舞蹈通识课程。后两类课程由于各种原因实际开班数量非常有限,造成学生在选课阶段出现抢课的状况。
目前,学校专业师资数量不足,担任师范院校形体舞蹈课程的教师一般为学校艺术类学院和教育学院(教科院)配备的专业舞蹈课教师及体育学院术科教师,前者由于受学院规模和舞蹈课的专业课时限制,配备的教师人数有限;而后者由于形体舞蹈本身具有特殊性,相对于健美操、排舞等,能授课的教师非常有限。此外,现有教师课程素养参差不齐,形体舞蹈仅作为某一领域专业课程时能胜任,但要充分发挥形体舞蹈课程的美育功能及价值作用时,就会不同程度地存在理论修养或技术能力方面的短板。
课程的教学场地及设施条件直接影响其教学内容的选择,制约课程目标的完满实现。由于形体舞蹈课程大多被定位于技术技能健身类课程,缺乏应有的教学场地及设施在所难免,大多只能在条件及设施简陋的环境下教学,教学环境设施亟待改善[9]。
师范院校是为国家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重要场所,学校各级领导及相关教育工作者应提高对形体舞蹈课程性质、特点及作用的认识,增强对其在美育教育中的价值及功能的重视。具体体现:一是学校在政策制度上的大力支持及学校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二是对课程实施与发展所需的师资配备、科研经费及场地设施投入的有力保障;三是逐步形成彰显课程美育价值及功能的教学文化氛围,促进课程的深入开展;四是激发专业教师不断改革创新课程及教育教学活力,增强专业教师全方位发挥形体舞蹈教育价值的信心及动力。
学校对学生的教育主要通过课程来实现,课程在育人的过程中随着育人目标的改变而改变,并在学校追求培养优秀人才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以更好地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10]。在当前教育形势下,需要重新定位形体舞蹈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走特色化道路,建设形体舞蹈特色课程是师范院校的必然选择。首先,这是师范院校培养目标及时代的要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高尚的情操、优雅的举止、优美的姿态是对中小学生最生动有效的美育。其次,当前师范院校的形体舞蹈课程尽管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但总体相对于其他高校有其自身的有利条件,如开设时间较长、更富有经验、有一定数量的专业舞蹈教师等。最后,相对于学校其他课程,形体舞蹈课程因能满足青年学生尤其是女生的审美需求而被普遍喜爱,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通过建设师范院校形体舞蹈特色课程,发掘学校现有资源,让学生普遍参与,也为专业教师提供不断成长的平台及机会,教师在课程建设中成长,课程在建设中完善,学生在课程参与中获得全面发展,进而更好地完成师范院校美育教育的重任。
教师是课程教学的执行者,形体舞蹈课程美育价值的实现最终取决于任课教师,师范院校需要建设一支具备高尚职业道德、扎实专业素养、适应教育教学需求的师资队伍。首先,应在全校建立课程教学团队,凝聚全校课程教师的力量,通过定期组织教研活动、集体备课、评课等教学活动,分享经验、交流学习、共同提高。其次,应建立专业教师定期培训制度,通过实施走出去或请进来等学习培训方式,不断提升教师职业素质及技术技能水平。最后,营造争先创优的教学文化氛围,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及进取心,不断增强教师自身学习及内在提升的动力。
首先,教学大纲是实施课程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课程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同一所院校应统一编制同一性质、同类课程的教学大纲,才能对该类性质的课程实施有序、高效的教学。例如,作为全校通识课的舞蹈类课程,由于师资来源于不同的二级学院,基本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这容易导致同类性质的课程,实际教学内容存在重叠,却因课程名称不同而重复开设,最终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不利于专业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及场地设施的有效利用。其次,教学内容是实施课程教育教学的载体。形体舞蹈课程可选用的内容丰富多样,虽然不同的内容通过专业任课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教学基本都能发挥其应有的美育价值,但不同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对学生的影响都存在一定的倾向性和局限性。美育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教育命题,只有运用丰富的教学内容,吸收融合各家之长,才能承载起新时代师范生美育教育的使命。最后,采取阶梯式课程设置,提升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师范院校学生来自不同地区,所受基础教育背景不同,学生之间的身体基础、艺术素养等存在很大差异,学校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需求,通过设置阶梯式课程体系,连续分类实施与层层衔接,让学生普遍参与,使绝大部分学生享受到形体舞蹈课程的美的熏陶。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社会环境可作用于充满感知的个体生命,并在实践中塑造出个人外在行为表现和内在稳定的情感倾向[11]。班级课堂犹如小社会,创造条件使形体舞蹈课堂形成美的教学环境。首先,完善教学场地设施。场地设施是正常开展课程教学及实施美育教育的基本保障,也是美的教学环境的物质条件。形体舞蹈课程教学应具备必要的场地设施,如宽敞明亮整洁的独立教室,配备墙镜、把杆和脚感舒适的地面,必要的音响及多媒体设备等。其次,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考评体系,创造公平有序的激励环境,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最后,提升任课教师的言、行、形的美的影响力。任课教师由于身份的特殊性,其自身的美学元素对营造美的教学环境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如教师的外在形象、语言、举止等都是生动的美的元素,对美的教学环境有画龙点睛之作用。学生在充满美的环境中受到熏陶和滋养,其审美品位、审美素养等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