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公共体育课程对大学生体育素养提升策略的初探

2021-11-21 15:04陈振翠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
灌篮 2021年16期
关键词:体育课体育教师思政

陈振翠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

体育教师作为公共体育课首要的承担者,将课程思政与体育课顺畅融合也是考验教师的教学能力。体育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政治导向能力,教师的价值观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一致,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政治思想水平、师德的树立、责任感与使命感的传承等良好的素质。公共体育课程本身也蕴含着培养大学生道德品质、社会价值、人生理想信念等的隐形思政教育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困惑点、热衷点,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价值选择,利用体育道德资源甄选合适的道德元素,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隐形隐性的德育教育,实现课程思政融合公共体育课的“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最后,课程思政的融合有利于提升体育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要将课程思政不着痕迹、融会贯通于公共体育课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与体育课程的融合方式,将教学目标与授课内容进行灵活设计。

一、论述体育素养的涵义

“体育素养”最初是由英国人Whitehead在1993年提出来的,有国内学者认为青少年体育素养是指青少年在参加体育及相关活动时表现出来的各种体育意识、体育知识、运动技能、锻炼习惯、体育个性和体育品德等方面及其他相关方面的综合表现。体育素养的培养相较之体育教育内容更全面,除了提高运动技能、身体素质外,还要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体育意识,成为终身参与体育的动力。2016年国办发布的《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文件中,指出把“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作为体育教育的主要目标。同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了关于《青少年体育“十三五”规划》的文件中提及要让青少年体育素养普遍提高,因此,提升青少年体育素养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体育素养。

二、试析体育教育的意义

体育运动与体育精神是我国以及全世界都非常重视的一种文化,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可以塑造一个人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因此,大学生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中,高校要注重对学生的思政教育,才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体育精神,形成良好的终身体育习惯。要实现高等体育教育的意义就要充分立足于课程思政的开展上,同时课程思政也是各大高校得以实现德育工作的一种较为系统的科学的工作。从大学生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来讲,不仅能够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进步,提高我国高等学校学生身体素养的提升,同时也能够帮助高校将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融入体育教育中去。此外,在体育课程特殊的课堂氛围下开展课程思政能够更好地营造高校校园思政学习氛围,而开展校级全面性的围绕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系列活动,也可以为课程思政教育工作融入体育教学提供更多创新性的教育素材。

三、论述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思政要点

1.注重教学模式的稳定性,虽然大学体育教学本身是看似极具灵活性的,但是课程目标也会非常明确的,同样的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是经过教育大纲审定的,因此将课程思政融入体育教育中去也是需要保证其基本思想教育走向以及基本内容的固定性,教师在这一层面要做到充分的把握性,避免教育方向跑偏,造成不必要的教育后果。

2.从内容的角度来讲,大学体育课程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把握与课程思政内涵与元素的联系性,达到体育教学与课程思政思想内涵的高度匹配。从形式上来讲,体育课程自身的特色是非常鲜明的,虽然我们提倡课程思政教育要自然地融入,但是如果过于融入于无形之中,就会影响到教育效果,适当的体现课程思政相关教育形式以及元素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暗示,使其更容易接受该课程所带来的教育思想。

3.两种课程相结合的过程中要注重匹配的吻合度,从二者之间的教育方式、内容特点入手,寻求较高的契合点,从而达到最佳教育效果,最大程度上避免学生的逆反心理,减少课程串讲痕迹过于明显而给学生带来的疑惑,这一点通常会体现在体育课程的说教方面,将课程思政融入体育教育中的目的就是将纯理论的课程思政教育工作实践化,借助体育教育这一实践教育资源来达到更好的教育目标,因此我们要明确这两种差异明显的课程结合的根本原因与意义,避免体育教育过程中穿插课程思政说教类教学现象,切实保证大学公开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教学水平。

