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学州 朱奇志 周晓萌 王雨辰
樊振东接发球技术动作分析
任学州 朱奇志 周晓萌 王雨辰
(广西大学体育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文章采用录像观察、数理分析等研究方法,对第39届乒乓球世界杯男单半决赛、决赛运动员樊振东的接发球技术的运用、接发球回球线路以及接发球落点的分布等几个方面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总结樊振东在比赛中使用接发球技术的一般规律和出现的问题,得出结论并提出建议,以期对未来的业余选手和体育教育乒乓球专业学生的学习和训练提供参考。
接发球;乒乓球;世界杯;男单;决赛;樊振东
在乒乓球各项基本技术的综合运用中,接发球技术是尤为重要的一环。为更好地做好接发球,我们需要了解旋转球的转动原理和转动规律,并将其应用到各种比赛中。首先,根据其自身的特点来确定自己接球回击用何种技术,变被动为主动。第二,巧妙控制对手发来的球,达到不让对手抢先进攻的目的,并且以稳定的方式回接来球,同时观察对方的弱点。第三,看好对方在发球时球拍与球的接触点以及摩擦的方向,不要被对方的假动作所误导,并且提前判断好球的路线。第四,接发球要多变化,出乎意料,反常规接发球会令对方确守不及。为了做好上述几点,运动员必须首先了解接发球技术动作的原理,并结合掌握的理论知识在今后训练和比赛中不断地积累经验,并对自己存在的不足进行针对性练习,以加强判断来球的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接发球技术水平。在前三板的乒乓球技术中,接发球技术起着关键作用,所以了解和掌握乒乓球接发球技术是能够取得比赛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对第39届乒乓球世界杯男子单打半决赛、决赛运动员樊振东接发球技术运用的特点及规律进行了分析,为今后在接发球方面的训练提供参考。
中国乒乓球运动员樊振东。
1.2.1录像观察法
观看第39届乒乓球世界杯男子单打半决赛、决赛比赛录像,从接发球的技术、落点、线路及得失分情况对运动员樊振东接发球技术进行观察与统计。
1.2.2数理统计法
根据吴焕群等人1988年提出的三段评估理论技术使用率和得分率的计算方法,对本研究的优秀男子乒乓球运动员的技术运用情况进行了计算与分析。具体的计算公式如下:
得分率=得分/(得分+失分)×100%
使用率=(得分+失分)/(总得分+总失分)×100%
对以上数据用Excel 软件进行了整理与分析。
2.1.1 樊振东在半决赛中对林高远接发球技术运用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在樊振东对林高远的这场比赛中,使用控制性的摆短、劈长技术较多,其中摆短的使用率达到了59.6%,其次使用率最高的是反手拧(弹)技术,使用率为25%。这两项的得分率分别为54.8%和53.8%。得分率最高的两项是使用率最低的正手拉球和正手挑打,在使用这两项技术时没有出现过失分的情况。在观看与林高远的比赛视频时发现,两人的这场比赛十分焦灼,最激烈的一局比分到了14:13,两人轮番获得局点,最后樊振东拿下胜利体现了他更胜一筹的心态。从数据可以看出,在接发球环节樊振东并没有采取过多的进攻性技术,相比之下林高远的各种进攻性占得比重较大,在比赛中采取搏杀的战术。通过比赛视频发现,樊振东在处理对方发的反手位急长球时还存在不足,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日后要加强该方面的训练。
表1 樊振东对林高远接发球技术使用情况
技术名称 得分 失分 得分率 合计 使用率 正手拉球 2 0 100% 2 3.8%樊 正手挑打 1 0 100% 1 1.9%振 反手拉球 1 1 50% 2 3.8%东 反手拧(弹) 7 6 53.8% 13 25%摆短 17 14 54.8% 31 59.6%劈长 1 2 33.3% 3 5.8% 正手拉球 3 1 75% 4 8.3%林 正手挑打 1 2 33.3% 3 6.3%高 反手拉球 2 2 50% 4 8.3%远 反手拧(弹) 7 10 41.2% 17 35.4%摆短 6 12 33.3% 18 37.5%劈长 1 1 50% 2 4.2%
