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赛
(北京师范大学 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北京 100875)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由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 年提出,是立足于国内、影响国际的重大倡议,对世界的和平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根据2017 年国务院授权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1],丝绸之路的目标是依托国际大通道,以沿线中心城市为支撑,以重点经贸产业园区为合作平台,共同打造新亚欧大陆桥、中俄蒙、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等国际经济合作走廊;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重点港口为节点,共同建设通畅安全高效的运输大通道[2]。经过近几年的实践证明,“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和沿线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大力推行“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共建粤港澳大湾区是新时代国家发展的必然阶段,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粤港澳大湾区的建立既是三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借助港澳的国际平台,能够让珠三角的企业“走出去”,深化珠三角地区的对外开放优势,辐射带动泛珠三角区域甚至内陆省份的经济发展,保持香港和澳门经济的长期繁荣。同时“一带一路”借助粤港澳的平台让国外企业“走进来”,加强与沿线国家的商贸合作,实施探索新的对外开放模式。可以说,粤港澳大湾区的建立是当前“一带一路”背景下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基础上,分析了“一带一路”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建立的经济基础和现实依据,总结了粤港澳大湾区面临的一些问题和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方向,以期粤港澳大湾区为我国经济发展添砖加瓦。
“一带一路”倡议塑造了我国整体发展的新格局,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朝着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前进。首先,“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凭借先天的区位优势和国家的各项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资和企业,经济活动异常活跃,快速发展成为国家的经济增长极。相比东部沿海地区的率先快速发展,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非常缓慢,经济差距逐渐拉大。对此,国家出台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等政策对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予以扶持,但由于自然条件限制、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流失等因素,中西部地区经济落后的态势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而“一带一路”倡议将给这些地区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一带一路”倡议涵盖中西部地区大多省份,这些地区通过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与中亚、西亚等沿线国家进行经贸合作、人文交流等方式激发该地区的发展潜力。为支持中西部地区和支撑“一带一路”,政府部门也从财政拨款、基础设施、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支持。这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望打开中西部对外发展的大门,通过对外开放和合作,找准发展方向,形成优势产业体系,进而成为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推动国家经济朝着更加均衡合理的方向发展。
其次,“一带一路”倡议为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和西部地区产业吸纳提供了空间。尽管自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开放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但由于受到劳动力日渐短缺、土地资源约束收紧和产能过剩等因素影响,出口导向型经济呈下滑趋势,大量企业存在产能和库存积压的现象。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国家把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一些低端制造业向中西部转移,既可以为东部地区的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提供足够的资源和空间,又可以带动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与沿线国家的国情不同,借助优势互补的力量,我国的一些钢铁、水泥等产能过剩的产业可以出口到一些相对缺乏此类大宗商品的国家,既能解决我国产能过剩的问题,又能为沿线国家的发展提供重要原材料。
第三,“一带一路”倡议形成了我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主张东部率先发展,加之东部地区的区位优势,东部地区对外经济活动频繁,较早的享受了对外开放的红利。而中西部地区由于缺乏港口、基础设施薄弱等因素,较少的参与全球化活动。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让中西部所谓的“内陆省份”转变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新窗口,带动我国西部和东北地区与中亚、西亚等国家在产业、人文、商贸等方面的合作,打造我国丝绸之路的经济核心区域。在推动西部地区深入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拓宽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
从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符合中国与沿线国家的长远利益[2]。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互利合作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特征。“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沿线国家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上开展区域合作,使得沿线发展中国家更多参与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提升经济竞争力,提高抵御全球风险的能力。在致力于让世界繁荣发展的同时,“一带一路”倡议还秉持着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促进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让经济、贸易和全球化成果更多惠及世界。
