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雯
(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商务分院,江西南昌330009)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王扬南表示,我国已经开始了“1+X”证书制度的试点工作,主要内容就是将学生的学历与职业技能结合在一起,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还能加强专业技能。这是教育行业中的一个重要变革,也是我国对高职教育的重要要求,对教师而言是产教融合,将高职人才的培育与企业的需求联系在一起,这对高职会计专业教学而言具有重大的意义。
新时代的职业教育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新使命就是实施“1+X”证书制度。在实施“1+X”证书制度的背景下,人才培养计划评价的标准将高职与企业内部的标准结合在一起,评价的方式是将职业学校规定的方式与社会评价相叠加的综合评价[1]。职业高校实施“1+X”证书制度不仅能让学校真正发挥办学的实力,也能积极推动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中去。在“1+X”证书制度下,企业与职业高校进行合作,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共同设计教学内容,成为新的产教融合,打破了过去校企合作时企业参与度不高,校企合作关系不紧密的状态,真正提高了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与专业能力。
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内容是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质量监控等,主要涵盖了培养方式、条件及内容许多的要素[1]。在“1+X”证书制度下,证书技能的相关标准主要可以交由职业的培训评价机构来制订,确保“1+X”证书的开放性,保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证书的获取率会成为评价职业高校的重要标准,也是用人单位评价人才的关键指标。随着智能财税的出现,财务共享和数字化管理会计的逐渐深入,“1+X”证书制度能够将用人单位与职业高校紧紧联系在一起,使得人才培养的方向更加明确。因此,“1+X”证书制度不仅使得学生多了一项与专业相关的证书,更能够在将来学生毕业时,发挥出学历证书的作用,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就业选择。“1+X”证书制度将会是未来高职会计专业的发展趋势,是迎合现在市场经济需要的解决途径,能够为校企合作提供很大的帮助。所以,“1+X”证书制度对高职学校的会计专业来说是一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利载体。
随着近几年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为了适应目前市场经济的人才需要也随之进行了改变。各大职业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将重点放在会计专业的学生会计实务操作、财务报表的分析与纳税申报等相关技能的培养上。但是高职院校的财会老师大多没有会计实务操作和相关岗位工作的经验,会计职业本身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与实践性,因此,职业高校所培养的财会人才与企业实际需要的人才有差距,可能会造成这些人才到企业实际工作时不适应等状况[2]。
职业高校会计专业可通过引入社会职业培训机构,推动智能财税、财务共享等证书制度改革,帮助学生加快专业课程的学习与职业能力的快速提升的融合,学生能够依据自身的情况与兴趣选择所需的“1+X”证书的层次与方向。这有利于帮助学生快速掌握专业知识,并且取得让行业企业认可的证书,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与创业能力。以往学生在接受高职教育的同时还需要拿到初级会计证、计算机证、英语能力等级证书等。“1+X”证书制度在职业高校会计专业中的落实,能够激励学生考取其他证书,如教师资格证、证券从业资格证等,改变了以前职业高校的教育模式。
目前我国人力资源部门和政府制定的资格证书一共超过500 种,这些证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人才的专业技能,提升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但也因为职业资格证书的限制,学生在就业时需要满足更多要求,给毕业生就业造成一定的障碍。因此,2013年我国有关部门经过研究,取消了400 种的职业资格认定,并在2017年取消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除了我国规定的资格证书,还有部分国外主导的职业资格证书。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与一带一路的提出,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越来越密切频繁,所以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除了采用我国规定的证书制度,还会采用其他国家制定的职业证书制度,还有相关机构针对此类考试开展的培训。除了这些,还存在一些实力较强的企业,凭借自身的实力,经有关部门授权,开设相应的培训,设立证书,如华为公司的培训证书等。目前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已形成一种以国家资格证书为基础,国外和相应企业培训证书为辅的证书培训状况。
1.教育主体参与度不够
由于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并没有专业技能培训中心,无法为学生创造相应的培训环境,造成学生达不到应有的培训效果,学生所掌握的专业技能知识专业性不够强[3]。当前的职业高校一般都是三年制,大二下学期才开始接触、学习相应技能,这就直接导致时间断层,学生很难系统地掌握这一专业体系。高职院校评价教学成果通常采用期末考试的方法,这样根本无法真正了解学生对专业技能知识的掌握状况。专业技能培训应该直接面向社会中的成员进行强开放性培训。学校以学历教育为主的,并不具备收费的资质,因此在开设技能培训时,会遇到许多障碍,无法保证精准的考核结果。
