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模块”模式下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完善路径探析

2021-11-21 16:30伍燕
大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学分管理制度模块

伍燕

(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830000)

教学管理制度是为高校教育工作开展服务的一种重要工具。教学管理制度制定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会直接影响到其作用发挥效果。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具体落实应用的过程中,所需要依托的制度保障在内容要点和体系结构上也有所不同。平台与模块融合的人才培养方式需要结合这一模式的特点在相应的管理制度建设环节进行优化和完善。

一、“平台+模块”模式的总体概述

(一)基本概念

“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按照大学教育的不同学年阶段,在第一年不进行具体专业划分,而从第二年开始结合不同学生参与相关考核的成绩和个人意愿进行专业选择,到了第三学年再基于所选专业完成相应的理论课程学习,最后完成最终的专业选择。这种培养模式更大程度地尊重了学生的主观意愿,对于取得更为显著且具有专业性与个性化特征的人才培养效果有重要作用[1]。从本文探讨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完善角度上来说,区别于传统模式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然需要相应的管理制度做支持。

(二)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

“平台+模块”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无论是教学制度的建设和完善还是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进和应用,都是为了提升大学生的专业教育教学工作质量,并且在高校教学中积极实践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力求在实际运用中及时发现新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问题和不足,为进一步通过制度制定解决该模式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提供依据。另外,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效果需要通过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过程中管理职能的发挥来实现。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可能会遇到一些现实问题和障碍,管理制度的制定能够结合具体教学工作开展中的实际情况,依托制度的管理解决教学模式推进应用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这也是管理制度能够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应用效果的基本原理[2]。

二、基于“平台+模块”模式的教学管理制度问题分析

(一)学分制制度缺乏全面性

学分制是高校传统课程教育模式下,长期应用的一种课程教学推进与学生考核方式。是通过为不同的专业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设置学分对学生进行考核,同时也可通过观察不同学生的学分获得情况,确认学生的课程学习进度。但在“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对不同专业的自主选择范围更加广泛,从实际出发来讲,这意味着一部分从性质上属于选修课的课程会在自由选择的背景下进入学生的专业选择视野。但在目前的学分设置结构中,都是以必修课程为主体设计学分分布结构的,对于选修课学分的设置存在分值占比较低以及选修课纳入数量不足的问题,这与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际需求存在冲突,应当及时通过优化完善学分制度体系提高其与“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的匹配程度[3]。

(二)教学指导制度缺乏有效性

虽然到了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需求都较之普通教育阶段有所提升,但由于受到周边教育教学环境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等因素的影响,部分高校大学生仍然存在自主学习意识缺乏、专业选择缺乏针对性、对自我认知不清、学习目标不明确的现象[4]。这些现象出现在“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下,不利于学生做出正确的专业方向选择,会进一步影响专业教育的质量。而从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角度分析,可知学校针对学生此方面的指导教育工作缺乏系统化的制度支撑,也没有针对性地辅助规划措施为学生提供帮助。这种情况使得教学指导工作的实际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不利于学生取得更好的专业学习效果。

(三)教学质量的管理与控制缺乏针对性

在教学质量的提升和优化中,教学管理制度的作用发挥非常关键。尤其是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相应管理制度的匹配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但从实际出发观察可见,基于提升专业设置工作的制度建设在匹配效果上呈现出不足。具体表现在,专业模块的建设中缺乏针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匹配教学运行管理制度,以及专业教师筛选与管理培训制度未能同步推行。这都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管理工作开展的实际效果。最后,针对性的教学管理制度缺乏有效性和合理性。这一点主要从教学质量评价的几个关键指标入手进行分析。具体来说,教学质量的衡量指标包括教学任务是否完成、先进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方法是否得到有效应用、学生对教学效果的反馈是否良好。高校方面针对这一系列评价指标的匹配管理和控制制度缺乏制定的针对性[5]。

三、“平台+模块”模式下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完善的有效路径

(一)完善学分制度

学分制度的完善具体可通过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从课程筛选与学生设置比例的初步规划分析环节入手,通过详细的研究讨论,选择适应性更强的课程结构体系,在与学生达成有效沟通的基础上纳入一部分选修课程,并合理设置学分。二是从教师的角度入手,通过模拟学生学习的学分制计量方法,面向教师开展教学任务完成度以及学生反馈情况等不同维度的考核和教学进度分值计量。一方面可对教师起到监督作用,另一方面也可通过这种方式对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起到激励作用,当不同课程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及实际教学效果得到提升,教学工作推进的有序性以及与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匹配性也会进一步提升。三是推行校际学分认定制度。高校可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以不断完善和补缺为原则,鼓励学生运用跨校选课的方式更好地满足自身的专业学习要求,并且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专业选择范围。学分互认模式是为学生部分课程的学习提供便利的一种针对性制度。

(二)优化学习指导制度

学习指导制度的具体落实可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是推行导师选择制度,即不同的学生可结合个人的自主学习需求,选择不同类型的导师为其学习开展提供辅助指导。被选定的导师需要结合个人的专业教育教学能力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潜在学习能力进行分析和确认,并进一步选择更加有效的教学指导方式为学生提供其需要的实际指导。另外,随着导师人选固定性的提升,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范围也可适当扩充,例如,从专业教学开展的层面转化到日常生活层面。在不断加深沟通层次的情况下,师生之间的指导与学习关系也可以得到同步优化。二是基于学生建立不同体系内容结构的独立学习指导规划。必要时可重点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薄弱科目,并制定更细化的学习指导规划,为学生提供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学习指导。

(三)完善教学质量控制与管理制度

教学质量的控制与管理工作更需要制度层面的支持。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管理质量提升效果,具体的制度制定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从课程教学内容本身的管理和控制制度建设上,推行更加具有先进性的课程筛选与设置制度流程,并且在具体的课程设置环节重视其多元化、制度化[6]。另外,从课程设置创新优化的角度入手分析可知,现代化的教学质量还集中在创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的应用上,学校可在具体的执行落实流程方面实现制度化与体系化,为先进教学模式与教学工具的应用提供基础依据。二是在教学质量的管理方面制定宏观的管理控制制度,对教学工具和教学模式以及课程设置制定细节制度,制定整体上的教学质量检验制度。从“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角度出发,制度的建设还需要依托此种培养模式的要求,从实践训练基地的建设以及校企合作模式的应用角度入手,匹配融入新的教学质量控制与管理制度,通过建立在线沟通渠道,为管理好此种教学模式的运行提供支持,并为教学质量提供更有效的保障。

四、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教育在现代教育环境下需要对人才培养的具体模式加以更新和优化。具体到教学管理制度的层面上来讲,制度主要是为具体的教学工作开展提供支持。因此,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要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前提,并且从教学质量控制、教学成绩考核以及教学指导规划三方面入手,制定相应的辅助管理制度,力求依托制度的管理达到更好的人才培养效果。

猜你喜欢
学分管理制度模块
制度与规范:近现代设计管理制度研究
浅析新时期企事业单位管理制度建设
Module 2 Highlights of My Senior Year
Module 4 Music Born in America
学分
基层农技推广管理制度对农技员技术推广行为的影响分析及完善措施研究
必修模块相关知识过关训练
资金管理制度的创新研究
广东 开办终身教育“学分银行”
《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的四个关键问题——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