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冀州中学
事业单位管理水平的提升与内部控制有重要的关系。经济风险的规避离不开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水平直接关系事业单位整体管理水平。尽管我国早已发布了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目前各部门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也尤为关注,但是专门应对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标准尚待完善。加上事业单位高度的特殊性,更是增加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难度。
一为重要性原则,该原则下需要事业单位将内部控制放在首要位置,结合单位自身的特殊性,加强对专项资金和资源使用情况的管理;二为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带有较强的动态性,所谓适应性就是内部控制需要与事业单位内设机构、单位规模和风险调控水平相匹配,针对本单位实际情况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三为制衡性原则,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需要明确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合理分配各部门权责,在权责和业务上形成相互制衡、相互监督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内部控制对事业单位各部门牵制的作用,避免风险事件的发生;四为全面控制性原则,内部控制体系贯穿事业单位各个层面,事件决策、执行、监督的各个过程都需要内部控制体系的渗透。内部控制体系可以将事业单位各个运行系统的各个环节联系在一起,环环相扣凸显内部控制有效性;五为成本效益性原则,任何单位的发展都需要以获取经济效益为目标。事业单位所制定的内部控制体系需要充分考虑到投入的成本和获取的效益,争取用最小的成本获取更多的效益[1]。
事业单位管理者自身管理意识对内部控制的落实效果具有决定性影响。但是有些事业单位管理者内部控制意识不强,将重点放在了单位发展上,忽视了内部的管理。还有些管理者没有深入学习内部控制相关知识,将财务部门看成是内部控制的主要责任部门。管理人员不加重视,直接影响了内部控制的有效落实。
有些事业单位也制定了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关注点放在了制度的表面,实际性内容得不到落实,同样也体现不出内部控制制度的优势。在执行力缺失的情况下,也难以确保内部控制制度作用发挥出实效。举例来说,有些事业单位存在专项资金挪用、经费支出未按标准执行等现象。部分领导本身轻视制度,不利于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落实。加上执行人员自身素质不高,行动力较差等因素的影响,也影响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
事业单位在组织机构设计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组织机构不够精简,机构设置较为繁冗。且管理层人员数量多于普通员工,事少人多现象较为普遍。加上事业单位管理者没有协调处理好纵向间和横向间权利和义务的关系,进一步降低了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因此不利于财务部门与各部门之间的交流。财务部门的工作重点也局限在报账、算账上,难以参与到重要事件的决策中来。此外,一些事业单位岗位设置不科学,一人多岗问题较为严重,这样也影响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体系的全面落实。
审计监督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非常重要的内容。完善的审计监督制度可确保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全面落实。但是目前多数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普遍存在监督力度不足等问题,事后监督审计情况较为多见,导致审计部门的工作存在很大的被动性。此外,有些事业单位没有构建专门的内部监督机构,即便有些单位构建了内部监督机构,但是也无法保障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和独立性。还有就是内部审计部门工作重点不明确,侧重对财务领域的管理,忽视了对管理领域的控制。审计监督力度不足同样也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风险体系构建中面临的重要问题[2]。
目前多数事业单位在编制预算时普遍存在数据精准性不高等问题,这样难以确保预算的科学性。在编制专项预算时没有提供完善的文本资料,容易出现预算编制不合理、不完善等问题,直接扩大了事业单位资金调剂空间。此外,执行预算时缺少严谨性,随意执行预算情况较为多见,直接降低了预算的约束力和控制力,导致事业单位存在专项资金挪用等问题。加上不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也难以对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监督,因而影响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水平。
事业单位管理者尤其需要增强内控意识。作为单位第一负责人的主要管理者,更有责任带领职工树立内部控制意识。管理者需要发挥自身的带头作用,组织职工学习内部控制的相关知识,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措施需要自上而下执行,各部门人员之间要相互配合,做好沟通协调,将内部控制意识深入到日常工作中。此外,管理者需要意识到财务部门岗位和组织机构设置的重要性,将不相容的机构分离开来,促使财务部门的管理职能和监督职能充分发挥,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3-4]。
改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水平需要增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执行力。事业单位每位工作人员都需要具备较高的道德,任何人都需要严格按照制度落实自身行为,严禁出现个人凌驾于制度之上的行为。尤其是事业单位管理者需要带头执行内部控制制度为员工树立榜样,构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增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执行力,确保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制度有效落实。
预算管理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不可缺少的内容,全面执行预算管理可提高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水平。事业单位在编制预算计划时,需要全面掌握各个经济活动,并分解单位内部相关指标,确保预算管理有效执行。此外,事业单位需要构建相应的预算分析管理机制,并定期组织各部门针对预算执行进度和效果展开讨论,明确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财务部门需要发挥自身监督管理的作用,监督预算执行情况,并将预算执行情况纳入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中,确保预算管理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5-6]。
提高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水平需要努力提升工作人员自身素质,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文化建设,提高员工参与内部控制管理的积极性。事业单位作为公共性服务机构,内部工作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价值观,良好的精神风貌和较高的道德风尚。尤其是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工作人员需要强化自身风险管控意识,努力提升自身业务水平。事业单位管理者需要定期组织财务部门工作人员外出学习,确保财务工作人员掌握最先的采取管理技术,提高单位内部财务风险管理水平。举例来说,经过专门学习和培训的财务人员可以严格规范自身行为,在处理账务时会更加规范,对于自身业务能力的提升和责任意识的强化具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事业单位其他部门人员也需要注意强化自身素质,因为内部控制工作需要得到各个部门工作人员的全力配合,只有全员参与其中才能真正提高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水平。为了提高员工参与内部控制的积极性,单位管理者要构建相应的奖励和约束机制,促使每位员工可全面发挥自身潜能,为内部控制出谋划策。
审计监督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十分重要的环节。审计监督直接关系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和经济活动是否合理、合法。内审机构对事业单位从事的经济活动和管理制度进行评价,可提升审计机构的地位,能全面凸显该机构的作用。内审机构在确保独立性的前提下需要每月对事业单位各个部门开展的经济业务进行审计监督,并强化与税务部门、财政部门以及审计部门之间的合作,多部门协作可扩大对事业单位的监督范围,对于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体系具有重要作用[7-8]。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与非事业单位明显不同,所制定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体系也有自身的特点。事业单位管理者需要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制度的作用,增强事业单位行为的规范性,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