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琨
(清华附中郑州学校 河南郑州 450018)
为充分发挥北京高校及社会力量在体育和美育方面的优势和带领作用,助力中小学全面、多元、深层次地开展学校体育、美育教育工作,2014年,北京市教委展开了高等学校、社会力量支持中小学体育、美育特色发展工作[1]。
体育和艺术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中发展的薄弱部分。“高参小”项目旨在将社会优质体育艺术资源引入基础教育。通过“高参小”项目,为中小学教师队伍带来更专业的视野、方式方法、教育教学理念和态度。小学教师通过向高水平的专业人员学习先进理念,能够改变体育和艺术教育现状,带动整个校园的学风校风和学生精神状态、素质方面的提升,影响整个学校的变化,进达到“高参小”的目的[2]。
“高参小”是在北京乃至全国范围内的首次实施,北京体育大学与首都体育学院作为体育事业的积极参与者,与海淀区、昌平区、东城区、西城区11所小学进行合作,“高参小”是将北京市作为试验田再逐步将合作模式推广至全国的基础教育方式,是创新性的教育改革。
通过实地考察学习并进行分析,北京市“高参小”项目对体育基础教育模式是一大冲击与改变。希望有条件的地市区能够在体育基础教育中思考这种模式能否在当地实施进行,并为其实施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以北京市“高参小”政策为研究基础,以清华附中上地小学的体育课程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访谈法进行研究。
4.1.1 地理优势
清华附中上地小学在高校参与小学体育课程建设中占据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其前身是北京市海淀区清河五小,后加入到清华附中。其地理位置在北京市海淀区北京体育大学家属院内,距离北京体育大学直线距离500m;同在海淀区北大街,距离清华附中本部1km。其地理位置背靠北京体育大学,前有清华附中本部,享有资源近距离接触的优势。
4.1.2 教师资源优势
清华附中上地小学现有体育教师5人,其中一级教师有3人,二级教师有1人,体育组主任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有着20年的教龄,对北京体育大学较为熟知,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北京体育大学的教授对清华附中上地小学有着精准对接,对清华附中上地小学的教师及教学情况都能够有更加直接且详细的了解。北京体育大学派出的“高参小”教师能够在距离上获得优势,可以随时来学校进行跟课指导,并能更好地与学校教师进行沟通交流。
4.1.3 课程设置优势
清华附中上地小学施行小班制教学,每个班级1周3节体育课。“高参小”政策实施在1~3年级,为“高参小”政策实施宗旨的落实提供了更加有力的开展条件。1~3年级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学的年龄,也是学习体育教育的入门时期,在这个时期将“高参小”引进校园,开展各类专业而又有趣的体育课程有利于提升孩子对体育课程的热爱程度,在乐趣中逐步培养孩子养成专业体育技能[3]。
“高参小”的教师进入到小学后,开展了快乐田径、快乐体操、特色足球等特色课程,每节课都有不同的体育课程设置,由不同的体育教师进行授课,充分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喜爱程度和参与度。
4.2.1 “快乐体操”体育校本课程
“快乐体操”体育校本课程,延续了其小学的体育特色课程,“高参小”的教师,是由北京体育大学体操教研室进行挑选并培训上岗的在校研究生担任,其教师水平高,有着专业的体操技术,同时具备授课能力,能够很好地将枯燥的体操内容与游戏相结合,让学生在游戏中、在快乐中进行学习;同时将体操的器械简单化,如平衡木改变成软低木、体操垫及跳马动作进行简单化等,培养学生的果敢精神[4]。
“快乐体操”校本课程,其教学内容涉及跳马、平衡木、体操垫、蹦床、自由体操等,丰富的教学内容,有趣的教学手段,专业的教师团队,都让清华附中上地小学的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5]。
4.2.2 “快乐田径”体育校本课程
田径课程是体育教学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课程,“高参小”教师带来“快乐田径”课程,成为清华附中上地小学体育校本课程。改变原有田径课程器材死板的情况,课程设计以游戏、情景、比赛等环节进行田径跑、跳、投的课程学习。利用“鱼雷”、小篮架、“流星球”等具有乐趣的器材,在故事情节中教授给学生投掷方法及技术要领,深得学生的喜爱[6]。
