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令 金成吉* 葛鹏
(1.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辽宁大连 116000;2.大连理工大学附属学校圣克拉校区 辽宁大连 116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2016年,国家体育总局下发《青少年体育“十三五”规划》,进一步指出,加强全民健身,建设体育强国,促进青少年体育的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2019年,国务院发布了《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提出发展运动项目文化,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并且将“青少年体育促进”列为体育强国九大工程之一。国家的一系列政策充分肯定了青少年体育在体育强国和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学校教育的主体是青少年,对青少年进行体育精神的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青少年体育精神贯穿学校教育的始终,也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体育运动孕育体育精神,体育精神促进了体育运动的发展,青少年体育精神的培养对增强青少年体质与实施体育强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体育精神是在人类活动中形成的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英国作家亨利·菲尔丁在小说中使用了“Sportsmanship”,意义为“狩猎的技能和勇气”,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传播,“Soprtsmanship”由最开始的含义逐渐变为体育精神,成为衡量公民良好行为的维度之一[1]。现代体育精神倡导理性,是一种精神体系,包括体育、文化、思想、教育方面。现代体育精神提倡人的全面发展和奋斗精神,支持树立社会榜样和公平正义[2]。青少年体育精神是体育文化的内核,以青少年的主要载体,参加学校体育活动及校外实践而形成的体育文化。中华体育精神衍生了青少年体育精神,青少年体育精神是中华体育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是建设新时代体育强国文化的基础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最重要环节是弘扬中国精神[3]。青少年体育精神是对弘扬中国精神最好的体现,青少年是民族复兴的根基,是实现强国梦的基础,青少年体育精神对促进体育强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体育精神中的为国争光、团结互助和努力拼搏正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反映。青少年体育精神的培养使青少年在日后的学习中秉承团结,努力奋进的原则,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困难做到不气馁、不放弃,努力回馈社会,促进体育强国战略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并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其中优良的社会道德,超越现实的理想人格,不畏艰难的爱国精神,成为中华体育精神的源泉与来源[4]。中华体育精神孕育青少年体育精神,青少年在与国外青少年进行体育运动交流时,充分传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彰显中华体育精神[5]。党的十六大以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完善,逐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定为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与个人层面[6]。体育精神中蕴含的热爱祖国、服务社会、团结协作正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运动健儿赛场夺冠,展现体育魅力,向青少年传递体育精神。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共同作用于青少年体育精神,学校是培养青少年体育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沿阵地[7]。青少年在参加活动中,不仅能够提升自身文化知识,还可以增强自身荣誉感,发扬中华体育精神,提升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自建国以来,我国颁布了《准备劳动卫国体育制度》[8],并且不断修改形成《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虽然体育制度在不断完善与发展,但是与欧美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美国的社会体育制度由职业体育、业余体育、学校体育及体育产业等几方面组成,其中“法治”理念贯穿制度始终[9]。我国的体育组织成立时间较短,社会体育制度与欧美等国家相比呈现不足。此外,体育赛场中出现的负面情景也对青少年体育精神的培养产生影响。并且,我国的居民收入与欧美国家有一定的差距,个人投入到体育运动中的时间和资金占比较小,个人体育意识较低,在社会中没有形成较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影响青少年体育精神的形成。
