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军
【摘要】小学阶段不仅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知识、构建精神世界的重要阶段,此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尤为重要。随着现阶段教育的改革,人们对于德育教育愈加重视,为了更好地将德育教育融入教学中,教师们开始对德育生活化这种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对此,本文就对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进行了分析,旨在培养学生的品行修养。
【关键词】小学;德育;生活化
引言
伴随着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得到了全面开展,当前素质教育正逐渐深入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是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基础阶段,只有在小学阶段就对学生的道德培养进行积极正面的引导,才能有效帮助其养成健康的道德思维和法治意识,小学的德育教学是学生进行长久的德育学习的开始。小学阶段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这一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如果在这一阶段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关注程度不足,很容易导致其心理发展出现偏差,最终影响学生的人生发展。但是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对于心理方面的教学的接受程度较低,这就更加体现出了德育教学的重要性。教师只有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实现德育教学的深入,在教导学生道德与法治知识时融入对其心理发展的正确引导,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开展生活化德育教学的意义分析
(一)可以明显提高德育教学的实用性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过程中,学校教育的主要部分是课堂教学,德育科目教学的过程也不例外。教师开展德育教学仅局限在课堂之上,而且多是围绕课本而展开的理论式教学,学生能接触到的德育知识只有老师对于课本上的德育理论的解释。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头脑思维的发育还不完全成熟,对德育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内化效率较低,最终导致德育教学只是流于表面,无法促进学生道德意识与法治思维的发展。生活化德育教学模式的出现正好可以解决传统德育教学的这一不足,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可以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感知生活中所见所感的事物中逐渐实现德育学习的层层深入。生活化的德育教学模式与小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学习特点较为接近,可以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在德育教学过程中,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可以将德育理论更为清晰直观地表现出来,便于学生深入理解。生活化的德育教学模式有效增强了小学德育教学的实用性,为学生日后的道德思维发展进行了有利铺垫。
(二)可以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小学阶段开设德育教学课程的目的之一是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的同时不断培养其精神品质,从而提高学生的精神素养,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生活化的德育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切身感受到道德意识和高尚精神品质的重要性,进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培养人文精神。此外德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注意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以学生的思维作为课程出发点,有选择性地选取社会现象为学生进行讲解和总结,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现象加深对德育知识的理解,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化思维,使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不断提升对人文精神的理解,进而使自我的人文意识得到培养。
二、优化德育环境,教学方式生活化
德育教育向来是小学阶段教学中的重点内容,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对于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有了更多的要求。从以往的小学德育教育来看,主要是将德育知识直接的讲解给学生,并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来选择教学方式,这既不能使得学生有效地理解德育知识,更不能实现德育教育效果的提升。因此,在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中,教师则需要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实现教学方式生活化,以此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德育环境,帮助学生实现德育效果的有效提升。首先,教学方式生活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才能够将德育教育与生活实际联系到一起,以此来增强德育教育的效果。所以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合理的设计教学情境,并通过生活实例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比如,对于一年级学生的德育教育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如物品归位、衣服整理等内容,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书包整理”竞赛活动,学生需要在教师规定的时间内将自己书包中的物品整理好,以此来锻炼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其次,德育环境生活化。在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还需要将校园环境的建设重视起来,比如在学校的墙壁上粘贴关于德育方面的名人名言,鼓励学生朗读德育小故事等方式,以此来增加校园德育教育范围,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学生。
三、转变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生活化
从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来看,单纯的凭借书本中的知识是难以帮助学生实现品德素质与能力的提升,所以教师需要转变教学形式将教学内容生活化,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体验德育知识。首先,建设德育基地。在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中,对于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重点在于德育教育的实践性,所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实践能力,学校需要建设德育基地为学生提供德育实践的场所。其次,组织实践活动。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积极的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在体验一草一木的过程中,实现德育能力的提升。比如,教师在教育学生节约粮食时,可以组织学生帮农民种地、果园采摘等活动,通过亲身体验帮助学生增强节约粮食的意识。
总结:总而言之,校园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场所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对于小学的德育教育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对教学理念及模式进行创新,将德育教育回归生活,在生活实践中锻炼学生的思想品质。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德育教育的实施,在教材中发掘德育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来激活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在体验中实现品德修养的提升。
参考文獻:
[1]孙敏.浅谈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构建[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6(2):57.
[2]李智萍.浅谈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构建[J].新课程导学,2018(15):71.
[3]毕建雄.浅谈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构建[J].小作家选刊,201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