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青
有关中国共产党早期①报刊的研究,主要有对《新青年》的研究以及对其他报刊如《前锋》《中国青年》等创办宗旨和作用的研究,这些研究有从历史学、政治学、新闻学角度进行的,也有从与期刊相关人物角度进行的。这些研究分别对共产党早期报刊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的贡献等进行了探讨。②就目前的研究来看,从宣传角度对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研究还较少,本文即对此问题略作探讨。
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的历史使命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共产主义思想。它的产生顺应了历史发展和时代发展的需求,是在中国社会革命发展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因此其产生具有显著的时代特点,这些特点在共产党早期报刊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分布区域上有所表现。
1.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产生的背景
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的产生,与20世纪20年代的社会思想变革关系密切,与无产阶级的兴起紧密相连,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一是社会思潮的蓬勃发展为共产党早期报刊的产生提供了适宜的文化环境。20世纪20年代的新文化运动,从思想上启蒙了国民,新道德、新文学的提出,引领了时代潮流。一些打破传统的新思想、新道德,如男女平等观念、人身自由观念、出版自由观念等对社会思想产生了极大冲击,各种宣扬新思想、新道德的报刊不断涌现。尤其是白话文被大力推广后,更是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提供了有力的语言工具和传播环境。白话文叙事、说理的表达方式,对文化教育和阅读能力低的工人、农民具有较大的亲和力,这种方式使他们更容易获得新知识和新技能。新文化运动为共产党早期报刊的产生营造了适宜的社会文化环境。
二是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为共产党早期报刊的产生提供了人才支持。五四运动时期的近代报刊主要宣传西方的各种思想,如无政府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马克思主义等。一些有着信仰的社会团体,通过创办报刊宣传他们的思想,在当时约280种报刊中,宣传各种思想的报刊就多达220种,“几乎中国所有的政治派别和知识分子,都在谈论社会主义”。③一些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报刊,逐渐转变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报刊。陈独秀、李大钊、李达、毛泽东、蔡和森、周恩来、恽代英等,都直接参与了共产党早期报刊的编辑和创办工作。他们不但信仰马克思主义,还深入工农群众中进行调查研究,撰写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经验,在他们周围,聚集了大量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的创办提供了人才支持。
三是无产阶级的兴起为共产党早期报刊的产生奠定了阶级基础。中国的无产阶级产生于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开办的船坞和工厂中,他们大多出身农民。近代以来,中国的无产阶级主要分布于各大城市的船厂、矿山、铁路等行业。无产阶级的这种聚居特性,便于集中接受宣传。“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④,工人阶级要有共产主义思想,必须“从外面灌输进去”⑤,这就需要马克思主义者对其进行深入的宣传,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的宣传目标群体,很大一部分就是针对工人农民进行的,这些报刊用浅显明白的语言,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给工人农民,使他们了解和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和伟大力量,从而为中国革命奠定了坚实基础。
早期的共产主义者不断尝试不断探索,利用报刊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扩大了马克主义在中国的影响。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组织又及时调整宣传方向,扩大宣传范围,推动了党组织的扩大和发展,也指导了全国各地党组织的工作。
2.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的分布特点
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产生的背景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广州、武汉等较大城市。因为这些地方思想文化发达,无产阶级运动活跃,便于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这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分布的主要特点。
