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
课堂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要阵地,因此要更多的让学生参与、体验,而不是教师一味地讲解。而且教与学也是教师和学生的一个双向学习过程,教师也要做好自己组织者的工作,让学生更好地进行体验、探究。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搭建活动平台,让学生“动”起来,引导其动手操作、主动体验,使他们对数学知识有更深、更广的了解和认识。
经研究得出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内容越让学生感到熟悉,学生的学习效果越好,对知识的接纳程度越高。而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实际有着很大的联系,很多时候生活情境的有效创设,能够拉近数学与学生的距离,打造出趣味学习环境。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开展生活教学,放松学生心情,简化数学内容,激起探究欲望,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思考,进而对数学知识有全面、深入的了解。
例如:在教学“厘米”时,教师在和学生们学习厘米这一长度单位时,为了让学生对这一概念有更深的了解,将学生带入到熟悉的生活氛围中。让学生利用数学中的直尺工具测量出自己身边的一些事物的长度。随后,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测量了铅笔、圆珠笔、橡皮等物品的长度,并对其长度有了一定的感官认知。之后,教师又让学生去测量一下教室内黑板的长度。学生发现直尺测量起来比较困难,于是教师引导其合作学习。学生们试着共同合作,将大家的直尺连接起来,这样就可以很好地测量出黑板的长度。
在这一教学案例中,生活情境的有效创设,使学生的学习环境变得更加熟悉,让学生可以主动地探究、体验,并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融入课堂,高效学习。
小学生天生爱玩,枯燥的语言讲解很难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而学生对于一些小游戏有着着迷般的喜爱,教师可以试着将游戏引入数学课堂中,让学生可以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促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设置一些趣味游戏活动,顺应学生的天性,让学生动起来,打开学生新的学习思路,充分开发学生的学习智力,让学生能够更热情的学习数学,实现快乐学习。
例如:在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时,教师设置了有趣的游戏活动,首先教师准备了一些小鱼形状的卡片,而且每张卡片上都标有一个10以内的数字。然后分发给部分学生,让其扮演小鱼。大家一起玩“捞鱼”的游戏。这时,教师让学生们捞出“10-6”的小鱼。学生们在思考后得出10-6=4,也就是需要找出标有“4”的小鱼。这时手中拿着小鱼卡片的学生们游动起来,让大家来捞走。学生们也从众多小鱼中寻找4这一小鱼。学生们就这样兴奋地做着小游戏,无形中对10以内的加减法有了很好的训练,有效地活跃了学生的学习思维。
课堂中教师大胆放手,选择将课堂交给学生,并带领学生做数学小游戏,成功地为数学课堂增添了乐趣,并丰富了学生学习内容,同时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促进了学生有效参与。
手脑并用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模式,而且学生的发展不只是头脑思维的发展,也要关注其动手能力的培养。数学知识抽象无趣,教师单纯的讲解,不利于学生的进一步探究,由此教师需要打破常规,从学生兴趣角度出发。而动手操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它打开了学生的学习空间。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真切地体验,更好地提升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时,为了让学生们对长方体有更深刻的了解,选择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学习。课堂中,教师提供了一些小木棒和一些纸张,并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利用这些工具并根据自己所学数学知识制作出一个长方体。学生们也都很主动地进入到操作探究中。有学生在操作中想到一个长方体一共有12条棱,其中侧棱4条,上下各4条。而且上下两个面完全相同,四个侧面都完全相同,每个面都是长方形。学生们就这样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更加深了对长方体的了解和认识。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操作练习,从自己动手的过程中,更真切的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主动、更加积极,实现快乐学习,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手脑之间的联系千丝万缕,两者互相促进发展。而学习的过程并不是机械记忆的过程,需要学生各方面都“动”起来,这样才能对知识有更好的掌握,强化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在今后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更多地进行体验学习,开启学习空间,促进学生更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