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翠红 李泽华 方子琪 王秋月 孔祥魁
(长江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 湖北荆州 434023)
体育锻炼对调节情绪、缓解疲劳、促进睡眠、减肥塑形、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是科学预防传染性疫病感染的重要辅助手段。该课题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高校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进行调研,分析新冠疫情防控期间高校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变化及影响因素,着力对高校学生群体的体育锻炼进行科学指导。
由于受新冠疫情影响实施封闭管理,绝大多数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环境、场地、项目等都受到影响,通过对高校学生所处城市风险程度及其体育锻炼行为展开系列调查,有77.14%的调查对象进行了体育锻炼。从大学生的体育行为表现来看,新冠疫情对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根据表1统计数据显示,疫情发生前后,绝大部分大学生选择的运动项目出现了变化,慢跑、篮球、羽毛球等运动项目人数均大幅度减少,而跳绳、瑜伽等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的体育运动项目人数明显增加。还有一些低风险地区的学生选择了爬山、骑自行车、呼啦圈等项目进行体育锻炼。另外,绝大多数大学生在疫情发生后由户外运动转为居家运动。
在疫情发生之前,绝大多数大学生都能保证30min以上的锻炼持续时间;在疫情发生后,锻炼持续时间小于30min的人数有明显增加[1]。在锻炼时间段的选择方面,绝大多数大学生选择时间段较为分散,多为无固定时间,且受疫情的影响较小。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大学生运动项目和场所选择明显具有局限性。尽管条件有限,大学生群体仍能找到合适的运动项目进行体育锻炼,锻炼的形式表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调查结果显示,疫情前后大学生体育锻炼强度中等,运动后的表现为轻度呼吸急促,周身微热,面色微红,内心感觉轻松愉快[2]。虽然稍感疲乏,但是经过休息以后可以消除,并且没有疼痛和麻木之感。
在疫情发生之前,大学生每周会进行3~5次体育锻炼,疫情发生之后,多数选择的锻炼次数是每周在家锻炼1~3次,可以看出部分学生具有一定的锻炼意识,但体育锻炼积极性不高,还有待加强体育健康教育。在疫情防控期间,大学生每周锻炼的次数有较小的波动,但与疫情前的数据差别不大。
居家防疫期间,为确保运动安全有效,运动强度必须适宜。强度过低,没有锻炼效果,但是长时间大强度的运动,会导致身体机能失调,免疫机能下降,并且运动损伤风险增加。应适当运动,可以通过运动时的心率来控制运动强度,最大心率等于220减年龄,应当遵循安全、科学、适度、多样化的原则,以中低强度为主。
调查结果显示,个人运动习惯是影响高校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首要因素,占总调查人数的58.20%。运动习惯可以帮助学生克服自身惰性,持续进行体育锻炼,且拥有运动习惯的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执行力与完成度更高。另外,通过问卷及访谈的结果得知,大部分学生表示新冠疫情的大环境对自身的心理情绪状态影响较大,对身体健康状况影响较小。
问卷结果显示,体育锻炼动机为增强体质、提高免疫的占绝大多数,但学生的体育锻炼动机具有多样性。高校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并不局限于单一动机,而是多重动机共同作用的结果。
有37.61%的学生表示,他们会通过进行体育锻炼的方式来充实自己的闲暇时光。采用体育锻炼的方式既不会枯燥无味,形式又新颖多变。由此也可以看出,高校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接受程度明显提升。
疫情期间,高校学生与父母接触时间最多,父母对子女的体育锻炼具有一定影响。拥有运动习惯的父母对子女进行体育锻炼持积极态度,父母进行体育锻炼会带动高校学生参与其中,增强高校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促进该群体运动习惯的养成。同时,有部分学生也会通过网络沟通的形式,与朋友取得联系以方便互相沟通监督,起到陪同作用。在学校大部分学生会选择课后空余时间去体育场或体育馆进行锻炼,并且多数以群体为主。由于疫情的影响,高校无法正常开学,导致多数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场所和项目的可选择性降低,体育课程有效性降低,且缺少群体效应的积极带动,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产生巨大变化。
充足的体育锻炼知识能对人们科学地进行体育运动起到指导作用。在进行体育锻炼时,为保证动作的正确性且避免受伤,科学的指导往往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访谈发现,大部分学生因缺乏科学的指导而难以坚持长期的体育锻炼。为增强全民身体素质和机体健康,社会各大网络平台推出相应的研究文章及锻炼视频,给居民强身健体抗击疫情提供了一个科学的指导平台。随着各类平台对体育“市场”的不断推广,各高校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知也在慢慢提高,且有着实际的效果。
注意勤洗手及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加强营养吸收和适当休息,避免过度紧张和疲劳[3-4]。在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健康知识、行为及生活方式的宣传力度,利用多媒体、网络等多种途径,加大对健康体育锻炼的宣传。通过有效的宣传,使大学生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对健康体育锻炼的追求,为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打下坚实基础。
目前,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新冠疫情及情绪的变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健康面临着不小的挑战。所以,加强对大学生健康心理和生理的疏导,是提升大学生健康水平、实现大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也需要体育教师和教育部门等,积极组织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释放新冠疫情带来的压力,调节情绪,改善睡眠质量。
在当前新冠疫情形势下,运动强度应控制在中等强度以下,若进行剧烈运动或大强度的运动,会导致人体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如果在运动后感觉不适,应该及时加以调整,针对不同强度的运动,设计出合适的运动组合以提供给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学校应积极倡导体育锻炼,号召广大学生进行锻炼,加大鼓励措施,让学生从思想上对体育锻炼产生兴趣,从而养成积极的锻炼习惯,可以通过设置软件打卡或视频记录的方式来对学生的运动情况进行记录和评价[5-6]。在新冠疫情这一特殊期间,培养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习惯尤为重要,学校教育部门应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体育锻炼具有提高身体素质、增强抵抗力、调节情绪、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等功能。在新冠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参加锻炼的大学生能积极主动地了解和学习体育锻炼方法,从而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为国家疫情防控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