从现有资料来看,创办于上海的刊物有《新青年》《劳动界》《劳动周刊》《伙友》《妇女声》《妇女周报》《中国青年》《中国工人》《青年工人》《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党报》《民国日报》之《觉悟》副刊、《向导》周报、《前锋》等。创办于北京的有《先驱》《中国学生》《政治生活》《工人周刊》《劳动音》等。创办于广州的有《广东群报》《珠江评论》《劳动周报》《犁头周报》《劳动与妇女》《青年周刊》《中国军人》《中国农民》《农民运动》《工人之路特号》等。创办于武汉的有《楚光日报》《湖北妇女》《工人导报》《少年共产国际》《劳动周报》《真报》等。创办于长沙的有《湘江评论》《湖南民报》《湖南全省第一次工农大表大会日刊》《新时代》月刊、《战士》等。其他一些省市也有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报刊,比如天津的《妇女日报》、江西的《红灯周报》、浙江的《火曜》、四川的《赤心评论》、济南的《山东劳动周刊》、开封的《中州评论》、福州的《革命先锋》等。
总结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的分布规律,可以看出,上海地区的报刊要明显多于其他地区。“多达16种。而北京只有5种、广州有14种,且多是区域性的报刊。”而上海中央级别的刊物有8种,广州只有1种。⑥这说明上海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宣传的重要地区。这一局面的形成,也和近代以来上海的政治文化环境密不可分。上海是近代中国中西文化交汇之地,也是国内外信息传递的中心之一。上海有列强的租界地区,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源源不断地传入上海,冲击着国人的思想。在这种文化荟萃之地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利因素,可以迅速且广泛地将信息传播出去。上海的经济发达,无产阶级力量雄厚,在这一地区宣传马克思主义,可以更有效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思想。因此,上海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的主要集中地,是各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肩负着宣传马克思主义、传播马克思主义、推动无产阶级运动的使命,其宣传内容和宣传对象都有较强的针对性。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宣传的核心内容适应了中国社会革命的具体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际紧密结合的体现,其宣传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宣传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学说
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唯物史观解析中国社会、考察中国历史,是一个全新的方法和理论,“‘唯物的历史观’,是一种科学的历史观察法,是一种空前的社会哲学”⑦。它不同于以往唯心的历史观,因为“唯心的解释的企图,都一一失败了,于是不得不另开一条新路。这就是历史的唯物的解释”⑧。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宣传持续不断,如《新青年》,从第6卷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开始,就持续刊登研究和宣传唯物史观的文章,1920年第8卷刊登李大钊的《唯物史观在现代历史学上的价值》、施存统的《俄罗斯革命和唯物史观》,1922年第9卷刊登陈独秀的《马克思学说》、李达的《现代社会学》,1923年《新青年季刊》刊登瞿秋白的《唯物史观对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解释》,1924年《新青年》又刊登李大钊的《史学要论》以及蔡和森的《社会进化史》等,都对马克思唯物史观进行了深入论述。李大钊等人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研究,确定了唯物史观的名称,解释了唯物史观的内涵,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进一步传播奠定了基础。
共产党早期报刊在宣传唯物史观的同时,也宣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另一核心组成部分——阶级斗争学说,如李大钊在论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就将阶级斗争和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了介绍,“专取这唯物史观(又称历史的唯物主义)的第一说,只信这经济的变动是必然的,是不能避免的,而于他的第二说,就是阶级斗争说”⑨。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宣传阶级斗争学说的主要文章有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阶级竞争与互助》《劳动教育问题》《新纪元》《马克思的历史哲学与理恺尔的历史哲学》,陈独秀的《此时中国劳动运动的意识》,李达的《劳动者与社会主义》《社会革命底商榷》《无政府主义之解剖》《马克思还原》《马克思派社会主义》,蔡和森的《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等。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除了介绍阶级斗争学说之外,还大力推广宣传阶级斗争的书刊文章,如《新青年》为恽代英的译著《阶级斗争》刊布广告说:“凡要彻底了解近代各国社会思想,须得先彻底明白阶级斗争是什么。这书原本是马克斯派著名人柯尔基做的,对于《阶级斗争》说的很详尽,在外国也算是一部名著,在我们这知识荒的中国更不消多说,要算是重要的粮食了。”⑩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对阶级斗争学说的介绍和推介,为启发中国工人阶级的阶级斗争意识和用阶级斗争的方法促进中国革命起到了推动作用。
