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春杰
(扬州大学体育学院 江苏扬州 225127)
身体素养作为一个在当下学术界大热的焦点话题,自提出以来就对体育界、教育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自Margaret Whitehead(玛格丽特·怀特海德)结合具身性、一元论等哲学观点对其进行开拓性阐述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其作为体育界改革的主导思想,并引入实践中。身体素质对现有的终身体育和学校体育等各领域都有全面的、深刻的影响,并推动了这些领域的发展,为体育的综合发展提供了改革的基础。
由于工业化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工具被创造出来代替劳作,身体活动看上去已经可有可无,随之而来的“身体活动缺失”也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尽管当下人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身体活动,参与条件也优于以往任何时代,但人的活动量却在下降。坐姿生活方式成了越来越多人的生活常态。当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身体活动这种需要时间积累才能收获回报的行为已然被越来越多的人摒弃。因此,尽管当下公共卫生部门在尽力推动一系列政策鼓励大众参与体育锻炼,但效果都不是很明显。基于此,Margaret Whitehesd结合体育教育在当下所面临的困境开始研究身体素养(Physical Literacy)这一概念。2013年,Margaret Whitehesd基于一元论、具身性将身体素养阐述为:为了生活而重视并承担参与身体活动的责任所需要的动机、信心、身体能力及知识与理解。这一理论强调将具身性的身体发展置于首位,提出“身体素养之旅”这一理念,将身体活动与人的一生结合[1]。这一理念的提出为解决如今的“身体活动缺失”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支撑身体素养的哲学基础就是一元论、现象学以及具身性[2]。与身心一元论对立的是以Descartes(笛卡尔)为代表的“身心二元论”,该理论将身心分离,重视心智的培养而忽视了身体这一载体。身心一元论则认为身心是不可分割的,是平等的,具体到身体素养这一概念中是指情感和认知作为身体素养的核心因素,只有通过身体才能表现出来。身心一元论通过强调身心一元,修正大众心中的错误观念,以求让身体活动回归到其本来的位置。现象学认为个体是根据自身的经验,以其独特的视角去感受外部世界。存在主义则认为是个体创造了自我,并与外部环境进行交互作用。这两种理论都认为:个体是与周围环境所产生的一切交互作用的结果,而交互产生的结果就是人类在身体、思维等具体维度的体现[3]。这一观点被Merleau-Ponty(梅洛-庞蒂)等人发展为具身性,又称具身认知。具身认识观强调认知主体的身体对认知运动的影响,同时它更加注重认知主体所处的实时环境对认知活动的影响[1]。其对于教育而言,尤其是对于身体教育,意在强调身体不是进行认知和获取知识的障碍,突出身心一体和心智统一的教育立场,重新定位身体的价值作用。Margaret Whitehead就是在此基础上对身体素养的定义进行发展[4,5]。
随着身体素养这概念在国外的流行,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其融入体育活动发展之中,尤其在学校体育领域。英国在2013年推行《小学身体素养框架》,其中指出,身体素养不等同于一项计划,而是有组织的体育教育和竞技运动产生的结果。该框架重点关注的是小学阶段学生的身体素养发展,并且众多机构参与制定。到2017年英国又将身体素养的培养提前至婴幼儿时期,并划分了6个阶段:0~11个月、8~12个月、16~26个月、22~36个月、30~50个月和40~60个月。美国在2014年修订了其K12教育标准,将身体素养纳入了K12课程标准评价,并将其视为指导中小学体育教育的核心思想。同时,美国学校体育综合活动项目(Comprehensive School Physical Activity Progrom,CSPAP)也提倡发展学生的身体素养中“身体素养”取代“身体教育”,使身体素养的发展不仅局限于学校,课间、家庭及社区的体育活动也成为有效的发展手段。在加拿大,身体素养被视为健康国家和精英体育的基础,是每一个孩子在12岁之前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之一,主要通过CS4L(Canadiam Sport for life)、PHE(Physical &Heath Education)、LTAD(Long Term Athlete Development Model)等项目提高国民对身体素养的认识。并且在2013年,加拿大开始启动“生命护照”(Passport for Life)项目,对学生的身体素养形成培养过程进行长期的跟踪,促进学生终生身体素养旅程的形成。在新西兰,身体素养被定义为“跑步、跳跃和投掷等基本技能”。并且在2015年,新西兰发布了《身体素养方法-高质量体育活动和运动经验指南》,希望成为一个成功的体育国家,其采取的LTAD模式不仅有助于培养运动员,而且有利于促使人们参与体育活动。新西兰国家体育发展的重点在社区,希望通过社区体育战略培养以个人为重点的身体素养发展方法。综上所述,对身体素养的研究和应用在发达国家已经十分成熟。而我国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因此,要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去更加全面地运用身体素养这个概念[6]。