总体上讲,樊振东与林高远两人都相当了解对方,在比赛中比的就是处理球的能力,谁处理球更加恰当,谁获得比赛胜利的可能性就越大。从数据可以看出,樊振东的接发球主要是以稳为主,因为樊振东本身的技术水平要比林高远更加全面,只要稳定发挥就有很大取得比赛胜利的可能。而林高远则不同,采取主动进攻性技术较多,只有靠抢先进攻,采取搏杀战术,才有可能在比赛中战胜樊振东。数据显示,在比赛中,樊振东采用正手拉球、正手挑打接发球时并没有出现失分的情况,因此,樊振东应当增加该方面技术的使用率,通过积极抢攻,增加主动得分机会。
2.1.2 樊振东在决赛中对波尔接发球技术运用分析
表2 樊振东对波尔接发球技术使用情况
技术名称 得分 失分 得分率 合计 使用率 正手拉球 2 1 66.7% 3 6.8%樊 正手挑打 1 1 50% 2 4.5%振 反手拉球 2 3 40% 5 11.4%东 反手拧(弹) 10 5 66.7% 15 34.1%摆短 8 6 57.1% 14 31.9%劈长 3 2 60% 5 11.4% 正手拉球 3 1 75% 4 8.5%正手挑打 2 2 50% 4 8.5%波 反手拉球 1 1 50% 2 4.3%尔 反手拧(弹) 1 0 100% 1 2.1%摆短 10 13 43.5% 23 48.9%劈长 7 6 53.8% 13 27.7%
从表2可以看出,樊振东和波尔在比赛中的接发球技术有着明显的不同,樊振东的进攻性技术占据了一半以上的比例。可见樊振东的此场比赛以进攻性的技术方式为主,而进攻性则相对为辅助方式。在这5局比赛中樊振东的反手拧(弹)的使用率最高为34.1%,同时得分率也最高为66.7%,利用该项技术抢先上手,化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出了他在该项技术中的优势。摆短技术的使用率仅次于反手拧(弹)占到了31.9%,这两项技术的使用,可以迫使比赛进入相持阶段,在此时考验双方对机会的把握,看准进攻的时机抢先发起进攻。樊振东正手拉球的得分率与反手拧(弹)的得分率相同,劈长技术的得分率紧随其后,但是在使用率上明显偏少仅为6.8%及11.4%,建议樊振东在以后比赛中可以适当增加这两项技术的使用率,丰富接发球方式。反手拉球技术的使用率与劈长技术相同,但是得分率却明显偏低。
总体上讲,樊振东在进攻性方面发挥着自己的优势。在视频录像中发现,他明显比波尔更具有爆发力。樊振东需要在控制性技术中向波尔学习,丰富自己的接发球方式,使回球不要过于单调,在使用反手台内拧拉技术时,应避免在对手发球质量较高尤其是落点较刁钻的情况下使用,同时对于来球在自己正手位短球时,处理球应增加正手挑打、晃挑等技术,方式丰富多变才能在接发球环节做到游刃有余。因此樊振东应在凶狠的技术风格上融入波尔的技术特点,使技术更加成熟细腻。
将比赛中线路共分为5条,分别为正手斜线、反手斜线、中路直线、正手直线、反手直线。
2.2.1 樊振东在半决赛中对林高远接发球线路分布分析
表3 樊振东对林高远接发球线路分布
线路 得分 失分 得分率 小计 使用率 正手斜线 5 4 55.6% 9 18.4%樊 反手斜线 12 5 70.6% 17 34.7%振 中路直线 4 2 66.7% 6 12.2%东 正手直线 4 7 36.4% 11 22.4%反手直线 4 2 66.7% 6 12.2% 正手斜线 6 5 54.5% 11 25%林 反手斜线 7 11 38.9% 18 40.9%高 中路直线 5 2 71.4% 7 15.9%远 正手直线 2 4 33.3% 6 13.6%反手直线 0 2 0% 2 4.5%
从表3可以看出,在樊振东对林高远的比赛中,樊振东使用最多的线路为反手斜线,使用率达34.7%。可观的是在该条线路上不仅使用率为最高而且得分率也最高,为70.6%。在比赛的录像视频中发现,在接正手位的来球时,樊振东多次使用正手直线这条回球线路,但是在该条线路上的得分率并不高,仅为36.4%。林高远为左手持拍选手,樊振东在回正手直线时,恰好给到林高远的正手位,让林高远正手抢先发起进攻,造成得分率低的情况。因此,樊振东在今后的比赛中要在该方面引起注意,应当采取对对方的反手位进攻,抑制对手的正手进攻。在中路直线和反手直线的回球线路上使用率为12.2%,得分率为66.7%两者相同,虽然使用率偏低,但是得分率较高,在今后的比赛中可以增加这两条线路的回球,从而提高自身的得分能力。