2.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
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对剩余价值理论的宣传采取了理论阐述和通俗介绍两种方式,向读者说明了什么是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剩余价值与资本、工人的关系等。比如陈独秀在《马克思学说》中阐述道:“货物的价值与制造这货物所费的价值(兼生产的劳动之价值及死的劳动之价值而言)之间的差额。”“照马克思底学说,这就叫做剩余价值。”“资本家的资本是夺取劳动者的剩余价值变成的,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价值变成的。”李大钊阐述道:“余值既全为资本家的掠夺品,那工人分外的工作,就是余工,便一点报偿也没有。刚是对工人的能力课额外的汗血税,而为资本家增加的幸运,这是现代资本主义的秘密,这是资本主义下资本家掠夺劳工生产的方式。”为了使普通的工人农民也能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还用较为通俗的语言说明价值和剩余价值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布,米,砖头,瓦片,会值钱呢?因为是人工做出来的”,“因为人工费得越多的东西,价值(其实是价格)就越贵”,“值价钱的不是东西底本身,是劳动者底工作。劳动者要工钱,就是卖我们自己的工。货就是工,工就是货”。“一个工人每天穿的吃的住的,只消五角钱,只要做六点钟的工作,便可以造出和五角钱相当的货色,他们都硬要强迫着工人做十二点钟的工,仍旧只给他五角钱的工钱,于是还有六点钟内所做出的东西,他们也就作为利钱卷上腰包去了。”“我们流了一百滴汗,自己吃不到三四十滴,其他六七十滴都被那些老板们、老爷们、太太奶奶们、小姐少爷们吃去了。”通过阐述剩余价值,揭露出资本家剥削的本质。
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有关剩余价值理论宣传的文章主要有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马克思经济学说》,李汉俊的《金钱和劳动》,玄庐的《价值和公道》和李达的《马克思还原》等。这些文章,使工人阶级深刻认识到资本家剥削的本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有透彻的理解。
3.宣传建党理论
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所宣传的建党理论,主要是从建党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建党原则等方面进行的,如阐述建党的必要性时指出:“我们只有用阶级战争的手段,打倒一切资本阶级,从他们手抢夺来政权”。在阐述建党的重要性时说:目前的形势是“国际资本阶级和中国劳动阶级的对峙”,中国无产阶级要想获得平等的自由的权利,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组织来与资产阶级斗争,建立一个无产阶级的政党,“我以为共产党底基础筑在无产阶级上面,在理论上,自然要好过基础建筑在有产阶级上面用金力造成的政党”。
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有关建党理论的文章主要有李大钊的《再论问题与主义》,陈独秀的《谈政治》《关于社会主义讨论》,李达的《社会革命的商榷》《无政府主义之剖析》,施存统的《我们要怎么样干社会革命》,蔡和森的《马克思主义与无产阶级专政》等。这些文章对建党原则和建党纲领以及奋斗目标等也有涉及,如对奋斗目标阐述说:“只有用阶级战争的手段,打倒一切资本阶级,从他们手里抢夺来政权;并且用劳动专政的制度,拥护劳动者底政权,建立劳动者的国家。”如对民主集中制原则阐述说:“劳动团体权力不集中,想和资本阶级对抗尚且不能,慢说是推倒资本阶级了;因为权力不集中各团体自由自治起来,不但势力散漫不雄厚,并且要中资本阶级离间利用和各个击破的毒计,我所以说,权力集中是革命的手段中必要条件。”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中关于建党理论的文章主要集中在《共产党》月刊中,《新青年》《向导》《前锋》只是偶尔有涉及。
4.对非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批判
20世纪20年代,社会思潮形形色色,有民主社会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以及改良主义等,这些思潮都冲击和影响着国人。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也对这些思潮进行了批判。如中国思想界一些人发表文章,假冒社会主义,实则宣扬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对此现象发文批评道:“社会革命底呼声,在中国大陆一天一天的高了。有许多走狗学者也讲起社会主义来了。可是他们只是口头讲,心里未必赞成,也只是胡乱的讲,却未必十分懂,恐怕这班人不久便会连口头赞成都要取消。”再如对无政府主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有清醒的认识,“无政府党是我们的朋友,但不是我们的同志”。并给出建议,“所以我奉劝我们相信无政府主义的朋友们,总要按照事实上理论上去为有效的努力,不要耗费有益的精神”。“要干这种革命事业,必定要具有一种能够作战的新势力方能办到的。说到这里,我要推荐马克思主义了。”
