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终生健身思想培养策略探究

2021-11-21 15:09张杞镔邹蕾田英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31期
关键词:终生体育锻炼体育

张杞镔 邹蕾 田英*

(1.沈阳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辽宁沈阳 110136;2.沈阳大学体育学院 辽宁沈阳 110091)

1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终生健身思想培养的必要性

随着21世纪社会发展的高速化,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提高,人们的寿命、工作时长、面对的挑战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增长,人们对生活时间的认知、生活方式的选择、价值观的判断、体育健身的重要性等方面的意识也逐步凸显出来。教育体系需要跳出狭隘的学校体育教学视角,站在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的视角,从人的一生和社会发展需求的整体结构性协作共同体的维度,重新对高校体育教学进行全方面的认知、设计、优化,坚持以终为始的长期主义规划,为终生健身思想提供社会制度和系统层面的基础性支持。

构建终生健身思想战略的提出,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来说,是帮助学生的身体意识从强制性锻炼健身阶段跨入社会性自我驱动健身习惯的重要渠道。为了更好地完成以终生健身思想为指导的体育教学改革重任,需要从终生健身思想的起始和我国体育教学的重要发展角度切入,深刻理解体育教学改革的困境和潜力,为以终生健身思想为指导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具体策略提供创造性思路和参照。

1.1 从全民身体健身历史的角度看终生健身思想培养的历史必然性

终生健身思想是体育教学和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要思维模型和认知态度,是人们进行终生学习的生理基础的指导思想。终生健身思想之所以在现阶段被高调提出和大范围推广,离不开其多年的历史发展奠定的基础及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需求[1]。

我国于20世纪末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基本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随着国家、社会和人民群众在健身基础设施、健身项目、健身时间等全方面的投入和改善,我国于21世纪的前十年基本完成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总体发展目标。

随着生命科学学科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健身意识再次被挖掘,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人们的工作时间、生活压力、生命长度、治病成本等各方面的延长和扩大,全民健身已经由对身体进行生理水平的提高发展到了更高层次的理念阶段,终生健身思想和行为已经成为人们除医疗手段外维持健康的重要渠道,成为人们追求更高的身体综合素质和心理综合素质协作的重要手段,成为人们在社会中进行生产、生存和生活的必选择的发展基础。所以,终生健身思想已经由传统的个体健康锻炼的阶段进入了一种以终为始、长期主义、系统化、自主驱动化的综合身体和心理机制的共同协作的系统思想阶段[2,3]。

1.2 从高校体育教学的历史困境中看终生健身思想培养的必要性

1.2.1 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的滞后

虽然全民健身计划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全民健身的热情,但是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一些学校的体育教学系统、体育教师和学生对体育健身缺乏本质的理解和认知,将体育本身当作竞技、比赛等专业运动的业余下沉行为,未将其与人的身体健康和可持续的生存和生活连接在一起,也并未形成对体育锻炼和健身思想的系统化认知。

1.2.2 体育教学模式的单调乏味

虽然高校体育教学有了不少的改革和创新,但是在体育教学的运作模式上,依然站在以体育技巧大规模的复制粘贴模式为主;在培养目标上力求将一些主流的体育运动技巧教授给学生;在教学内容上强调体育项目的系统性技术层面掌握;在考核标准上追求竞技性比赛的胜负和政治隐喻;在学习行为上力求形式的整体规范性;在学生管理模式上运用机械化的奖惩机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这种模式很容易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低落和对体育项目的逆反和抵抗,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对体育健身的本质性认知。

1.2.3 对体育教学的定位是边缘性补充角色

在高校教育体系各个学科的所占比例中,体育教学的分配比例从时间、资源、教师、活动等各方面都远远低于其他学科,这使得体育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学生参与程度等各方面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学校和教师更多的是将体育教学定位为紧张学习过程中的发泄时间,并未充分认知和利用体育锻炼对人的身体和心理影响的规律及利用。

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节省学生放松休闲的时间,学校教育体系将体育教学模式约束在一定的强制性体系中,体育教学完全是以教师的教学计划和体育教学时间要让位于学科学习为目标,将教师固定在强制性传输体育技巧的角色中,将学生固定在被动的接收者角色中,让教师无法从整体层面对学生个体进行差异化、具体化的体育教学,这种模式根本无法培养学生的终生健身思想。

