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孝昕
我生于20世纪70年代,90年代中期,我在家庭的影响下有幸成为安徽纤检的一员,至今已过去了20多年。不知不觉,我也快步入了人生的秋季。20多年来,国家、社会还有身边都发生了太多变化,有时就像电影中的情节在脑海中浮现。
刚到单位时,周围大多数的同事年纪比我都要大一些,办公条件比较简陋,也没有“高大上”的检测装备,纤维检验基本上还处于“手扯尺量”的阶段。我接触的第一本书是我国纺织材料学领域的权威、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主编的《纺织材料学》,对不是科班出身的我来说如同天书。遇到搞不懂的问题时,我就会向领导和同事请教,总能感到受益匪浅。
在新旧世纪交替之际,新一届政府领导人决心强力推进政府机构改革,裁撤了一批计划经济时期成立的工业管理部门。来自省内原三个工业厅局的5位“60后”为安徽纤检注入了新鲜血液,在接下来的质监部门省以下垂直管理的10年中,逐渐成为安徽纤检的中坚。
国务院于2001年3月发布的《棉花质量监督管理条例》是纤检机构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条例》为全国省级纤检机构实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提供了法理依据。
随着纤维质量管理体制的变化,2003年2月,安徽省纤维检验所更名为安徽省纤维检验局,时任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的蒲长城和时任安徽省副省长的黄海嵩参加了揭牌仪式,我也很幸运成为这一安徽纤检发展史上高光时刻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之一。
在省以下质监机构垂直管理的10年间,是安徽纤检成立以来发展最快、收入增长最快、固定资产增长最快的时期。我也先后在多个部门间轮岗,结识了一些省外纤检机构的同行,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了纤检人所特有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气质。
2006年后,通过公务员考录及遴选,先后又有约20位“80后”“90后”加入到安徽纤检的队伍中来。我曾和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共事过,其中一些人因为个人或家庭原因离开了安徽纤检。总体上来看,这批“80后”“90后”的普遍特征是:起点高、年纪轻,学习能力强,接受新知识快。现在这批“80后”“90后”已成为安徽纤检事业接续发展的重要生力军,其中比较突出的实际上已承担起了所在部门的日常管理工作。
2012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阶段,质监部门省以下由垂直管理变成了地方政府分级管理。随着最新一轮党政军群机关改革的推进,纤检机构又成为市场监督管理机构的下属机构。
20年弹指一挥间。作为一个长期奋斗在纤检战线上的“老兵”,我曾迷茫过,也曾踌躇过,更多的时候,我是充当一颗螺丝钉,默默为纤检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我非常有幸于2018至2020年连续3年参与了在河北邯郸、湖南岳阳、新疆阿克苏的棉花公检工作。我曾在一次公检结束后,在微信工作群里发了这样的消息:我来过,我看见,我参与!
时代在前进,但纤检机构的初心使命始终未变过。回首纤检机构的发展历程,我深深感谢老一辈纤检人打下的基础。作为后来人,新一代纤检人期待在新时代书写出不辜负时代、更加华美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