总的来说,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对各种社会思潮都进行了分析,同时从正面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澄清了社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误解,避免民众被误导。这一时期对非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批驳的文章主要有李达的《马克思派社会主义》,成舍我的《读新凯先生底共产主义与基尔特社会主义》,江春的《无政府主义之解剖》等。
5.宣传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图书和报刊
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不但刊文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推荐有关马克思主义的图书和报刊。如《新青年》刊登有大量与马克思主义有关的报刊和书籍广告,向青年学生推荐。如介绍报刊的广告,第8卷第4号宣传《国民日报》具有“奋斗的精神,革新的主张”,第9卷第2号推荐《广东群报》“是中国南部文化运动的总枢纽,是绍介世界劳动消息的总机关”。宣传《向导》的广告语是:“处在军阀合外力压迫之下的中国人民,谁能引导他们向解放的路上走呢?只有马克司派陈独秀们所办的向导周报。”此外还推荐了《共产党》月刊、《妇女评论》《曙光杂志》《新华周刊》《新生活》《救国晨报》《新妇女》等。《新青年》也有介绍图书的广告,如为《晨报》社丛书宣传,“本社决定把登过本报第七版底有价值的著作,刊发单行本,作本社底丛书。现在把已经出版或付印的几部书,先登出来,请诸君赶快去买吧!上海在新青年社代卖”。介绍的其他图书有《马克思传》《哥达纲领批判》《共产党宣言》《剩余价值论》《国家与革命》《无产阶级革命》《共产主义左派的幼稚病》等。其宣传图书的目的是“指示新潮底趋向,测定潮势底迟速,一面为信仰不坚者祛除根本上的疑惑,一面和海内外同志图谋精神上的团结”。再如《向导》为《向导汇刊》作广告说:“欲了解中国半年来诡奇的政局,请读《向导汇刊》第四集。”《中国农民》则倾向于刊登与农民相关的图书和报刊的广告,如介绍《农民运动周刊》《湖北农民》《犁头周报》等,还有图书如《农民问题讨论集》《农民运动新策略》《河南武装农民代表大会宣言及决议案》《农民读本革命歌》等。
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对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报刊和图书的广告宣传,《新青年》推荐得最多,范围也最广。这是因为《新青年》发行量较大,影响也较大,其他针对学生和农民、工人类的报刊,则会刊发一些有关农民、工人运动的图书信息。总之,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的书报广告,为青年学生、工人、农民等提供了更多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信息,使他们可以更广泛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思想的进步。
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有明确的宣传对象,主要是针对青年学生、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
1.思想进步的青年和学生
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中以青年学生为主要阅读对象的报刊是《新青年》《中国青年》《先驱》《中国学生》等,如《中国青年》的办刊宗旨就是“要引导一般青年到活动的路上”,“要引导一般青年到切实的路上”,“要引导一般青年到强健的路上。要介绍一些强健伟人的事迹与言论,亦要用种种可以警惕青年的材料,以洗刷青年苟且偷惰的恶弊”。《青年杂志》创刊的目的是“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志之天职”。“与青年诸君商榷将来所以修身治国之道。”《中国学生》的办刊宗旨是“发表关于学生各项运动的论文,一面引起各地同学研究讨论的兴趣,一面供给各地学生从事各项运动的参考”。“刊布各地学生会的活动消息及总会的重要通告,使各地同学,对于本会的工作,有相互的了解及一致的行动。”到1919年初,《新青年》“销路日渐兴旺”,“国内大中学生以及海外留学生个人订阅并相互传播《新青年》观点的学生为数甚多”。这都说明,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针对青年学生群体的宣传,旨在努力唤醒其自觉意识,打破他们因袭、偷懒和倚赖的习惯,代之以反抗的创造精神,以从事将来的事业。
2.中国共产党党员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要求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购阅相关报刊。“凡属本党党员,不但有购阅本党中央机关报的义务,并有努力向党外推销的义务。”“至少每人须购阅一份。”中国共产党党员每人至少购阅一份,是中国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义务,是他们向外界推荐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思想来源,也是中共产党员学习讨论的主要材料来源,如“国内劳动运动及各地现实的劳动生活的讨论(以《工人周刊》为材料)”。
