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海
(南京邮电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
据教育部数据统计,2018年共有来自196 个国家和地区的49 万多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全国31 个省(区、市)的1004 所高等院校学习,比2017年增加了3 千多名,增长比例为0.62%(以上数据均不含港、澳、台地区),中国成为亚洲第一大留学目的国[1]。进入新时代,来华留学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以质量促发展,以规范促管理,建立并完善适应现阶段来华留学工作的管理机制与治理体系,不断规范国际学生招录、培养及管理。
2020年,突如其来的全球公共卫生事件在全世界蔓延,在应对疫情的过程中,我国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高等院校针对来华留学国际学生群体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疫情也给来华留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据殷昊等人预测,来华留学国际学生的教学模式发生重大变化,来华留学国际学生的规模短时间内会出现“断崖式下滑”,国际教育理念将发生重大变革。
XX 大学在疫情防控的同时,根据上级部门的指导,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方式,确保“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力求将疫情对教学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但是,这种应急状态下的网络教学模式、教师教学能力及方法、国际学生的接受程度和教学最终效果的好坏仍需进一步观察。
本文研究对象为XX 大学122 名2019 级本科国际学生。他们自2019年9月开始在中国完成第1 学期课程后,部分学生选择寒假回国,而在2020年1月疫情暴发后,也有部分学生选择回国。自此,所有回到生源国的学生便一直在线上上课(共计3 个学期),留在中国的学生有2 个学期在线上上课,第4 个学期线上线下同时上课。本文试图从学生学业成绩的变化来分析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变化的适应情况[2]。
2019年底,XX 大学总计122 名在籍本科国际学生,20人在疫情期间退学(退学比例16.4%),现有102 名在籍学生,其中 64 名在境外,38 名在境内;52 名理科,50 名文科。
全体学生四个学期平均绩点分别为3.08,3.11,3.14,3.22,呈现缓慢上升态势。理科学生四个学期平均绩点分别为:3.19,2.90,2.94,2.93,呈现先降后止、最后趋稳的态势。文科学生四个学期平均绩点分别为:2.96,3.34,3.35,3.53,呈现连续上涨,且第一年尤为明显。教学模式的变化对理科学生成绩影响较大,但学生逐步适应后,成绩也逐渐趋于稳定;对文科学生来说,成绩呈现上涨态势,这种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并不明显,或者说文科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的适应情况比理科学生好得多。
境外理科学生四个学期平均绩点分别为:3.38,2.98,2.86,2.83,呈现先降后稳趋势,但第二学期相比第一学期下降明显;境内理科学生四个学期平均绩点分别为:2.85,2.75,3.06,3.09,呈现先降后升且最后趋稳向好趋势。境外理科学生在第一学期的成绩明显好于境内学生。在教学模式改变后,境外学生和境内学生的成绩都出现立即下降情况,但境外学生成绩仍然好于境内学生。两者成绩出现反转是在第三和第四学期,境外学生在第三学期成绩仍然有所下降,第四学期降势减缓,而境内学生成绩第三学期上升明显,并超越境外学生,且在第四学期成绩依然微微上涨。
境外文科学生四个学期平均绩点分别为:2.95,3.21,3.32,3.29,呈现先升后稳趋势;境内文科学生四个学期平均绩点分别为:2.97,3.55,3.41,3.93,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尤其是第二学期相比第一学期、第四学期相比第三学期尤为明显。境外文科学生在第一学期的成绩略低于境内文科学生。在教学模式改变后,所有学生的成绩都有所上涨,但境内学生的涨势明显高于境外学生。有一点意外的是,第三学期境外学生的成绩仍然呈现上涨态势,而境内学生则有所下降,但从成绩上看,境外学生依然低于境内学生。不过在第四学期,境外学生成绩出现微降,而境内学生则出现大幅度上涨,与境外学生拉开差距。
以单个学生的绩点为例,对比后一学期和前一学期,如果有所上升,则定为升,反之定为降(本次统计中没有相等的情况)。文理科境内外学生绩点升降统计数据显示,值大于1,表明绩点下降的学生数量多于绩点上升的学生数量,而且值越大,下降人数越多,值越小,上升人数越多。在第一次绩点升降对比下,52 名理科学生中有37名出现成绩下降,50 名文科学生中只有8 名成绩下降。从第二次和第三次绩点升降可以看出,理科学生成绩得到快速的恢复,但还是不够稳定;文科境外学生成绩趋于稳定,但境内学生出现较大程度的成绩下滑,不过随后便恢复稳定。
教学模式由疫情前的线下课堂面对面教学转变为疫情初期的线上网络远程教学,并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后,转变为线上线下同步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的变化,导致课程演示难度加大、交流互动难度加大以及课堂管理难度加大,从学生学业成绩方面来看,该情况对理科学生的负面影响远大于文科学生。疫情防控常态化后,教学模式转变为线下线上同步教学,即境内学生线下课堂面对面教学,境外学生仍然是线上远程教学,对比理科境外和境内学生的成绩可以发现,第一学期(无疫情影响)平均成绩最高的境外理科学生,最后的平均绩点反而不如境内理科学生。这一点也充分说明,由于文理科课程性质的不同,教学模式的变化对理科学生的负面影响远大于文科学生[3]。