通过这场比赛可以看出,林高远常常会将中路直线的球回接到对方的中路位置,从而抑制对方抢攻。其在反手接发球技术存在明显不足,需在之后的训练中加强对该部分的训练,弥补自己这方面的短板。同时也可以说明,樊振东在发球时可以增加发球至林高远反手位的次数,进攻对方的短板,更容易得分。
2.2.2 樊振东在决赛中对波尔接发球线路分布分析
从表4可以看出,樊振东在与波尔的比赛中使用较多的线路为反手斜线,由于樊振东接发球技术中摆短的使用率最多,同时在摆短时选择对方的防守位相对更加有效,所以使得其反手斜线的线路使用率最多,其次为正手斜线29.3%以及中路直线14.7%,在这场比赛中这三条使用较多。在得分率方面排在前三位的是反手直线 100%、正手斜线83.3%、中路直线66.7%,在得分率较高的线路中可以发现给到直线较容易得分,这种线路变换常常是令对手出其不意的,也是由于给直线对技术要求要更高,体现着樊振东过硬的技术水平。在这场比赛中反手斜线是使用率最高的,占50%。值得一提的是,反手直线使用率最低,但是得分率是最高的。本次研究的视频中,樊振东反手直线的使用率仅为 7.3%,而得分率却高达100%,零失误。因此,樊振东可注意提高自己习惯用的反手斜线的命中率,注意提高自己反手直线的使用率,通过敢于变直线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得分能力。
表4 樊振东对波尔接发球线路分布
线路 得分 失分 得分率 小计 使用率 正手斜线 10 2 83.3% 12 29.3%樊 反手斜线 8 8 50% 16 39%振 中路直线 4 2 66.7% 6 14.7%东 正手直线 1 3 25% 4 9.8%反手直线 3 0 100% 3 7.3% 正手斜线 11 7 61.1% 18 40.9%波 反手斜线 3 5 37.5% 8 18.2%尔 中路直线 4 3 57.1% 7 15.9%正手直线 6 5 54.5% 11 25%反手直线 0 0 0% 0 0%
相对于波尔,樊振东在接发球路线的运用更加均衡,这与其更为全面的技术有关。各种接发球路线的得分率也较为理想,自己反手位的接发球在变化和得分率上都要比波尔更强,但是在正手直线线路上存在明显缺陷,在今后的训练中需着重加强对正手直线的线路加强训练。波尔通过正手斜线对樊振东的反手压制最多,使自己力量更强的正手对樊振东的反手,从得分率看效果也不错。这体现了具有更多大型比赛经验的波尔在技术运用中的老练。这种老练的技术运用,樊振东需要学习借鉴。
2.3.1 樊振东在半决赛中对林高远接发球落点分布分析
表5 樊振东对林高远接发球落点分布
类别 得分 失分 得分率 合计 使用率 左半台近网 14 8 63.6% 22 44.9%樊 中台近网 3 3 50% 6 12.2%振 右半台近网 1 2 33.3% 3 6.1%东 左半台底线 1 3 25% 4 8.2%中台底线 3 2 60% 5 10.2%右半台底线 7 2 77.8% 9 18.4% 左半台近网 0 3 0% 3 6.8%林 中台近网 3 3 50% 6 13.6%高 右半台近网 3 6 33.3% 9 20.5%远 左半台底线 8 5 61.5% 13 29.5%中台底线 6 2 75% 8 18.2%右半台底线 0 5 0% 5 11.4%
由表5可以看出,在这场比赛中樊振东的接发球落点大多分布在左半台近网的位置,使用率为44.9%,同时得分率也很高为63.6%。在比赛录像视频中可见,樊振东在接正手位的短球时,大多采用摆直线技术,这使得落点较多的分布在左半台近网的位置。林高远的反手位抢攻较为突出,使得樊振东在接发球时落点在左半台底线位置的得分率最低,为25%。由以上数据可见,落点位置在右半台近网和左半台底线的得分率是最低的,同时使用率也为最低,体现了樊振东的自我调整能力,在哪个点不易得分,就减少对该点的使用。
总体来讲,林高远接发球落点变化比较多,各种接发球落点相对来说还是较为均衡的。樊振东的接发球落点分布缺少变化,因此樊振东应在比赛的过程中使用接发球控制线路时,要使落点具有较多的变化,从而达到可以抑制对手抢先进攻的目的,为自己的进攻得分提高几率。
2.3.2 樊振东在决赛中对波尔接发球落点分布分析
由表6可见,樊振东回球落点在右半台底线位置较多,此位置除正手进攻外,不可忽视的是他所使用频率最高的反手拧(弹)技术。樊振东很好的发挥了反手拧(弹)技术“全方位进攻”的特点。从总体上看,樊振东在这场比赛中对对方反手的压制比较明显,接发球落点大多落在对方反手,一方面对对方抢攻起到部分抑制作用,一方面是樊振东反手技术相对于波尔更加稳定,获得了更好的得分机会。因此樊振东在接发球拧(弹)时更多的选择对手的反手位进攻,进而使得接发球落点过多分布于右半台底线位置。接发球落点在右半台近网的得分率高达100%,而使用率却是最低,建议对该落点适当提高使用率。