3.工农群众
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中针对工农群众进行宣传的报刊有《劳动周刊》《工人周刊》《劳动界》《中国工人》等。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劳动人民大多文化知识水平有限,所以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中针对农民工人等群体进行宣传的报刊,都采用了较为通俗的语言形式。如宣传共产主义,《劳动界》刊文说:“共产主义就是人人一样地有饭吃,一样地有工做。”宣传劳动、劳动者、劳动力概念时说:“劳动是什么?就是做工。劳动者是什么?就是做工的人。劳动力是什么?就是人工。”用浅显的语言和问答的形式,解释了劳动的概念。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向工人农民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学说等,就是为了提高工人农民的思想觉悟,唤醒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劳动的价值,认识到资本家剥削的真相,引导他们通过阶级斗争,推翻资本家,建立新社会,当然,浅显明白的语言是这类报刊的主要风格。
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的主要宣传对象清晰,宣传目标明确,以工人农民为阅读对象的报刊多采用简易明白的语言,以青年学生为阅读对象的报刊在传播理论的同时,也注意销售地点的选择。如《新青年》,“当时全国各地不少新式学堂设有《新青年》代销点。很多学校阅报室订有《新青年》”。这说明,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采用各种方法各种途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宣传。
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宣传对象针对性强,宣传内容体系化,体现出鲜明的阶级性特点。
1.宣传立场鲜明
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的创办者和编辑群体多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笃信马克思主义,立志宣传马克思主义,希望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法救中国,建立无产阶级国家。他们创办的报刊,都有明确的阶级属性。如《新青年》刊文说:“谈到报纸,我们先要问,这报是有产阶级的呢?还是劳动者的呢?”指明《新青年》的办刊宗旨就是以无产阶级的立场办报,用无产阶级的立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的解放中国,终究是劳动阶级的事业,所以《新青年》的职志,要与中国社会思想以正确的指导,要与中国劳动平民以智识的武器。”《新青年》的职责,就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用无产阶级的理论武器,指导中国劳动阶级开展革命运动。再如《劳动周刊》刊文说:“我们的周刊不是营业的性质,是专门本着劳动组合书记部的宗旨为劳动者说话,并鼓吹劳动组合主义。”这就说明了《劳动周刊》是为广大劳动阶级争取权益和利益的报刊,是为劳动阶级在与资产阶级斗争中提供思想武器的报刊。并通过批判揭露资本主义报刊的阶级属性,来突出自身的无产阶级属性,“一切言论机关如报纸等也完全是资产阶级的御用品,为拥护他们的阶级利益与压迫劳动阶级的巧妙工具”,“我们这个周刊是不比得有产阶级的报纸,有产阶级的报纸是只记得金钱,那里记得什么公道正义呢”。中共产党早期报刊大多从创刊时起,就强调了刊物的阶级属性,表明自身的无产阶级立场,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宣传对象明确
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非常注重阅读对象的特点,根据不同的阅读对象采用不同的宣传方式。比如,中央级别的刊物,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如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剩余价值学说,介绍各个无产阶级政党以及中国革命的斗争策略等。这是因为,这些报刊的主要阅读群体是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需要给他们以强有力的理论指导。比如《新青年》偏重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阐释和宣传,《前锋》偏重于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国内国外的政治经济作解读,《向导》则主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对国内外时事政治作分析。如在宣传中国革命过程中党的斗争策略问题时,《向导》刊发《答读独秀君〈造国论〉底疑问》的文章,对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做出分析,“解答这一点,自然先要分析目前中国实际政治和经济情况、两阶级现在各自的地位,还要看两阶级的‘联合’究竟站在一种什么基础上面和到一种什么程度”。以青年学生为阅读群体的报刊,还多刊发与学生有关的信息,如《中国学生》,主要刊发各种学生运动、讨论反帝国主义运动理论和方法的文章。如“驱江派亦不应单以达到驱江目的为满意”,要“于此时提出若干于学生有利益的条件,谁能承认履行,符合大学校长之资格,则可继江氏而长南大”。《先驱》主要刊发为青年学生运动作理论指导的文章,如“要知道:惟有强权方能打破强权。