受地理位置、时差、网络状况等诸多因素影响,课程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也较疫情前有了很大变化,从线下统一笔试变为线上大作业、课程报告等形式,这种变化对于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以及教学质量的影响,仍有待观察。
教学模式的变化确实给师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心态。教师存在一定的畏难心态,除了完成规定教学动作外,对于加强教学质量,每位教师采取的措施不尽相同。对于学生而言,如下的问题让他们的畏难心态更强烈:
1.时差问题。中亚、东南亚跟中国的时差在2—5 小时,欧洲时差在5—8 小时,非洲时差在4—9 小时,美洲时差在10—13 小时。比如北京时间8∶00 的课程,对于境外亚洲学生来说是 3∶00—6∶00,对欧洲学生来说是 0∶00—3∶00,对非洲学生来说是前一天 23∶00—4∶00,对美洲学生来说是前一天19∶00—22∶00。这个时差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如果整个学期,甚至1—2年都带着时差上课,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2.网络问题。部分亚洲国家和很多非洲国家网络状况不是很好,或者居住在网络不发达地区,因此无信号或者弱信号的情况并不少见。
3.疫情问题。有少部分学生本人或者家庭成员感染疫情,进而对课程学习影响较大。
4.其他问题。阿塞拜疆出现的战乱问题、非洲国家出现的政治动荡、印度出现的变异病毒以及孟加拉国出现的断电等等,都给当地的学生带来实际困难,影响了学生学习心态[4]。
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的通知要求,高校可按照招生、教学、日常管理等三个方面制定学校来华教育质量规范。从教学方面来说,高校应以培养方案为主体,明确课堂规定动作,建立督导听课、学生评课制度,在疫情的特殊情况下,调研学生对教学的反馈。对于学生的合理的要求,要认真积极地予以满足;对于学生合理但无法即时满足的要求,要尽量克服条件,给出计划满足的时间;对于学生不合理的要求,要予以引导和解释。疫情期间,学校应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对课堂管理、教学加大自我投入,可聘请认真负责、受学生喜爱的老师作为班主任,协助辅导员进行班级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应选择合适的在线直播课堂,建立“课程直播平台+在线教学互动平台+聊天群+在线课程实训平台”。国防科技大学陈浩等指出在线直播课堂的核心环节就是直播平台,能够实现教师授课音频、视频的传输功能,比如较为成熟的ZOOM、腾讯课堂、钉钉直播、B 站等平台;在线互动平台如雨课堂、超星学习通等,则是专为智慧互动学习而打造的;聊天群便是指可建群的实时聊天软件,比如微信、QQ 等;在线课程实训平台可以提供课程所需要的在线虚拟实验平台和试验场景,比如国内众多高校联合推出的Educoder(酷得网)平台,可为理工科的编程实践课程提供强大支持。陈浩等还以“ZOOM+雨课堂+微信群+Educoder”的教学模式为例,展示课前预习资料发放(雨课堂和微信群公告)、课堂教师提问、学生答题(ZOOM 连麦,雨课堂随机点名)、课堂思考题(雨课堂和微信)、课堂分组讨论(雨课堂和微信)、投票和辩论(雨课堂或微信)、发布需编程完成的课程实验(微信群、雨课堂、Educoder)等环节。
全球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下,国际教育背后的工作者、学生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应亲身体验异国教育的留学生们,如今大部分都只能参与网络远程教育,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的心态,从而让学生产生一些畏难情绪。学生自身的自律问题、拖延情况会更加突出,以至于陷入一种内疚而又无可奈何的境地。化解这些情绪,安抚学生的心理,应该成为留学生管理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参与线上课程,没有教师面对面的监督,如何保证学生自觉参与课堂,提高远程学习有效性,也是管理者和课程教师共同努力的方向。研究发现,在越困难的情况下,通过一些传统方式,比如书信、问候的形式进行谈心谈话,能起到一定的激励效果。
在来华留学高等教育事业中,加强留学生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是培养目标的重要方面。参与文化活动也是学生寻求个人成长和发展,寻求心理支持的需求。《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中明确指出[5],来华留学生应当熟悉中国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中国国情和文化基本知识,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和外交政策,理解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公共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法治观念和道德意识。
除了教学大纲里要求的汉语课程以及中国概况类课程外,学校应组织适当线上文化活动,让感知中国不掉线是一个新的重要课题。在举办的活动当中,文化类如线上中文歌唱、配音、摄影、绘画、辩论、文创设计大赛等;体育类如跑步挑战、家务劳动、瑜伽练习、武术展示等;志愿类如抗疫服务、妇女扫盲、中文日等,这些活动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虽然身处学校以外,但仍然可以时刻感受到来自中国、来自学校的关怀,仍然可以拓展自己的爱好,传递自己的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