Physical Literacy在我国最早出现于2014年《大学生体育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自测量表编制》一文中,该文将其翻译为体育素养[7]。但是,其实体育素养这个概念在国内已经经历了30年的研究和探讨,伴随着上世纪末素质教育理念的发展,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如何通过体育教育对人才进行培养,明确提出体育素养的培养是体育教育的主要目标。但这30年内,国内学者对这一概念尚无统一的界定。其中,赖天德的观点认为体育素养就是体育文化水平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可[8],并在此基础上将体育素养的培养途径概括为:了解体育知识—培养体育意识—形成体育技能—发展体育个性—养成体育品德—塑造体育行为—促进体质水平。通过对体育素养的研究可以发现,国内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在体育教育领域的作用,没有探讨其哲学基础。而Physical Literacy以一元论和具身性为哲学基础,突出了身体的重要性,并将它理解为一种动态的过程,可以形容为“身体素养之旅”,它贯穿了生命的不同时期,不只局限于学校教育的阶段。其组成及表述的维度也更加丰富,更多从身体、情感和认知层面进行界定。Physical Literacy包涵的维度更广,涉及所有的身体活动。因此,虽然体育素养和Physical Literacy之间有一些相似之处,但绝不是相同的。同时,为了强调身体的本源性,笔者认为将其翻译成身体素养更为贴切。
自古以来,我国就孕育着自身独特的身体观。早在先秦时期的教育就以六艺为重,其中就包含着文武兼修的思想,即身体技艺和礼艺道德共同发展。而之后,古人常以“气”代指身体,气是否充盈代表着身体是否良好。古人推崇“气”需要蓄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正与身体素养不谋而合。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提出了终身体育的概念,指出在人生每个阶段都要接受体育教育,参加体育活动,坚持体育锻炼,此时期的终身体育虽然在目标上覆盖了各年龄段,但研究主体还是集中在学校体育上。而到了近5年,受国际热潮的影响,我国开始了对Physical Literacy的研究。有的学者对身体素养的国外研究进展进行了述评[9],有的学者对身体素养的哲学基础、构成要素展开了探讨[2],有的学者对发达国家身体素养评测体系进行了研究[10],有的学者开始讨论如何将身体素养这个概念本土化[3]。国内学者普遍认为,身体素养将是一个促进体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理念,对于我国建设健康中国及推进终身体育、全民健身有重要意义。
从2016年起,教育部就将推进体育教育改革作为新一轮的工作重点,其重点就是突出体育课程的教育价值,以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的兴趣的目的。而身体素养的核心理念——动机、信心、身体能力及知识和理解,在体育课程体系和体育教育内容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并且Margaret Whitehead提出,在贯穿人一生的身体素养之旅中,学前、小学、中学阶段尤为重要,这些阶段能否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正确的身体活动意识,对他们能否形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具有高质量的身体素养有重要意义。在身体素养理念指导下,体育教育课程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创设不同的运动情景来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改变以往传统的以动作技术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人为本,为终身体育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11]。
身体素养在人的生命之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状态,而是一种动态变化的过程,Margaret Whitehead将它称为“身体素养之旅”。这与我国终身体育思想高度接近。终身体育思想认为,人的一生都要接受体育教育,坚持体育锻炼。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健康生活的重要性,而体育活动就是身体和健康之间的纽带。体育活动带来的效益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即使工作再苦也要在回到家之后抽出1h来锻炼身体,这样积极乐观的态度不仅增强了身体素质,更从中找到了更多的生活乐趣。正所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一个健康的身体是做一切事情的基础。
随着发达国家对身体素养的研究由理论转入实践,已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建立起完善的身体素养评测体系。而我国应及时吸取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对发展本国特色的评测体系做出展望。第一,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的复杂多样性对于评测体系的建立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如何在关注到个体差异的情况下做到评测体系的易操作性和普及,是亟须解决的问题。第二,对于我国来说,评测体系的建立一般都以学校为主体,评测对象大多为在校学生,对其他年龄群体的评测手段有所欠缺,但伴随着对身体素养概念的延伸解读,其关照的阶段不应只局限于少年儿童时期,而是整个生命历程,因此,如何建立起围绕人的一生的评测体系也是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之一。第三,从评价方式来看,我国主要是以终结性评价和他人评价为主,缺少对评测主体的形成性评价和自我评价。丰富评价方式不仅能提高使评测体系的准确度和可信度,而且对评测主体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有重要意义[2]。
综上所述,身体素养这一概念还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各国对其的研究及实践的探索还远未停止。但相比之下,我国对身体素养的研究还相对较于落后。一方面,我国对这一概念引入时间较短,对这一概念的解读还尚未统一;另一方面,我国对其实践方面的研究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因此,相比于发达国家已经形成将身体素养的评测与社区、学校相结合的体系,我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