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锦泽 余立
(武汉体育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9)
《全民健身计划》正在推行,广大群众已经投入到游泳健身的活动中,促进了健身政策的全面落实,实现了身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在此背景下,将游泳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就显得至关重要,近些年来,高校教育工作者为此做出了诸多的努力,付出了大量的精力,目的就是能够通过高校这一平台对游泳运动进行推广和普及,而传统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手段很难让高校学生想学、爱学,并学好游泳技术。鉴于此,笔者从多个角度进行了高校游泳课教学改革方面的具体研究,希望能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实践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一些帮助,对学生学习并掌握游泳技术和养成坚持游泳的习惯起到促进的作用。
游泳是人在水的浮力作用下,凭借浮力通过肢体有规律的运动,使身体在水中运动的技能。游泳分为竞技类游泳运动和实用类游泳运动。竞技类游泳运动属于奥林匹克运动的第二大项目,包括蝶泳、仰泳、蛙泳、自由泳等多个姿势,对速度的要求非常高,运动的强度非常大。实用类游泳运动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掌握的最基本的休闲运动和生存技能,能够放松身心、舒缓压力,长期坚持游泳能够强化体质、健身塑型,创造和谐的身心状态。高校专门开设游泳课程,主要是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训练,从而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释放压力,促使学生健康成长[1]。游泳运动在我国一直很受欢迎,游泳运动的社会交际特点也使得游泳培训教学不仅能够锻炼人体神经的灵敏度,强化血液循环功能,增加肺活量,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让教师与学生和谐互动,一步步建立深厚的情谊,也为后续其他的教学活动计划的高效、高质量实施奠定良好基础。大学体育是学生走向社会之前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一站,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健身观念、掌握熟练的健身技能、知晓一定的健身知识、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在很大程度上与大学体育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紧密相关。游泳项目在面向生活的课程理念中理应有所作为[2]。游泳作为高校教育的重点,在教学上需要改革的方面与要点有很多,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这要求从更多不同的角度去进行具体的分析,从而揭开新时代高校素质教育的崭新篇章。
因受到应试教育传统观念的影响,一部分高校教师对游泳课程的认识理解不能做到全面有效。他们对学生进行游泳技术的传授及游泳动作的指导,却未让学生充分自主研究、独立练习,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蛙泳、自由泳、蝶泳等姿势的游泳课程教学早已成为主流,学生单纯地认为只要会游泳,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规定的动作就可以了,殊不知这样的想法会导致他们在遇险时缺乏生存、自救的能力。现如今,游泳课的教学思想过于滞后,这极大程度上限制了高校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游泳课的教学活动,常常受到气候条件、地区差异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无法顺利、完整地进行下去,部分学校甚至并未建设附属游泳馆,导致安排课时较少;还有些学校对于游泳课的重视程度与宣传推广力度不够,使得学生缺乏兴趣,对游泳课程不再重视。很多高校的学生,一个学期只有少部分时间能够参与游泳课程,在理论知识了解充分的情况下,而实践体验却不充足,使得这样的教学毫无意义,无形中消减了学生参与游泳学习的热情,打击了他们的学习信心。这些原因都让教学效果的优化提高变得十分困难,教学质量得不到切实保证。
很多教师进行游泳课教学时,都是从技术动作的指导入手来规范学生、教导学生的[3]。例如,要求学生在陆地上模仿练习,一边手臂滑行,一边腿部发力。学生熟悉了技术动作要领之后,却根本无法下水实践,因整体水感、水性较差,恐惧情绪明显。对于这一难点,教师仍未提出较好的解决办法,使高校游泳课教学计划难以保持高效、高质量的实施效果。另外,因为场地和教师人员的数量有限,学生人数普遍较多,教师在集队示范指导后,只能要求学生分组进行练习,因此缺少单独细节指导,无法因材施教,在这种情况下,爱游泳的学生或者有一定游泳基础的学生很难寻得突破自我的机会,而不爱游泳的学生则更加抵触下水练习,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师生关系也愈发紧张。
分组教学理念自推出后就一直盛行,高校游泳课教学改革应该在这一方面给予重视。教师可把学生按照能力特点科学地分成几个小组,构建有效的互动互助模式,展开针对性的教学指导。之后,选择适合学生并能被学生充分接受的授课方式,进行团体训练,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鼓励学生把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由其他队友想方设法来一起帮助他,在这样的过程中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最终实现共同进步。再如,教师布置训练任务后,提出几点明确的要求,要求游泳水平较高的学生主动带领游泳水平较低的学生进行训练,确保每个小组的成员都可以做到能力上的互补。鼓励学生分享游泳理论、游泳技术、游泳动作上的不同看法,借由这样的形式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培养学生完善自我、挑战自我的良好习惯。在组织分组练习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有了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也要保持交流,确保课堂焕发新的活力,有利于整体教学的不断推进。