“快乐田径”课程的教师,由北京体育大学田径学院教授领队,带领其学院中优秀的在校研究生进行教学,选拔出来的教师,由北京“高参小”北京体育大学进行统一的、系统的培训与要求,考核达标后才可进入小学进行授课。
4.2.3 足球体育校本课程
足球课主要开展在三年级,三年级的学生除了有“快乐体操”课和“快乐田径”课之外,每周还有1节足球课。授课教师来自于北京体育大学足球学院的在校优秀研究生,拥有着较强的专业竞技技术,同时接受过“高参小”的专业培训。
根据三年级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对专业技术有着进一步提高的要求,更乐于学习新的球类知识等自身特点,从高校引进专业的足球教师,进行系统化的足球教学,使其接触足球项目时就对足球有正确的认识,从而更加激发学生学习足球、学好足球的信念[7]。
4.3.1 多样性强
清华附中上地小学体育教师队伍仅有5人,原开展的体育社团选择性不强。现在参与到“高参小”政策当中,引进了许多优秀的专业技术强的体育教师参与到体育社团中,开展了啦啦操社团、艺术体操社团、快乐体操社团、武术社团、羽毛球社团、花样跳绳社团、轮滑社团、冰球社团、田径社团、足球社团、篮球社团等。社团多样化开展,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对体育运动有强烈的兴趣,逐步养成学生热爱体育,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和培养一项擅长的体育技能[8]。对于小学来说,社团的多样化,可以从中找寻到适合自己学校长期开展的体育社团项目,为体育社团注入新的选择。而在实施中发现不适合开展的体育社团也可在之后的社团建设中剔除。
4.3.2 专业性强
清华附中上地小学参与“高参小”政策后,体育社团的建设在不断完善。“高参小”进入小学带社团的教师,都是具有高水平运动员能力的优秀人才,在其专业领域有着专业技能强,每一个体育社团都由专业的体育教练进行带队训练,在专业的指导教学下,多个社团参加区、市比赛获得优异成绩。例如,快乐体操社团参加2019年全国快乐体操比赛(北京站),获得团体赛一等奖、女子二等奖的好成绩。
4.4.1 小学课程设置更加完善
清华附中上地小学参与到“高参小”政策后,其体育校本课程的建设更加多样化,课程内容的设置更加的完善。实现了资源的合理运用,引入“活水”改变以往的小学体育课堂的枯燥与古板,使小学在体育校本课堂的建设中更加清晰、明确、便捷。
4.4.2 资源优化促进高校与小学互利共赢
学校体育文化建设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高校参与小学的体育校本课程建设,一方面为小学体育课堂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在物质文化中引进了多样化的体育设施,如蹦床、“鱼雷”、低平衡木等,也有“高参小”的教师与小学教师沟通合作,形成独有的体育校本教材及视频;在制度文化中,建立了跳绳达A赛、课间操制度、课后延时社团制度等;在精神文化建设中,多样化的体育社团,丰富的体育课堂内容,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喜爱体育运动的思想观念。“高参小”政策促进了课堂内容、形式建设的多样化,也使小学在自身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中有了更多的选择,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热爱上体育运动,营造学校体育浓厚的氛围,更好地推动学校体育文化建设[9]。
(1)高校参与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建设具有可开展性,根据北京市进行的试点工作结果来看,高校参与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建设有着可取之处,能够成为其他省市学习的典范。
(2)清华附中上地小学依托“高参小”政策建设出属于自己的特色校本课程,促进了体育课程设置的多样化与体育社团的丰富性,增强学生学习体育、参与体育社团的兴趣。
(3)“高参小”政策的实施,使高校和小学实现了共赢。
(1)各地可引用“高参小”政策,“高参小”政策的实施,要因地制宜,找到符合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建设的途径。
(2)在实施“高参小”政策时要注重教师的选择和培养,形成专业的、系统的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