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中国群众体育发展报告》[10]中提到,截至2017年底,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体育健身设施不断增加,我国体育场地已超过195.7万个。但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相比,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有1.66m2,社会体育场地设施较为匮乏。
体育设施是培养青少年体育精神的基础,丰富、良好的体育场地设施能够激发青少年参加运动的兴趣,形成良好的体育氛围,培养青少年体育精神。现今,我国体育基础设施出现设施落后、场地利用率低、器械设备匮乏、人均场地不足等问题。我国青少年人口众多,不断增长的青少年人口与落后的体育基础设施之间形成了矛盾,这个矛盾影响着青少年体育精神的形成培养。此外,我国体育场地多是利益化场地,承担着多种用途,锻炼场地变成了收费场地,对于还未有收入能力的青少年也是一种阻碍。学校场地归学校部门管辖,学校领导害怕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出现损伤,所以对体育场地设施实行封闭化管理,实行“不进入,不使用,不损伤”的原则,造成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浪费,利用率不高,使得学生无法进行体育运动,影响青少年体育精神的培养。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素质教育口号,并且在教育方面不断进行改革,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确立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11],但是在教育过程中,很多地区学校对素质教育仍然重视不够,相比于素质教育,分数教育显然更符合学校领导的思想,将素质教育停留在校园文化方面,与教育教学过程脱节。兴趣是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重要因素,由于学校教师的素质教育观念贯彻不到位,学生没有理解体育的价值与意义,没有形成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体育精神呈现严重不足[12]。
进入21世纪以来,家庭对读书的认知越来越重视,读书成才的思想观念在家庭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家庭教育中并未包含体育教育的内容。家庭体育是青少年体育精神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形式,但是受当今时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学生学业繁重等特点影响,家庭体育行为较少,有体育行为的家庭在体育活动参与频率与时间方面也呈现低下的特征[13],并且将体育精神的培养寄托于学习体育中。调查显示,部分家庭只认识家庭体育中强身健体、促进感情、促进家庭和睦的价值,并没有认识到家庭体育对教育青少年体育精神品质等方面的价值[14]。此外,家庭中父母的言传身教对青少年具有引导作用。社会生活压力的不断加大,使得父母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减少,父母的体育素养较低,在家庭体育教育方面呈现教育不足现象,父母对青少年体育课业不重视,从而影响了体育精神的培养。
体育强国的根本在于青少年体育,把青少年的体育意识落实到强国教育中,逐步培养青少年体育精神,完善体育强国体系基础建设。在体育强国战略中明确提出青少年体育精神的培养,体育政策的支持度向青少年倾斜,塑造正确的社会体育价值观,为青少年体育素质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规范社会体育组织,体育赛事及体育产业的相关事物,正确引导体育的发展。体育运动的物质基础是体育设施,政府增加体育设施在城市基础设施中的比重,在城市中增加公共体育场馆建设,增加对社区、学校体育设施的资金投入,使得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能够衔接。规范体育设施管理体系,社会体育资源向青少年倾斜,利用社会资源促进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发展。
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主流,学校体育充分展现了素质教育的内容,学校教育部门应充分肯定学校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将学校体育教育与学校文化教育放在同等地位。改善学校体育管理体系,做到负责、执行、监察三位一体。完善学校体育教育课程,增加体育课程的趣味性,加大学校体育设施的投放,使学生在进行运动时有器材可用。将青少年体育精神纳入到学校体育课程中,作为学生体育课程的目标进行培养,将精神培育和身体素质的增强形成统一趋势。此外,加大体育活动的举办力度,拓实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并将体育精神作为校园体育文化体系的核心内容,促进青少年体育精神的培养。
家庭教育是青少年的第一教育。父母是青少年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在落实家庭体育教育方面,父母应转变家庭教育观念,使体育教育与知识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呈现相同的比重。同时,在家庭中营造体育学习的氛围,增加体育运动知识的交流,使家庭体育的价值得到充分发展,拓展家庭体育活动项目,使家庭体育与学校体育相辅相成,共同促进青少年体育精神的培育。
青少年是民族的根基和未来,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青少年体育精神蕴含在体育强国战略之中。青少年学习生活的质量与体育精神的培养息息相关,在“社会—家庭—学校”一体化模式下培养青少年体育精神。通过国家制定相关的社会体育制度,形成良好的社会体育氛围。完善学校的体育基础设施,活跃校园体育文化,促进学校体育风尚的形成。改变传统的家庭观念、增加家庭体育的比重,使青少年在社会、学校和家庭中感受良好的体育氛围,充分培养青少年的体育精神,促进体育强国战略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