2.产教融合深度和范围不够,课程设计不合理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会计职业和其他行业融合流于表面,大部分学校只是在形式和数量上建设校企合作的会计实验基地,无法发挥会计专业技能的全部作用。产教融合的深度不足导致实践类会计人才和理论知识体系无法有效结合,不能为社会和企业培养高质量会计人才,会计课程内容和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匹配会导致产教融合彻底失去作用。当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设置和产业需求、教学过程和会计岗位实践之间的联系不够密切,从往年麦可思的分析报告中能够发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在就业满意度、就业竞争力、就业实践操作方面存在很大问题。
3.会计职业教育方面师资力量较弱
职业教育相比于其他教育模式来说具有强单一性,大部分职业教育学院都处于封闭状态。职业教育的主要关注点集中于建设高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但从目前高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情况来看,建设效果和预期有较大差距。由于高校双师型教育培养过程中,缺乏相应的评价标准,导致部分高校直接采用双证书作为评判双师型教师的主要途径,有些教师的教学方向与职业资格证书的从业方向有较大差距,这对职业教育质量提升造成严重影响。
4.会计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缺乏认证和评价
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主要以双证结合模式为核心,换句话来说,就是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相结合。但由于我国政府取消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学生对转化的职业资格证书了解过于表面,没有进一步了解其中的含义。学生将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毕业上,局限于毕业证书获取,没有对未来职业做出合理的规划。同时,相关部门缺乏对职业能力的评价标准,造成职业能力和职业证书严重脱节,不利于双证结合模式正常运行。
“1+X”证书制度的改革关系到学生将来的就业问题,同时也关系到企业职业培训及评价机构的利益。“1+X”证书制度是在高职院校中实行的,可以从质量评价机制、学分转换以及实训条件等方面进行改革,完善会计职业人才培养机制。
首先,要完善评价机制。建立将职业技能作为核心的评价机制,有效推进“1+X”证书制度的改革。高职院校要利用改革的有利机遇,与“1+X”证书制度职业培训机构合作,构建与“1+X”证书制度配套的多主体评价体系,多层次、多方式评价人才培养质量,指导学生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术技能,获取多层次、多类型的职业技能证书[4];其次,要制订学分转换管理的方法。职业技能证书的学分转换是顺利推进“1+X”证书制度的关键。高职院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学分转换细则。例如取得初级会计证可免修初级会计课和经济法;该证书可直接抵消这两门课程的学分[5]。
高等院校应当以服务产业经济为基础,全方面开展企业调查工作。根据我国五个“X”证书试点地区考核标准,构建健全的“X”和“1”深度融合会计人才培养体系,制订出最合理的教学模式,将专业教学标准和会计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相结合,探讨培养会计人才的重要内容。在会计人才培养课程方面,要求精益求精,将与专业知识不符的全部剔除,融入更多专业知识内容,实现跨专业、跨门类选课。例如在初级会计师考证之前,学校要提前规划好考试内容,统一整合和处理涉及《初级会计务实》方面的内容,构建培养课程互轮与校级课程培训制度,实行学分互换,从而降低学生重复学习的时间,有效节省教学资源,促进学生积累丰富的职业实践经验[6]。
实行会计专业“1+X”证书制度,构建会计实验基地和校企合作基地,建立会计职业教学培养课程,在选修课方面融入大量其他专业知识,为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提供高质量保障,培养一支双师双能的教学团队,培训教师专业经验。深入开发网络课程资源,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会计专业知识的同时,根据考证实际情况选择对应的网络课程,从而实现网课教学作用最大化。
总而言之,“1+X”证书制度是目前高职学校的制度创新,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不断改进的过程中,各大高职院校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1+X”证书制度也是高职院校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制度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复合型会计人才的重要举措,应该从确立突出的“1+X”证书制度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重新确立职业培养的课程体系,以新的角度来深化“三教”改革,持续不断地完善保障条件,推进“1+X”证书制度的顺利实施。本文主要通过研究高职教育会计专业实施“1+X”证书制度的意义,分析当前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现状和问题,指出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完善“1+X”证书制度的路径,根据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中出现的问题,结合高职学校的自身状况,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