在大力推行“一带一路”倡议的今天,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对支撑“一带一路”发展和重塑我国对外开放格局有不可替代的影响。《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1]明确提出,充分发挥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等开放合作区作用,深化与港澳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使之成为“一带一路”特别是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排头兵和主力军。共建粤港澳大湾区,是新时代下国家发展的必然阶段,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粤港澳大湾区的建立既是三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一带一路”战略的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借助港澳的国际平台,让珠三角的企业“走出去”,深化珠三角地区的对外开放优势,辐份射带动泛珠三角区域甚至内陆省的发展,保持香港和澳门经济的长期繁荣。同时“一带一路”借助粤港澳的平台让国外企业“走进来”,加强与沿线国家的商贸合作,实施探索新的对外开放模式。可以说,粤港澳大湾区的建立是当前“一带一路”背景下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粤港澳大湾区旨在通过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实现三地的协同发展和互联互通,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这与“一带一路”旨在提升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促进沿线国家互利共赢,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上开展区域合作的目标相一致。大湾区可通过支持粤港澳三地合作,发挥珠三角各城市和港澳在金融、贸易、创新、投资、工业等领域的优势,借助港澳的国际平台,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深化与沿线国家在商贸合作、人文交流等方面的互联互通,携手打造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区[3]。李猛(2018)也指出未来应将“一带一路”与粤港澳大湾区进行有效的对接,提升“一带一路”沿线的经济规模聚集、市场要素流通和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3]。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大湾区总面积为5.6 万平方公里,规模远超世界三大湾区(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和纽约湾区),常住人口为6800 万人,是人口最多的湾区[4]。根据2017 年GDP 数据,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为14866 亿美元,远高于纽约湾区(12400 亿美元)和旧金山湾区(8000 亿美元),略低于东京湾区(16429 亿美元)。根据预测,到 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总量将有望达到 2.5 万亿美元,一举超越现今第一的东京湾区,成为全球最大的湾区经济体[5]。
从地理位置看,粤港澳大湾区地处我国东部沿海,拥有香港特区和澳门特区两个自由港和深圳前海、广州南沙和珠海横琴三个自由贸易区,港澳又是国际性的贸易平台,这决定了粤港澳大湾区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区域和枢纽位置。从三地发展侧重看,香港特区是国际性的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澳门特区是我国与葡语国家交流和联系的平台,而深圳和广州又是科技创新中心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这三地有优势互补的条件,在支撑和引领“一带一路”的建设和发展承担不可替代的作用[6]。从行政制度看,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实行“一国两制”的制度,且有港澳和广东这三个独立的关税区,这种灵活的制度优势为大湾区和沿线相近制度国家的合作提供了便利,为内地企业走向国际提供了制度化优势[7]。粤港澳大湾区正在成为一个全球性的价值链,作为内地与港澳合作的平台,带动了泛珠三角地区的发展,为“一带一路”在国家经济和对外开放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1.湾区经济
“湾区”作为一种特定的地域单元存在于海岸带地区,通常包括若干个海湾、相邻陆地区域和邻近岛屿。它是沿海城市所特有的一种地域类型,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因湾区衍生而来的经济效应被称之为“湾区经济”,即以沿海地区为基础、以港口城市为依托的一种区域经济的发展形态。湾区经济具有经济外向度高、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完善、资源配置高校等优势[5,8]。根据刘成昆(2017)[8],全球60%的经济集中在入海口,75%的大城市和人口集中在距海岸线100 公里的海岸地带,港口城市占到了世界前50 名城市的90%,湾区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大多沿海地区发展的趋势[8]。
湾区之所以能够成为经济增长引擎的关键在于湾区具有先天的靠海优势和港口城市,对外开放程度高,经济活跃,集聚了大量的大量劳动力、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全球化,因而成为区域或国家级的经济增长中心,如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谭刚(2015)[9]也指出湾区具有独特的空间结构,与海洋和开放有着天然的联系,容易集聚经济要素进而形成相关产业体系,是世界经济和财富最集中的地区。
2.城市群
世界城市化近40 年的经验表明,城市群是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城市地域类型,它们不仅人口规模庞大,空间范围广阔,而且在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舞台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连接全球生产消费网络的重要节点[10]。我国城市群以沿海地区的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为代表,这些地区以极小的土地面积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创造了大量的财富,集聚优势明显,经济密度活跃。正如世界发展报告2009 所述,越是发达的地区,密度越高。正如粤港澳地区,珠三角城市群作为开放前沿,大量企业集聚于此,劳动力密集,该地区成为全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粤港澳大湾区位于我国沿海发达地区,既拥有珠三角城市群多个核心城市,如深圳和广州,它们是是科技创新中心和先进制造业和先到服务业基地。同时又拥有香港和澳门两个经济特区,其中,香港特区是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澳门特区是国际旅游休闲中心;区域内拥有先进的现代产业体系,产业间优势合作明显。这一系列条件决定了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将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借助“一带一路”的平台,有望实现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
尽管“一带一路”倡议给我国的发展带来如此大的机遇,然而仍面临一些挑战。具体来说,香港特区由于在上世纪80 年代把制造业转移到了深圳、东莞等地,使得香港的实体经济开始衰退,大宗商品市场发展缓慢,取而代之的是金融等虚拟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伴随着房价和股价的大幅上涨。然而虚拟经济容易遭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尤其是1997 年和2008 年的金融危机,严重打击了香港的金融业,香港经济增长乏力,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且香港的产业结构缺乏实质性的转型,导致香港长期以来产业结构的失衡,严重影响了香港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澳门特区以博彩业和旅游发展为主,2017 年澳门的博彩业收入占比达到80%,其他产业发展相对缺乏优势,这说明了澳门的经济结构比较单一,抗风险能力较弱[5]。珠三角地区在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之后,资源消耗严重,经济增长后劲不足,创新能力较弱。伴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消失,珠三角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还面临招工难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问题。同时由于由于行政制度的差异,珠三角也很难享受到港澳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内地与港澳的融合程度仅限表面。
粤港澳三地在过去的长期发展中,分别积累了自己的国际经验和经济实力。中国香港成为了国际著名的金融、贸易、航运中心;澳门是连接中国与葡语国家经济合作的平台,也是国际性的旅游大都市;广东珠三角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是中国经济的重要引领区域[11]。香港和澳门若要摆脱目前发展的困境,继续保持作为国际性大城市的繁荣稳定,就必须深化与内地的合作,扬长避短,开创新的经济增长点。珠三角需借助毗邻港澳这一国际性平台的优势,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通过让内地企业“走出去”,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所以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建立粤港澳大湾区是必然的。