惟有枪才能制服枪。我们,要解除资本家、军阀们的武装,我们非自己武装起来不可”。这些报刊刊发的文章,大多与青年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都是青年学生关注和讨论的热点问题。如《中国青年》刊登的文章大都涉及反帝国主义运动、革命问题、教育问题、世界青年运动等。以工农阶级为阅读群体的报刊,更是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和文字向工农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唤醒他们的阶级意识,提高他们的阶级觉悟。如“既然劳工神圣,既然是人工如此重要,为什么人家都说做工的人是下等社会,不做工的人反来是上等社会呢?”“世界上哪有这样不公平的事?凡是我们做工的应该想想!我们底劳力终究到哪里去了?”以简单的逻辑推理让工人阶级明白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了解资本家的剥削本质,“合群的起来想个法子抵制他”,鼓励他们团结起来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社会。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宣传对象定位准确,达到了一定的宣传效果。
3.宣传内容丰富
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内容非常丰富,从理论阐述到指导工农运动实践,各个报刊都能根据国内外局势的发展及时调整发文方向,有效地实现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无产阶级革命的目的。如《新青年》连续刊发各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章,如顾兆熊的《马克思学说》、陈启修的《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与贞操问题》、凌霜的《马克思学说批评》、渊泉译的《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山川均的《从科学的社会主义到行动的社会主义》、陈独秀的《社会主义批评》《马克思学说》等。这些文章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劳动价值学说等系统地进行了阐述。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还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无产阶级政党理论和知识,《共产党》月刊就刊登大量有关各国政党的文章,如《俄国共产党的历史》《英国共产党的成立》《美国共产党宣言》《波兰共产党忠告世界工人》《万国女共产党大会》《第三国际第二次会议宣言》等。这些文章对世界各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都有一定的描述,为国内读者了解世界共产党的情况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也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对于学生、工人、农民读者,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的内容更是丰富,在指导他们进行革命运动、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少年共产团,目前的责任就是怎样去引导一班青年工农及智识阶级和办事者之青年群众,使之加入民族国民革命运动”。“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非得工业的无产阶级参加并取得领导地位,提携着广大的农民群众进行,是不能成功的。”“中国工人为自身的解放,必须担任民族革命的急先锋。”“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非得到农民群众参加也不会成功。”
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宣传内容丰富,阶级立场鲜明,宣传目标明确,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激发了广大青年学生和有一定觉悟的工人农民的革命热情,为无产阶级队伍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取得了较大成效。
1.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的宣传推动了党组织建设
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在介绍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也宣传了世界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理论和党组织形式等,为中国共产党的党组织建设提供了参考。如《共产党》月刊,其主要宗旨就是宣传无产阶级政党理论,传播无产阶级政党知识,主要刊登无产阶级建党思想和共产党的理论知识的文章,阐明建立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如刊登俄国共产党建党情况的文章,有《俄国共产党的历史》《共产党同他的组织》《共产党未来的责任》《俄国共产党政府成立三周年纪年》等,对“为什么建党”“成立什么样的党”“党的任务是什么”等进行了阐述,对俄国共产党的创建、发展、派别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尤其对俄国一些乡村共产党组织、合作社的共产党组织、军队中的共产党组织等的详细介绍,为中国建立共产党提供了参考。《向导》也发表有关共产党组织建设、共产党建设理论的文章,如《法国共产党宣言》《英国劳动党成功之经济的说明及其与社会主义之关系》等。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对共产党建党理论的宣传,传播了建党理论,促进了党组织建设的不断完善。
