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羽涵
(南京城市职业学院,江苏 南京 211200)
随着国内外市场联系日益紧密、国际分工合作日趋成熟,“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将在更加开放条件下进行”[1]。国贸专业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调研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顺应产教融合趋势,提升国贸从业人员跨文化交际领域深度和广度的迫在眉睫。忽视贸易主体背后的文化背景因素,很大程度制约了从业人员的语言沟通交际能力,会严重阻碍贸易磋商进程,影响谈判效率和效果,也将影响推进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剖析当前国贸专业英语教学现状,以商务文化与语言的联系为切入,探讨商务文化嵌入对该专业英语教学的影响,旨在推动师生在教与学中树立商务文化意识,将商务文化意识深化于培养过程的始终。
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类型、课程设置、教师职能等各方面呈现了明显的职业定向,这种“专业的职业属性,是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主流教育生存与发展的最本质基础,也是职业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的最本质特征”[2]。以国贸专业为例,其专业划分、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过程实施、社会认同维度应保持与对应的外贸类岗位的某种职业联系,精准定位社会需求,注重学生贸易商务知识及语言运用能力的双重培养,以实现育人目标。从国贸专业设置的背景、发展的社会环境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要求出发,扎实的英语语言技能成为塑造有竞争力的、良好参与外经贸工作的国贸人才的必备素质。国贸专业的英语教学,不仅立足于培养学生国贸相关的专业英语能力以处理日常沟通和对外业务,更贯穿于整个国贸专业基础课程、特色课程乃至实践环节的始终。通过调研部分院校国贸专业英语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走访国贸专业师生及对口企业,不难印证当前国贸专业的英语教学现状:
首先,课时安排有所保证,但课程设置缺乏文化导向和梯度意识。大多院校明确了英语教学对国贸专业基础性、全局性的意义,在课时上给予保证,学生经历了极为稳定、充足的语言技能习得阶段。然而,课程的设置还是趋于“重语言,多讲授,轻文化,少实践”的传统模式,语言课程多冠以“商务英语”、“商务英语视听说”、“商务英语口语”等名称,部分院校辅以“商务礼仪”、“商务文化”、“英美国家概况”课程,但是实际讲授中由于教师文化积累、学生知识基础、课程考核等因素,文化导向教学或沦为形式,或难以与语言技能教学相结合,实际效果不甚理想。专业课程结构体系中,文化类课程建设与专业衔接不足,平行课和后续课的开设欠缺语言学习规律的梯度和分级分层教学,如还未实现人文知识通识教育、行业文化及职场文化的细分教学。其次,教师职业需求觉醒,而实践技能不足。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学生未来岗位需求对英语教学的导向,开始思考如何由纯语言基础知识教学向融合商务文化的应用语言能力培养过渡,但是由于缺乏顶岗实践经历和技能,导致在引导学生掌握商务文化、融入商务情境方面困难重重。备课阶段教师需深思语音、语法、词汇、句型等具体语言现象与背后文化的联系,授课期间自然生动地导入文化背景知识,课后善于设计场景帮助学生领悟这一文化知识点并指导日后实践。上述这些教学过程的设计无一不考验英语教师的专业复合能力和人文素养,也强烈呼唤其文化软实力意识的建构。第三,学生学习主动性有所提高,但基础薄弱。随着普通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加深和高职扩招,学生大多意识到未来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不相匹配的英语职业能力会成为一个严重阻碍,因此,英语学习的热情逐渐增强。但由于基础薄弱,多被动接受知识输入,片面追求考试成绩,加之适合阅读的文化类双语教材太少,对语言与文化的联系甚少,内部英语学习驱动会弱化。另外,校外实践基地的匮乏和专业英语教学本身的综合性,也制约了当前国贸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步伐。