另外,还值得注意的是,粤港澳三地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上各具优势:广东科技创新活跃,先进制造业基础雄厚,腹地广阔,是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贸易的大省;香港是国际性的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拥有遍布全球的商业网络,为粤港澳提供了联系全球的营商环境;澳门拥有作为国际性平台 的资本和与葡语国家合作的文化积淀。只有充分整合三方的经济地理优势资源,破除制度壁垒,才能加强港澳与内地的深入合作,推动经济的全面深化改革。因此,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辐射带动泛珠三角地区甚至内地其他地区的发展,是我国实施开放型经济、推动经济结构改革和深入参与全球化的重要窗口。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战略,既加深了港澳与内地的深度合作,也为港澳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同时,港澳既是国际性大都市,又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它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金融业、对外贸易等领域与“一带一路”提倡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等核心内容高度契合,具备全面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能力和优势[14]。反过来,“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能够充分发挥港澳的优势,深化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为粤港澳大湾区参与国际合作拓展了空间。因此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考虑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尽管在“一带一路”倡议和国家政策的引领下,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已经具备初步的合作基础和现实条件,然而要达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12]中所设立的目标,还面临很多挑战。首先,粤港澳三地在城市定位和产业协同发展方面有待改进。根据《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13],制定了粤港澳三地的发展目标,即强化广东作为全国改革开放先行区、经济发展重要引擎的作用,构建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和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基地;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三大中心地位,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和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功能,推动专业服务和创新及科技事业发展,建设亚太区国际法律及解决争议服务中心;推进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打造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建设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可持续发展。尽管上述发展目标确定了三地的功能定位,但由于大湾区内部各城市发展阶段不同,社会形态多元,因此大湾区内部呈现多核心发展状态,城市之间的融合度有待提升。而且大湾区内部多个城市之间的发展可能存在产业同质问题,容易造成资源错配问题。其次,粤港澳三地的跨境区域合作可能会受到制度的制约。在“一国两制”下,港澳和内地的社会制度、经济体制和文化基础不同,导致人口流动、产业转移、商品贸易、文化融合等经济活动受到一定的阻碍。第三、粤港澳大湾区还要求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更深层次的融合,增强沿线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感,更好带动我国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
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还需要重视以下方面的发展。首先,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辐射带动作用。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地理节点,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体系完善,创新能力突出,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高度国际化的商业环境。大湾区战略的实施使得内地和港澳的互动联系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层面。在此背景下,香港与澳门应当利用好靠近内地的区位优势,充分了解全国各地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周边地区的发展需求,深化港澳和内地在人才、企业、金融等领域的优势合作互补,提高内地和港澳的经济融合,促进三地的经济发展,更好地提升生活水平,造福人民群众。
其次,粤港澳大湾区需要扮演好内地与世界经济往来的中间角色。粤港澳大湾区地处沿海,拥有广州、深圳等重要港口以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航空枢纽,是距离东南亚、非洲等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区域最近的中国发达地区,能够发挥与国际接轨的优势[15]。而且香港和澳门作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开放前沿地带,在地理位置、基础设施、经济水平等方面具有极大优势,一直发挥连接珠三角与国际市场的桥梁作用,在打造珠三角企业“走出去”平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7]。而且粤港澳的制度多元化优势有利于与沿线发展中国家的共融,加深我国与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推动”一带一路”政策和倡议的实施[15]。
第三,把香港打造为“一带一路”建设的融资平台。继续发挥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和旅游中心的地位,继续发挥香港作为国际性大都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继续发挥香港作为联系珠三角和沿线发展中国家的媒介作用,极大推动香港和内地的合作,让企业走出国门的同时大力吸引外资,使粤港澳成为国内外投资者的平台,推动我国和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
第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目前我国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尤其珠三角大量企业产能过剩,因此依靠创新驱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而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领导者。粤港澳大湾区借助“一带一路”平台,发挥地缘优势,整合共享资源,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要素自由流动。同时政府出台政策营造良好的投资氛围,吸引国际投资,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良性发展[16]。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为中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而努力。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各个城市,包括香港、澳门,都应紧紧抓住这个重大机遇,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巩固和拓展自身经济优势,在大湾区内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融合,真正成为新一轮国家发展的经济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