新课标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朝着正确方向大胆创新后,做有理想、有追求的人[4]。新时代高校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依赖于教师摒弃应试教育的传统观念,实施有效策略的同时,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充分满足他们的个性需求,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理想成效。学生在课程中主动配合、主动参与,也是提高游泳课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游泳运动的乐趣,无论是对于教学结构的调整,还是对于师生关系的构建来说都大有助益。教师给予了学生一定自由的发展空间,使他们有机会在自学中思考、在思考中进步、在进步中成长,这远远比一味地灌输指导所达到的效果更加显著。引用自学新知法时,最关键的就是要做到有的放矢,设计新的环节,解决矛盾问题。例如,在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后,制订完善的教学方案,包括实践能力的高低、个体行为的表现、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等。紧接着,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询问学生“游泳能够强身健体,你对游泳了解多少?”“你看过游泳比赛吗?精彩吗?”“你最喜欢的姿势是什么?”等,以交谈的方式消除学生抵触的情绪。最后,进行拓展性教学,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视频,通过动态画面吸引学生全部的注意力,丰富教学内容,完善知识体系。教师还可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名的游泳运动员,如宁泽涛、傅园慧、徐嘉余等,把他们在奥运会上为国争光的精彩画面呈现出来,借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价值观。游泳课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将培养出更多运动人才,极大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使游泳文化得以传承与发扬。
在高校游泳课程中,更换授课的方式是非常关键的。高校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布置自学难度适中的训练任务,综合考虑学生的身体状况、情绪状态、学习情况等,进行教学层次的明确划分之后,让学生不断探索未知领域,在游泳成绩上有所突破[5]。比如,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安排一定的小游戏或者游泳接力竞赛来调动学生的挑战心理,促进游泳教学整体效果的快速提升,从而逐渐形成高效化、高质量的教学模式。再如,专门为学生设立“自由游泳课”,固定为每周2节或3节,组织学生在游泳馆内进行自由训练,加强自身相关技能的掌握水平,通过这样的形式彻底打破传统教学的固化局面。除以上两点外,参与高校游泳课的学生都是拥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大学生,教师可以使用特殊的授课方式,如可以要求他们分组进行教学模拟、教案编写,通过翻转课堂的方式,达到学以致用、以教精学的作用,一方面进一步巩固了游泳课程的学习所得,另一方面又间接提高了学生的说课、讲课的教学能力,综合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水平。
高校社团在创新教育方面可以发挥独特的优势,它可以改变课堂教学形式上的主客体关系。这种对活动的计划、组织、宣传、实施、总结等环环相扣的运作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6]。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高校已经充分意识到社团对于学院管理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并给予社团发展足够的支持,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和配备专业的指导教师,在校团委的支持和指导下建立了高校学生社团,以此实现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学习及培养其创新能力[7]。组建游泳社团,便可通过社团宣传与组织活动,加大游泳运动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有利于激发他们对游泳运动的兴趣,更积极地投入到游泳运动中。同时,可定期对游泳社团内的优秀学生骨干进行系统培训,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具备一定水平后,可安排他们参与游泳课程教学的辅助工作,缓解教师人员数量有限的问题。
校园体育竞赛是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游泳竞赛是校园体育竞赛每年的常规节目[8]。然而,如今大多数高校都只注重田径运动会,将校园游泳竞赛完全剔除,原因多是参与游泳竞赛的学生人数不多,没有足够的参赛选手,而实际上恰恰是因为长久未举办与游泳相关的校园赛事,才使得学生对游泳的兴趣不高,导致掌握游泳技能的学生越来越少。应当多举办校园游泳竞赛,教赛融合,通过赛事的举办给学生一个学以致用、展示自我的平台,同时让更多学生感受到游泳运动的魅力,形成校园游泳教学的良性循环。
该文通过列举新时代高校游泳课教学改革的方案,为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改革的新思路,但关于高校游泳课教学改革的问题还有很多,在新时代仍需继续研究,不断探索。游泳运动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能够使他们达到身心和谐的状态,但需要长期坚持,才能收效显著。发展游泳运动,鼓励当代大学生主动地参与游泳课程的学习,培养他们的游泳兴趣,可以使大学生真正实现全面发展,成为高素质、高素养的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