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三座殿堂”坚定“四个自信”

2021-11-20 23:38阿进录
党的生活·青海 2021年11期
关键词:校史馆古籍青海

阿进录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民族大学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论述,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和优势条件,通过打造校史馆、博物馆、古籍馆三座思想文化殿堂,运用直观、立体、综合的形式,创新载体、注重效果,固本培元、凝心铸魂,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生动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让爱国主义成为每个师生的坚定信念和精神依靠。由于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工作扎实,成效明显,以校史馆、博物馆、古籍馆为主要内容申报的青海民族大学“理想信念与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省委宣传部命名为全省高校首个“青海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三个展馆如同“三座殿堂”,以其厚重的历史、鲜明的主题、新颖的形式,展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青海民族大学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共发展、与青海共命运的沧桑历史,展示了青海各族人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生动图景,展示了保存在古籍文献中的厚重而灿烂的中华文明,这对于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和观众坚定理想信念、构筑精神家园,传承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弘扬爱国精神、强化使命担当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座殿堂:体现新中国首所民族高校、青海高校长子奋进史的校史馆

青海民族大学创建于1949年12月12日,是根据毛主席的重要指示建立的,成为新中国成立最早的民族高校,也是青藏高原建立最早的高等学校。建校以来,学校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办学初心,肩负党的教育工作和民族工作双重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根青海大地,服务国家战略,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共发展、与青海共命运,谱写了青海高等教育气壮山河的精彩华章,参与和见证了新青海和新中国从贫穷落后到走向复兴的历史性进程。建校以来,先后汇聚了邵祖平、杨兆钧、李文实、芈一之、才旦夏茸、夏日东、胡安良、祁顺来、何峰、旦正、马成俊等一批又一批名师大家和青年学者,培养了10.8万名优秀人才,涌现出改革先锋杰桑·索南达杰等一大批优秀代表和53位省部级领导干部、1300多名厅局级干部、100多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00多名正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为建立和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为青海的民主改革、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和各项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为了充分反映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学校走过的70多年光辉岁月,学校于2019年70年校庆时在原有校史馆基础上扩充2层1800平方米的校史馆。校史馆采取编年体例,以时间为线索,以事件为中心,以反映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工作为主题,以党建思政和学科建设为重点,以团结鼓劲向上为基调,以简明朴实厚重为风格,综合运用声光电形式,将800余幅图片、300余件文献资料、实物,进行集中、有效、现代化的展示。

校史馆建成后,在教育师生、对外交流、校史研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专门组建大学文化传播队,安排学生讲解员带领新生逐班参观校史馆,通过学校办学历史、办学传统、文化氛围、大师风采和校友事迹的展示,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认同感和亲切感,激发了广大同学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积极性,树立了立志、进取、好学、力行的价值导向,有效发挥了校史馆的认同功能、激励功能、导向功能和育人功能。校史馆也成为学校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每年接待校外及国内外来客3000多人次,让他们在了解青海高校的快速发展中,感知新青海乃至新中国发展的巨大成就。同时,校史馆对于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青海民族高等教育发展史,阐发青海民族高等教育作出的重大贡献和形成的精神品格等方面具有积极价值。以校史馆为基础,先后出版《青海民族大学校史》《奋进的足迹——青海民族大学建校70周年画册》《辉煌的记忆——媒体视角下的青海民族大学》及《雪域著华章》《风从高原来》《木铎传金声》等校史系列丛书,产生积极影响。

第二座殿堂:贯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青海高校唯一的博物馆

青海民族大学博物馆筹建于20世纪80年代初,起初是出于辅助教学科研的需要。1980年,省委、省政府批准成立青海民族研究所,承担研究青海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经济、教育、宗教的任务。开展民族研究工作,需要搜集民族历史文物资料。为此,经过王树中等老师的多方努力,1985年建成民族研究所民族民俗文物展览室,调查、发掘并征集鉴定了400余件青海地方民族史方面的重要文献和1000余件民俗文物和图片资料,奠定了博物馆的坚实基础。此后,经过近40年的不断积累和持续搜集,2019年新建而成青海高校唯一、全国高校少有的主题博物馆。

博物馆共4层3600平方米,分为山宗水源、文明源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大美青海、和谐家园三个主体部分及一个专题展,收藏、展示各民族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3000多件,如青藏高原古生物化石、宗日文化彩陶、青海南左末旗扎萨克印、青海前(南)左首旗扎萨克印、青海西右前旗扎萨克印等五方蒙古族旗印鉴,驻牧地域地照、清乾隆皇帝赐给蒙古族头人的和田玉如意,清代蒙古王公蟒袍、武士盔甲、藏文古文献、藏文名家書法作品、唐卡作品等,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为国家保存了珍贵的历史文物。