语言深深根植于文化,并在交际过程中呈现不同程度的文化烙印。英语承载着英语系民族深刻的文化内涵,在国际贸易过程中,折射出特色鲜明的商务文化。由于中西方在地理环境、政治制度、经济形态、社会风俗、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的差异,中西方商务文化也呈现差别。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在国贸专业人才的英语教学中,加强商务文化意识是提升其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的必要环节,也是营造自然、平顺的国际商务环境的必由之路。
根据泰勒对文化的定义,“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3]。商务文化也可理解为商务活动中蕴含的政治、经济、历史、法律、宗教、风俗、价值观等一切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狭义上说,商务文化应为商务活动及运作过程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表现的价值观念、礼仪习惯、经济制度、法律体系等,这些文化内涵的差异可能带来商务交际沟通中的误解与冲突。伴随商务活动的频繁交流和时间的自然推移,商务文化的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处于不断融合、相互影响的过程中。
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商务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英语(ESP),在贸易领域里被广泛使用。专门用途英语为语言学习者提供了明确的学习目的,强调语言学习积累到一定阶段,需与原有同类化方式相剥离,对学习内容细化、甄选、类分,注重领域区分和职业需要。商务英语承载丰富的商务文化内涵,其商务文化同时又制约着商务英语的表达方式。真正走入一种文化必须以其作为沟通交流工具的语言为桥梁,而要掌握一种语言,则无疑要沉浸于其承载的文化[4]。
没有良好的商务语言基础和商务知识,就难以领悟贸易实践中的文化内涵,从而引发误解与冲突;没有根植商务文化内涵,语言就会与文化脱节,盲目套用母语的语言规则和思维方式,就会在理解对方的语言和非语言行为时出现偏差,进而造成商务活动进展缓慢甚至失败破裂。因此,国际贸易活动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过程,英语语言与商务文化的渗透是全方位、多元化的。
由于中西方不同国家和民族在风土人情、社会形态、经济制度、历史沿袭等方面存在差异,英汉两种语言折射出千差万别的商务文化。首先,语言本身的词汇、语用、语法蕴含了相异的商务文化。例如,“smuggled goods”在英语中指违反海关法规,非法进出口的走私物品,而汉语中以“水货”表示。但是,在实际贸易活动中,要根据语境明示“水货”的含义,因为它还具有独特的商务文化内涵,即“名不副实的人或物,虚有其表”。面对称赞,西方人多以自信的态度回复“thank you”,表达积极乐观开朗的民族情结,而中国人则以谦虚自省为传统美德,多呈现推辞的态度,如“哪里,哪里”、“过奖,过奖”。因此,在商务活动中,面对西方客户的称赞,如果回之以“Really? I don’t think so”是非常不礼貌的冒犯之举,直接破坏了磋商的气氛,甚至可能导致订单的流失。再如,中国人打电话时的用语习惯,“喂,您好。我是李明,请问您是谁?”映射到商务交际中,受汉语“主动语态+主谓结构”影响,很容易脱口而出,“Hello,I'm Li Ming.Who are you please?”显然这完全不符合英语交际的习惯,会给对方一种缺乏商务修养的不良印象。
其次,商务文化本身的时间观念、隐私意识、等级意识、人际意识、价值观念为差异化的交际行为提供解读。例如,西方国家注重工作效率,喜欢强调业务的紧迫性,习惯严格按照时间单元安排工作。中国的商务文化则对时间的要求宽松许多,更强调时间节点,注重结果。再如,西方文化界定了宽泛的隐私范围,包括年龄、住所、薪资,中国人际交往中则习惯谈论这些话题以拉近彼此关系,表现关心友好。又如,西方社会崇尚自由平等,上下级观念较为弱化,更强调团队合作;中国长期受儒家思想影响,习惯清晰严格的辈分职级划分。在人际意识方面,欧美国家多喜欢见面时给予热情的拥抱、吻面,中国社会则习惯握手、敬烟,保持严谨的社交距离。价值观念上,西方多奉行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志趣爱好和个人权利至高无上,中华文化则追求群体关系的和谐、群体目标的统一和群体利益的维护”[5]。开展商务交际时,应格外注意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写照。
