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庆辉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
中国高校目前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有着较高的综合性要求,希望学生能够在保证内在素质提升的基础上,能够实现身体素质各项能力的发展,如强健的体魄、出色的耐力、优秀的运动技能等,因此众多高校都非常重视体育教育,并设计出多种能够顺利实现体育锻炼的课程。学校在设计课程的过程中首要考量的就是课程的安全性,无论是使用器材的风险系数、还是体育动作的难度系数,都要有着事先的考量。学校需要以生命安全作为课程的前提要求,一堂课的前、中、后段都要建立在安全保护的基础之上,教师们要做好各种突发情况的预防工作和一旦发生事故后的处理工作,另外,学校还要将生命安全考核作为体育教师考核的一项指标,以此来督促教师重视生命安全教育情况。
体育教育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通过科学合理的锻炼手段,提高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科学合理的手段指的是每一个体育课程动作的示范讲解、运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防范危险的安全意识等,这些知识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学生,使得学生在运动锻炼的过程中加深生命安全意识和安全防护能力的印象。体育教育课程除了基础的跑步、跳跃、球类运动等,还会增加搏击、军体拳等对抗性教学,或者是游泳等兴趣类教学,这些进阶课程中涉及到一系列生命安全教育知识,如抗打击能力训练、水中自救能力训练、急救知识等,可以让学生在生命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上有着一定的发展,不但如此,这些进阶课程还可以通过对抗教学提升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
体育教育的魅力就在于有益身心健康,它可以通过严格、科学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纪律意识、自律意识、团队精神等,帮助学生在生命质量上得到健康的提升,从而形成优秀的健康观、审美观。体育锻炼还可以帮助学生塑造优美的形体,增加自身的魅力,提升自信心,从而帮助学生全方面发展,逐渐成为了一种提升生命质量的重要手段。
生命是最宝贵的东西,现如今时常出现某高校学生因意外事故或心理疾病等情况失去生命,这样的结果令人惋惜,尤其很多家庭是独生子女,父母失去孩子后也会感到无比的痛苦,让人不禁感叹学校在这方面的教育还是有些缺失;另一方面,高校生活是一个人进入社会前最重要的成长时期,在这一段时期中学生可以完善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学校仅仅传授社会技能等知识,很难做到全方位的教育培养,在生命安全教育方面还有待改善和重视。很多安全事故本是可以预防的,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国家、社会、家庭的损失,最重要的是,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大学生也可以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因此高校要着重考虑生命安全教育课程的开设,这也是顺应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需求。
生命安全教育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会使得体育教育获得益处,目前高校体育课程授课过程中的安全事故数量占据所有大学生安全事故较高的比重,这是因为很多高校对体育教育中的安全防护措施做得还不到位。学校不重视体育教育的安全问题,没有下发明确细致的体育教学安全守则;教师没有提前准备安全防护方案,教学的中间在安全问题上观察不够仔细;学生没有形成合格的生命安全意识,在体育教学的热身活动上动作不标准、体育锻炼时动作易变形、自由活动时动作不注意,结果导致出现各种受伤的情况。在体育教育中增加安全教育,可以弥补体育教育安全防范的不足,增加学校、教师、学生三方的重视,从而将课程顺利的进行下去。
体育教学原本的课程偏向于实践性质,学生和教师在学校的体育教学场地集合,如足球场、篮球场、操场、体育馆等,教师讲解本堂课所要教学的内容,并做出动作示范,带领学生热身并重复示范动作,最后学生自由活动。这样的体育教学课程配置千篇一律,久而久之学生常常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很容易导致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而生命安全教育和体育教育融合后,一方面生命安全教育不用单独成为一门课程,因为这门课程是纯理论性质的课程,学生很难在枯燥的理论知识讲解中全神贯注的听讲;另一方面生命安全教育丰富了体育教学的课程搭配,体育课可以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通过不同课程的合理穿插,给学生带来新奇的上课感受,从而调动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深度记忆。
首先是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教育的目标具有统一性。生命安全教育旨在教导学生热爱生命、重视生命、珍惜生命,通过不同领域安全防范知识的讲授,让学生学会自救、他救的技能,从而保证学生生命安全意识和能力的提高;体育教育旨在教导学生强健体魄、健康发育,通过不同的体育锻炼和运动健身方法的讲解,让学生学会自主的、积极的增强自身的体质,实现人格、意志、品德的全面发展。生命安全教育和体育教育都是为了促进学生身心全方面的发展,有着统一的教学目标。
其次是生命安全教育和体育教育的内容具有重合性。生命安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会普及一些自救和他救的方法,比如游泳时溺水的防范技能、运动时窒息晕厥的救助方法、跑步时摔倒的伤口处理、防身技能等;体育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会带领学生参加一些体育锻炼,比如跑步、球类运动、游泳等,课前一般会提及一些注意事项。可见两个教育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有着重合性。
最后是生命安全教育和体育教育的内容分属于理论与实践。生命安全教育的一些内容可以作为体育教育的课前理论内容讲解,体育教育的一些内容可以作为生命安全教育的实践操作,两者在实施的时候能够做到优势互补,学生能够亲自体会两种教育课程,并最终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认证,形成知识的深刻记忆。
首先是明确二者主次,生命安全教育应当作为二者融合后的教学主体。体育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不受大学生的重视,这中间的原因很多,比如对某一项运动没兴趣,或是觉得体育锻炼浪费时间等,因而高校体育教育的开展往往流于形式。二者融合后,将生命安全教育作为课程的教学主体,用“生命”这个非常有力的话题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在这种教学理念的引导之下,可以促进体育课程的有效开展。
其次是确定学习内容,生命安全教育应当全面构建理论知识并且拥有可实践验证的操作内容。生命安全教育为主,体育教育为辅,可以在理论课程中全面普及生命安全认知结构,然后寻找能够验证理论知识的体育方法,双重教学以达到教学目标。
最后是完善考核方式,生命安全教育的知识考核可以作为体育教育的卷面考核,体育教育的实际操作考核可以作为生命安全教育的线下考核。安排学生有阶段性的学习两种教学内容,然后安排体育教育的阶段性考核,每一段体育课程的主题内容都可以在那一段教学完成后立刻考核,比如篮球课、足球课、游泳课等,最后在学期末安排试卷统一考核,主要考核生命安全教育知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