2.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宣传促进了学生、工人运动的开展
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的阅读群体目标明确,主要针对学生和工人农民,这些报刊一方面唤醒了他们的阶级意识和斗争意识,一方面也发表各种文章为学生和工农运动提供理论和策略指导,推动学生和工农运动的发展。如从理论上阐述学生运动与社会运动的关系,“学生群众之必须参加民众运动,拥护民众利益,由民众利益之全部中去获求学生运动之最后胜利”。论述学生组织的重要性,“学生会是集中学生力量,保障学生利益的唯一手段”。宣传组织学生运动的策略,“怎样使我们所参加的学潮,不至失败呢?(一),要团体坚固”,“(二),要目标正大”。对于工人运动,宣传工人阶级要与资本家进行斗争的理念,“我们工人阶级,要行阶级战争”。“劳动问题,是劳动者自身死活的问题,劳动者自己非有觉悟不可。所以劳动者若看清了资本的专横跋扈掠夺无人道,就应该组织劳动者的团体(如工会之类)去和资本家对抗。”宣传工人运动的重要作用,“最重要的主力军,不论现在还是将来,总当推工人的群众居首位”。同时也宣传农民运动的重要性,“中国农民占人口底大多数,无论在革命的预备时期,和革命的实行时期,他们都是占重要地位的。设若他们有了阶级的觉悟,可以起来行阶级斗争,我们底社会革命,共产主义就有了十分的可能性了”。还宣传指导工人建设自己的组织,“长沙的土木工人呵!赶快把这个建筑业会推翻,自己组合起来罢”。
工农阶级中不会自发地产生马克思主义者,在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的宣传下,大批工人、农民、学生组织起来,与帝国主义资本家等进行斗争,学生和工农运动逐渐走向了主动。
3.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宣传为中国共产党准备了优秀人才
在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的创办和发展过程中,一大批主办者、编辑者在出版发行中得到了锻炼,报刊成为他们成长的舞台,他们也逐渐成长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家。如《每周评论》由陈独秀、李大钊创办,《共产党》由李达与陈独秀创办,《新时代》由毛泽东、李达创办。陈独秀还创办《新青年》,毛泽东创办《湘江评论》,周恩来创办《少年》《赤光》。此外,邓中夏主编《劳动音》《先驱》,恽代英主编《中国青年》,蔡和森、瞿秋白主编《向导》周报。毛泽东、陈独秀、李大钊、张太雷等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的主要撰稿人。他们通过办报、撰稿,逐渐实现了自身的转变,从一个民主主义者转变成了共产主义者,如毛泽东说:“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很多人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领导人和工人运动领袖,如李大钊、毛泽东、李达、瞿秋白、邓中夏等。他们怀着救国救民的革命理想,利用办报办刊撰写文章,向大众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也逐渐成长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理论家和实践者。
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担负着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提高广大群众思想觉悟的历史重任。虽然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宣传的内容各有侧重,但都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为指导,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政策和方针。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就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深入浅出地向群众宣传了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与工农运动的结合,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向前发展。
注释