博物馆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突出民族团结,全面反映了青海历史与中华文明的渊源流变,展现了生活在青海大地上的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各民族生产、生活、服饰、饮食、民居、习俗等方面的内容,展示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生动场景,突出体现了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团结和睦、共同发展的优良传统。这些文物将民族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紧紧联结起来,共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显示着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强大凝聚力和生命力。同时,为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近距离直观了解和感受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开辟了一扇窗口。

学校将每年9月确定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以博物馆为载体,连续举办十二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知识竞赛、民族书画家进校园笔会等活动,并组织新进教职工、新生到博物馆参观,深化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民族学博士点的学科支撑,博物馆还推出了一系列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专题讲座和互动研讨活动。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青海民族大学校园内民族团结蔚然成风,学校因此获得全国第四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示范高校、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也获批成为国家民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青海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

第三座殿堂: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底蕴、全国高校少有的古籍馆

青海民族大学古籍馆是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建校之初就开始筹建,到上世纪50年代末实现了大发展。1958年,学校争取到10万元图书购置经费,以此为基础,在吕广来等图书专家的不懈努力和苦心搜罗下,从北京古旧书店和旧书摊等处购买到大量线装古籍。此后经過几代人的辛勤积累,形成了汉文古籍3166部78750册(其中善本380部)和藏文大藏经1667函的规模,所藏古籍上起明代,下迄民国,四库齐备,善本众多,成为青藏高原汉文古籍和藏文古籍馆藏最多、珍贵古籍馆藏最多的高校,这在全国高校中也不多见。

为了充分发挥其文献、研究、育人功能,学校于2019年建成布展面积800平方米的古籍馆。古籍馆分特藏馆和古籍阅览室两个部分,特藏馆陈列了380部善本汉文古籍,其中23部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如《南辉西献图》为明彩绘本,据考证为海内孤本,该书绘制精美并有文征明、钱坫、彭年、刘树等明清名家题跋、题款,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史料价值。《山海经全图》为清代名家萧云从手绘本,绘制精细,毫发毕现,绘画技法炉火纯青,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2009年6月13日至7月3日在国家图书馆举办的文化部“国家珍贵古籍特展”中,《山海经全图》进京参展,是青海省唯一参加此次特展的展品。古籍阅览室陈列了除 380部善本以外的2786部汉文古籍、一套《四库全书》、1667函藏文大藏经。丰富的古籍和良好的阅览环境,为广大师生查阅典籍、自习读书、科学研究及感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创造了条件,也对学校优良学风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校图书馆每年依托古籍馆开展读书月系列活动,先后开展“红色印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文献展”“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让经典走向读者”“书法家进校园——三笔字书法大赛”“诵读经典、传承历史”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阅读推广活动,让师生在“耳听、眼观、手动、心悟”中愉悦身心、陶冶性情、潜修品行、塑造灵魂,在浓浓的书香氛围中感受阅读魅力、传承民族文化,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增强育人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青海民族大学校史馆、博物馆、古籍馆“三座殿堂”,始终以文化滋养心灵、文化涵育德行、文化引领风尚为目标,以直观、立体、综合、有效的形式,记录了青藏高原第一所大学在建设、改革、发展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彰显了一所老牌大学无可比拟的历史积累、文化传承和学术底蕴,承载了学校立德树人、培根铸魂、文化育人的重要使命,播撒了爱国主义的文化火种,也成为了一座城市、一个地区文明水平、文化品位的重要标志。下一步,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立德树人、文化育人、以文化人,持续在丰富内容、创新载体、搭建平台上下功夫,进一步发挥好“三座殿堂”的独特育人功能,不断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努力为青海省“五个示范省”和“四地”建设,为广泛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作出新贡献。

(作者系青海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

猜你喜欢
校史馆古籍青海
全民阅读擦亮“书香青海”品牌
发挥学校档案资源 提升校史馆建设水平
国家公园省 大美青海情
西藏大批珍贵藏文古籍实现“云阅读”
大美青海
古籍修复师的巧手与匠心
图解:如何把学习教育贯穿全过程?青海这样做!
江苏完成九成以上古籍普查
高职院校校史馆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校史馆的德育功能及建设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