2 体育教学改革中培养终身健身思想的具体策略的探索

对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坚持以终生健身思想为指导,其实是对以终为始的长期主义思维模式的具体落实,以此为顶层设计整体的体育教学系统,将学生的身体的发展规律和健身的时代责任落实到当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时间段中,要从最基础的增强学生体制出发,将体育理论知识、体育健身价值、科学健身技巧等系统性地落实到学生的行为、时间和生活习惯中,降低其健身的行为和驱动成本,培养其终生健身的思想和意识[4]。

2.1 自上而下树立和传达终生健身思想

一项改革的推动和落实,必须由此项改革的领导层具备推进的勇气和智慧。所以,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首先需要的就是高校管理层从意识上认知到这项战略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在推动改革的过程中能够对困难和挑战有清晰的认知和驱动力,同时要为改革的推进提供必要而充分的资源、财力、时间、人力、宣传等各方面的资源,将以终生健身思想为指导的改革价值、行为方向和具体策略落实到管理层、教师、学生的环境、课程和思考当中。

2.2 扩大体育健身的空间场景和时间限制

除了利用学校里的体育健身项目和器材外,可以积极地挖掘和传授在家中、公园等空间进行锻炼的技巧和方法,可以积极利用线上体育锻炼技巧视频和线上监测体能平台,实现锻炼健身的及时反馈,还可以利用线上线下结合的体育健身游戏机制来激发学生的锻炼兴趣和可持续性。

2.3 提供丰富多样化的体育健身类型和教学模式

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若是传授单一的普通体育项目,很难满足群体学生多样化的体育锻炼需求,所以在高校体育改革中,必须建立多元化的系统性的体育锻炼项目。在项目课程的选择上,设立基础型、专项型、选修型、保健型、团队型、竞技型等,充分考量学生群体的体育水平的差异性和体育项目的偏好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和满足学生们的体育锻炼的欲望和可持续性,从而将这种乐趣、选择的低成本性、可持续性保留下来,为学生的主动进行体育健身提供必要的自由选择空间[5,6]。

在大学生的知识层次和体育能力基础上,提供较为充足的校园锻炼场地和器材等物质工具,提供围绕终生健身思想而设计的体育生理、心理、保健、社会学、经济学、哲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采用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和自下而上的差异性锻炼,将学生的体育健身实践活动纳入丰富多样性的理论认知选择和实践经验感受中,从而为学生的主动性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

在整个高校的学生学习时间的分配层面,要充分类利用学生可支配的非学科学习时间,将体育锻炼的主导角色由教师替换成学生,让学生通过自我组织、自我选择、自我监督等自我驱动的方式进行体育锻炼,锻炼学生除群体性体育锻炼之外的个人锻炼形式,让自我体育锻炼成为学生必选的方式之一,从而为学生的主动性提供个体驱动力。

2.4 规范体育健身的科学方法和理论知识

终生健身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为长远的良好生活提供身体、生理、心理素质的重要工作。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授的体育锻炼的内容和效果并不会一直适应未来的身体状态和心理素质,这就需要学生以科学的体育锻炼理论知识和终生健身的思想为指导,根据具体的现实情况如自己的时间、身体素质、心理状态、目标等进行及时改善和调整。

21世纪是信息高度透明化和规模化的时代,各种体育锻炼信息出于商业目的不断地出现在学生的视野中,这种营销中常用的重复手段会慢慢成为人们大脑中经常出现的信息,人们很可能在不理智思考的前提下选择相信这些信息,进而造成一些麻烦。所以,必须为学生提供科学的体育锻炼理论知识,为学生提供了解自己的体质、适合的健身方法和注意的事项等科学信息源。

2.5 构建学校、家庭、学生共同参与的体育健身环境

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培养学生的终生健身思想,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师强制灌输和学生机械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在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构建良好的教育学习互动环境;需要改变体育教学边缘化地位,为体育教学提供充足的时间和师资资源,并与学生家长建立信息沟通系统,了解学生在校外时间的体育锻炼数据,在学校、教师和家长之间建立学生体育锻炼信息数据系统。

3 结语

从根本上讲,培养学生的终生健身思想就是需要在学生进入社会工作之前,尤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使学生掌握科学体育理论知识及适合的体育锻炼技巧,建立可持续的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终生体育锻炼的思维意识,能够驱动其在不同的生活工作阶段调整自己的锻炼节奏和锻炼项目,为自己的身体健康和心理素质的提升提供保障。

猜你喜欢
终生体育锻炼体育
一只狗的终生陪伴
突破湘江 开路先锋刘忠的终生遗憾
最后一次
我们的“体育梦”
飘荡的灵魂
小小“运动员”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