表6 樊振东对波尔接发球落点分布
类别 得分 失分 得分率 合计 使用率 左半台近网 2 4 33.3% 6 14.6%樊 中台近网 5 1 83.3% 6 14.6%振 右半台近网 2 0 100% 2 4.9%东 左半台底线 2 2 50% 4 9.8%中台底线 1 2 33.3% 3 7.3%右半台底线 14 6 70% 20 48.8% 左半台近网 4 2 66.7% 6 13.6%中台近网 5 4 55.6% 9 20.5%波 右半台近网 3 4 42.9% 7 15.9%尔 左半台底线 6 3 66.7% 9 20.5%中台底线 3 2 60% 5 11.4%右半台底线 3 5 37.5% 8 18.2%
整体上讲,樊振东在拥有过硬技术水平的基础上结合波尔在处理球方面的老练,会在比赛中更加游刃有余。在目前比赛中运动员的抢攻意识都普遍增强,但还是不应该忽视通过抑制对手来提高自己获取胜利的这种方式。
3.1.1樊振东在对林高远的比赛中主要是以稳定为主,过多使用了控制性的摆短技术,得分率可观。在对波尔的比赛中,接发球时显得更加积极主动,在接发球时各种技术的应用中反手拧(弹)和摆短,尤其是反手侧拧和摆短反手位是其主要手段,在这方面也发挥出了他的优势,而反手拉球的得分率偏低这是其需要在日后训练弥补的短板。
3.1.2 无论是在半决赛还是在决赛中反手斜线是其最常用的接发球线路,得分率都相对较高,而正手直线在得分率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
3.1.3在比赛中樊振东应该增加接发球落点的变化,其接发球路线运用比较均衡、稳定,为其接发球落点的选择和运用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3.2.1 在樊振东的两场比赛中发现,在接发球各种技术运用中都没有采用侧身正手拉球技术。侧身正手拉球具有速度快、旋转强的特点,具有爆发力,能够充分发挥正手优势,建议培养侧身拉球主动进攻的意识。
3.2.2 在接发球中,运用各种技术都要敢于改变回球线路,同种接发球技术要形成不同的回球线路,变化多端,增加对手接球的难度,不易抢先发起进攻。
3.2.3 增强接发球中落点的变化意识,训练摆对手小三角短球的能力,通过落点的变化,牵制对手进攻,为自己抢先上手进攻创造机会。
[1]张力为.体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王艳,王丽娜.第28 届奥运会优秀男子运动员接发球技术分析[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5(3):80-81.
[3]赵喜迎,刘永利.世界优秀男子乒乓球运动员单打比赛发球和接发球的技术运用特征分析[J].运动,2010(3):11-13.
[4]兰彤.第十二届全运会乒乓球男子单打决赛解析及技战术前沿动态研究[ J ].中国体育科技,2014,50(5):57-61.
[5]陈思.樊振东的技战术运用分析[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15.
[6]江小燕,赵坤.关于张继科反手拧拉技术在接发球中的应用价值与探讨[J].科技信息,2010(22):246-247.
[7] 程琳.对乒乓球台内反手拧拉接发球技术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1(28):23-26.
[8]张陶陶,王清,苏楠,等.世界优秀乒乓球运动员接发球技术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25(6):101-103.
An Analysis of Fan Zhendong's Receiving and Serving Techniques
REN Xuezhou, etal.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4, Guangxi, China)
任学州(1996—),硕士生,研究方向:乒乓球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