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起始于我党创办的第一个俄语学科——1941年延安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俄文大队,已有80年历史,红色基因鲜明,对俄全方位办学成效显著,被誉为“中国俄语教学根据地”和“中国俄语高级人才培养的摇篮”。俄语教学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涌现出李锡胤、华劭、张家骅、郑述谱、金亚娜、王守义等一批学界翘楚。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位列前5%,获评A,并列全国第四。
早在1950年,黑龙江大学的前身哈尔滨外国语专科学校就开始招收研究生,是新中国最早开始研究生教育的外语院校。1987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设立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0年成立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现有5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8 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及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现有专任教师196 人,其中正高职54 人,博士生导师19 人,硕士生导师80 人,已获得博士学位教师占比为53%,留学或国外访学1年以上教师占比为82%。
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以国家重点学科俄语语言文学为核心,以国家级一流专业英语、商务英语、日语、阿拉伯语和翻译为支撑,涵盖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朝鲜语等语种。学科现为全国日语教学研究会、俄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和商务英语研究会会长单位,是黑龙江省“国际一流”建设学科。具备“三个集聚”优势:领军人才集聚,“普京奖”1 人,“普希金奖章”6 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 人,“万人计划”1 人,“国家教学名师奖”2 人,教育部高校教指委委员4 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 人,国家教学团队1 个,黑龙江省头雁团队1 个,省级教学名师5 人;标志性成果集聚,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及一等奖各1 项,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和提名奖5 篇,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 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1 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 项,国家级一流课程2 门,《新时代俄汉详解大词典》收词20万条,总字数2700 万字,创国内俄汉工具书收词之最,被誉为“辞界丰碑”,原版曾作为国礼赠送给前俄罗斯总统,团队入选2016年“感动龙江”年度人物;《新时代大俄汉词典》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单卷本俄汉大型词典,总字数1300 万;俄罗斯《语言学大百科词典》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成果,集结了国内俄语学界四十余位专家,历时9年完成,结项鉴定为“优秀”;俄语、英语专业开国内先河,成为首批通过教育部评估中心牵头的中俄联合认证的专业;英语教学团队获2020年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全国总决赛冠军;高端平台集聚,建有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教育部批准备案的“中俄人文交流研究中心”、教育部认定的省部共建“中俄全面战略协作协同创新中心”、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学院“中俄学院”、国家民委批准的“乌克兰研究中心”、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支持的俄语语言文学研究中心、黑龙江省社科联支持的黑龙江省外语学术交流基地等。
引领学科发展。在语言学领域开创性引入莫斯科语义学派的理论和方法,系统阐释俄罗斯经典文学文化作品,全方位展示当代俄罗斯文艺现状,语言哲学、词典术语学研究保持业内领先水平,参与研制的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由教育部和国家语委签发。构建了国内最为完整的本、硕、博俄语高级人才培养体系,与莫斯科大学共建高翻学院探索世界一流俄汉高级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外语+专业+国际视野”培养模式,积极打造国别和区域研究、国际传播、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等高层次国际化人才。服务国家对俄战略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在中俄关系和区域合作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带一路”国别概览、“俄罗斯学·东部系列”系列著作、“中俄经济文化合作研究文库”学术成果。完成智库报告一百余篇,被外交部、中宣部、中联部、教育部、国家网信办、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等国家和地方部门采纳七十余篇,直接服务国家和地方政治、经济、外交、教育、法律等领域,为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黑龙江省“十四五”规划建言献策。与圣彼得堡大学、俄罗斯科学院等俄方机构开展实质性深入合作,年均互派专家学者、交换留学生、学术交流与合作百余人。俄罗斯专家引智项目、在俄首所孔子学院、俄罗斯当代优秀文学作品汉译等工作效果良好。近五年完成上合组织280 余份文件的俄语翻译以及中俄旅游年和中俄博览会翻译保障工作,曾接待时任俄罗斯国家杜马主席、副总理等多位俄方政要来访,正在成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战略研究和资政建议的提供者、中俄人文交流合作的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