基于当前国贸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和当下国贸从业人员的市场反馈,从语言与文化本身的关系出发,将商务文化嵌入本专业英语教学将极大推动人才与职业对标,扩大贸易成效,拓宽商务渠道,进而实现专业、行业、领域的全方位多角度改革。
英语教学中不再以提升语言技能为单纯目标,通过嵌入商务文化,从根本上丰富了教学成果: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语言基础技能得到巩固并得以深化;语言的输入与输出形成完美闭环,相得益彰,形成“既学语言本身,又学文化风貌”的学习路径;语言的习得过程与母语体系的冲突碰撞产生了文化解读,激发了学习兴趣,更新了学习观念,发挥了语言作为跨文化交际沟通桥梁的作用。就教师而言,英语教学中商务文化的渗透丰富了自身知识结构,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有利于翻转课堂实践,从而真正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产教融合目标。
舒适得体的称呼、恰到好处的寒暄、简明准确的文书,是商务能力素养的重要体现。在英语教学实践和职业能力调查中,不乏存在语言功底扎实的学生无法胜任商务实践任务的情况。究其原因,缺乏商务文化意识是关键。师生如果能从语言与文化的固有联系出发,认识到单纯的语言技能培养无法满足商务交际的现实需求,在教与学中有意识地对语言现象发起文化思考,对文化现象探求语言真义,会产生两个显著效果:其一,增加语言学习的情感体验,激发学习热情;其二,有效克服母语文化负迁移的消极影响,以宽容、理解的态度审视客观存在的文化差异,形成“生产性学习”的新走向。母语文化在语言规律、生活风俗、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语言学习者的第二语言习得过程[6]。汉语和英语源于不同语系,两种文化差异鲜明,商务文化的融入使得学生能主动地为第二语言添加自身的领悟,并以文化的异同为基准对涉及的字、词、句进行处理,强化正迁移的促进作用,弱化负迁移的消极影响,提高应用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学习目的语商务文化,商务交际过程不再是两种语言的基础对话,而是彼此商务文化的交流碰撞:学生一旦将文化背景知识内化于头脑之中,就会有意识地去规范礼仪举止、调和谈判气氛、完善信函写作,极大地提升了交际效率,缩短了交际成本。现阶段的专业英语教学在语音、语调、词汇、篇章、语法投入大量时间精力,缺乏对学生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导致掌握了商务专业知识和英语语言技能的学生,在商务贸易实践中也面临文化背景缺失的难题。礼仪习惯的误解、价值观念的迥异、风俗习惯的差别都影响了商务活动的正常进行,不解、不满、冲突、碰撞等也随之出现,成为跨文化商务交际的巨大掣肘。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感知语言背后的商务文化内涵,促进学生自发能动地比较源语和目的语两种文化的异同,有利于避免交际活动的障碍,展示对外来文化的充分尊重,协调中西方文化差异,促进“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之间进行对话,取长补短,相向而行”[7],为解决文化误解提供良好思路。
扎实的贸易专业知识、纯熟的英语语言能力、通晓国际惯例的国际贸易人才,如果兼具系统的商务文化知识储备和优秀素养,将成为国际贸易领域内争相抢夺的品质资源。专业人才不再片面地追求语言形式的习得,而是胸怀对本族文化的自信,成为时代跨文化交流的使者,去包容、领悟异域文化。国际贸易专业的英语教学正经历着一场时代变革,教学中不仅要确保学生熟悉与我国频繁交往的朋友及对手的文化,更要鼓励其运用英语阐述中国故事[8]。商务文化的导入,文化意识的培养为社会、为国家、为民族输出了品质化的行业人才。他们在不断的交流协商中与异域文化求同存异,于包容中学习引甄,于碰撞中坚守彰显,不再狭隘观瞻一场磋商的得失,而以独特的全球视野为“一带一路”倡议下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铺平了道路。
英语教学始终是国贸专业培养人才的核心环节,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面临深度改革。商务文化对国贸专业英语教学的影响是根基性、多元化的。这种改革必须紧扣文化,由课前启发、到课中教学、再到课后辅导、再外延至课外实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