①本文所指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期刊理论宣传,时间上限是指五四运动时期有关共产党理论宣传的报刊,或者传播共产主义理论的期刊。时间下限截止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文章中所涉及的期刊,只要其刊登有共产主义理论宣传的内容,都计算在内。这里的报刊主要是全国性报刊,集中在《新青年》《共产党》《先驱》等,当然也有部分地方期刊,如毛泽东主办的《新时代》月刊等。②如徐方平:《论中共早期报刊自身建设、宣传及其经验教训》,《中共党史研究》2006年第5期。王晓岚:《中共早期党报发行研究》,《中共党史研究》2006年第5期。高建立:《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的编辑特点》,《广西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钱承军:《建国前中国共产党报刊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等等。③葛传根:《中共早期宣传工作研究1921—1927》,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21年,第12页。④⑤徐光春主编:《马克思主义大辞典》,崇文书局,2018年,第461页。⑥徐信华:《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研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25页。⑦⑧顾兆熊:《马克思学说》,《新青年》第6卷第5号。⑨李大钊:《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新青年》第8卷第4号。⑩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李大钊文集》(下),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7页。滕浩主编:《民国文化名家经典书馆·陈独秀经典》,当代世界出版社,2016年,第46页。陈独秀:《马克思学说》,《新青年》第9卷第6号。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下),《新青年》第6卷第6号。汉俊:《金钱和劳动》,《劳动界》1920年8月22日。转引自曹根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68页。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中册,三联书店,1984年,第199、326页。李达:《社会革命的商榷》,《共产党》月刊第2号。《〈共产党〉短言》,《共产党》月刊第3号。陈独秀:《讨论无政府主义——给区声白的三封信》,《新青年》第9卷第4号。江春:《社会革命底商榷》,《共产党》月刊第2号。江春:《无政府主义之解剖》,《共产党》月刊第4号。《新青年》第9卷第2号。《新青年》季刊第2期。《新青年》第8卷第1号。《新青年》第9卷第5号。《向导》周报第179期。《中国农民》第2卷第1期。《发刊辞》,《中国青年》第1期。《通信》,《新青年》第1卷第1号。《社告》,《新青年》第1卷第1号。《敬告读者》,《中国学生》第1期。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2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7页。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第306页。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编:《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上,新华出版社,1980年,第22页。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政治报告选辑(1922—1926)》,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第43页。《告中国的农民》,《共产党》月刊第3号。陈独秀:《两个工人的疑问》,《劳动界》第1册,工人出版社,1958年,第2页。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2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7页。新凯:《再论共产主义与基尔特社会主义》,《新青年》第9卷第6号。瞿秋白:《新青年之新宣言》,《新青年》(季刊)第1期。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上,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931页。张宪文:《中国现代史史料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36页。君宇:《答读独秀君造国论底疑问》,《向导》第1集第4期。泽洪:《南大驱江运动应注意之点》,《中国学生》第5期。红彩:《今后中国青年应该怎样的运动》,《先驱》第5号第1章。陈为人:《我们底劳动力哪里去了!》,《劳动界》第14册,工人出版社,1958年,第4页。士畸:《为什么要做工?》,《劳动界》第16册,工人出版社,1958年,第11页。《新青年》第6卷第5号、第9卷第1号、第9卷第3号、第9卷第6号。《“社会主义青年团”是什么?》,《中国青年》第49期。邓中夏:《邓中夏文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41、43页。《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祝词》,《中国农民》第6、7期。唐鑑:《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之使命》,《中国学生》第32、33、34期合刊页。仲云:《准备反抗目前的两种压迫》,《中国学生》第5期。牧伍:《学生与学潮》,《中国学生》第5期。何孟雄:《何孟雄文集》,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5、70页。立达:《劳动者与社会主义》,《劳动界》第16册,工人出版社,1958年,第2页。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董乐山译,三联书店,1979年,第1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