四、浅谈课程思政融入公共体育课教学的优势

1.课程思政与公共体育课教学的一致性

学校课堂教学就是融入课程思政的主要途径,也是高等学校教育对“为谁培养人”这一问题的回答。当学生在各种文化冲击与渗透下,出现学习价值、社会价值、人生价值等诸多困惑时,教师不仅仅肩负教学的职责,也应为学生的精神困惑与价值困惑答疑解惑。公共体育课教师在教学理念和内容方法上也应与时俱进,破旧立新,主动打破专业壁垒,跳出原有旧的认知框架,改变室外体育课教学重技术轻理论的教学模式,充分挖掘体育运动背后所蕴含的价值内容、职业素养、体育道德资源、竞技体育精神,重新设置体育课定位与教学目标,形成课程思政与公共体育课教学的有效学科呼应。

2.提升学生体育素养

在全国高校思政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的讲话中也强调:“把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这些会议精神中不难发现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创新需要进一步推进思政教育融入公共体育课,要保持体育教学目标要与思政教育目标一致,不断促进学生体育素养的提高。

3.推进人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完全人格,首在体育”,体育不仅可以塑造健康体魄,同时也能锻炼意志品质,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在强身健体的同时也发展了丰富的体育德育资源。奥运金牌大国的崛起;公平、公开、公正的规则意识;团队协作、精诚统一的合作精神;重在参与的成败理念;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体育精神等。课程思政的融入能更好地挖掘与弘扬体育德育资源,两者所体现的教育要求与学习目标是相向而行的。因此,适时地升级和丰富课程思政内容,促进体育德育资源与提高学生体育素养更好地契合。

五、探讨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公共体育课对提升体育素养的策略分析

1.树立教师职业道德,重视思想政治理论学习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体育教师也应注重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树立自身师德师风和教师的职业道德。同时公共体育课堂教学也应承担起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良好的组织纪律性、优良的道德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遵守规则,自信自立,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健全发展。

2.有效积累理论知识,增强学生良好体育品德

体育课堂是培养学生体育素质的主阵地,对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和知识、形成体育意识、提升体育品德发挥重要作用。体育素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学习积累理论知识,通过体育活动锻炼意志品质,培养良好体育品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把体育德育资源与“思政课”相融合,形成富有体育特色的课程思政,充分利用体育德育资源现实性、感染性和实践性,对学生起到更直接、更深层的教育作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合理应用教学方法与内容,使学生在体育实践活动过程中,体会到体育所特有的竞争精神、规则意识、团队精神、责任感和坚韧的意志品质。这些优良的体育道德品质可以使学生从主观上坚定自己的信心与意志力,自觉积极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之中,进而提高身体能力、拥有更好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

3.拓展体育运动,增强学生的体育素养

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仅靠公体体育课教学不能完全完成的,体育素养的提高也不能仅靠公共体育课就能达成。增加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能有所选择并自愿的参加,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体育素养有所提升。尤其是融入“价值塑造、能力培养”思政主题校园体育活动、赛事,通过亲自参加体育活动、赛事,经历强烈的内心震撼,更容易达成对思想道德品质和价值理念的理解和内化。融合思政课程主题的课外体育活动也与公共体育课相辅相成,更好地发挥体育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立德树人的功能。体育教师要丰富公共体育课的内容与教法,开设学生喜爱的体育运动,学生也有能力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校园体育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架起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之间的桥梁,使学生步入社会仍能保持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良好习惯。

我国教育思想在不断发展与进步中,课程思政就是在社会不断进步的过程中诞生的一种非常先进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对我国今后的教育方向是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的,在这一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实现大学公开体育课程思政教育是事半功倍的,通过对大学体育课程以及课程思政特点的了解,能够认识到二者之间的联系性,通过把握这种联系性,将课程思政自然地融入大学体育教学中去,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程思政教育水平的。进入新时代,课程思政如何更好地融入公共体育课中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难点,也是一项艰巨的工程。体育教师应该坚持创新思维,提升育德意识,强化教学设计能力,挖掘课程思政与体育课的融合思路与途径,对学生体育素养的提升做出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思政”的融入也是的教改的热点与难点。公共体育课作为高等学校重要的公共基础课之一,对提升大学生体育素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体育教师的个人政治思想素养、专业文化水平、职业操守等对学生体育素养的提高起到主导性的作用。如何将公共体育课与思想政治理论和体育德育资源相结合,对学生能进行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而提升学生体育素养,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起到了关键作用。

猜你喜欢
体育课体育教师思政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健康中国2030导向下体育教师健康素养提升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体育课上的“意外”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