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早癌如何防治

2021-11-20 23:35张明鑫
家庭医药 2021年11期
关键词:原位癌浅表息肉

消化道肿瘤是食管、胃和结直肠等部位的肿瘤总称,它们往往早期没有明显症状,所以就诊患者基本都是中晚期肿瘤,治疗效果较差,预后不佳。但其实大部分消化道肿瘤是可以通过预防筛查、早诊早治得到有效控制甚至治愈的。因此,积极开展消化道早癌的防治是非常必要的。

警惕早期症状,做好筛查工作

全球恶性肿瘤发病率排名中结直肠癌、胃癌和食管癌分别为第3位、第5位和第7位,是常见的癌症死亡原因。它们的早期症状有哪些呢?

1.食管早癌

食管早癌指肿瘤侵及黏膜层,且不论有无淋巴结转移。此时期临床表现并不明显,多为反复出现的吞咽食物时有异物感或哽咽感,或胸骨后疼痛。许多研究现已证明,对于食管早癌进行内镜下微创治疗,其临床疗效与手术疗效基本一致,并且内镜下诊疗具有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术后生活质量、减少肺部并发症的优势。

目前,内镜及病理活检仍然是食管癌早期发现的重要筛查方法。《中国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专家共识意见(2019年,新乡)》推荐食管癌筛查起始年龄为40岁,至75岁或预期寿命小于5年时终止筛查,同时加入了新的高危因素:热汤饮食、进食过快、空气污染、牙齿缺失。采用食管癌筛查评分/问卷进行食管癌风险评估,可以提高筛检率;同时也应将食管早癌及上皮内瘤变(或异型增生)作为主要筛查目标。

2.胃早癌

胃早癌指癌浸润仅限于黏膜层和黏膜下层,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根据胃黏膜表面组织的凹凸分为隆起型、浅表型和凹陷型,其中浅表型又细分为浅表隆起型、浅表平坦型及浅表凹陷型3个亚型。绝大多数胃早癌无明显症状,或仅出现上腹不适、反酸、嗳气、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严重者也可出现腹痛、呕血、黑便等。内镜下治疗胃早癌预后良好,5年生存率可達90%以上,故内镜检查对发现胃早癌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胃镜及相关肿瘤标志物作为常规筛查手段,《中国胃早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2017,上海)》提出了胃癌发生风险“精准分层”的概念,并总结出了相关风险量表评估法。该量表主要由性别、年龄、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和幽门螺旋杆菌抗体5个变量组成,并赋予相应分值。该量表诊断胃癌的灵敏度为70.8%,阴性预测值为98.8%,准确率可达75.7%,可以作为胃癌筛查的重要工具。

3.结直肠早癌

结直肠早癌是指浸润深度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的任意大小的结直肠上皮性肿瘤,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病理上,其主要有两种类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也称作轻、中度异型增生,属于良性病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也称作重度异性增生、原位癌、原位癌可疑浸润以及黏膜内癌,属于恶性病变。结直肠癌早期在临床上常无明显症状,随着肿瘤的进展可有排便习惯及性质的改变,如便血、腹泻、局部腹痛、便频、排便不尽感等。

结肠镜检查及相关肿瘤标志物是结肠癌早期诊断的重要措施,根据《中国结直肠早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2017,上海)》,建议人群筛查和伺机筛查有机结合,推荐筛查对象为50~75岁人群,无论是否存在报警症状。选用结直肠癌筛查评分/问卷进行结直肠癌风险评估,可显著提高筛检率。

诸多诊疗手段,助力早诊早治

消化道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正常上皮—单纯增生—异型增生—原位癌—浸润癌被认为是肿瘤生长的经典过程,平均需要10~15年完成,有的可能仅经过5年甚至更短。所谓“癌前病变”,是指从正常组织到发生癌变的中间阶段,消化道肿瘤癌前病变一般有慢性炎症、恶性溃疡、息肉、腺瘤、腺瘤病及异性增生等。目前对于癌前病变及原位癌的处理主要通过内镜或者手术来完成。

一是内镜下切除。内镜下病变组织切除术因其创伤小、恢复快和并发症少等优势现已成为常规疗法,除少数直径过大、镜下形态恶变及数目较多者,大部分可通过内镜进行切除治疗。针对消化道息肉常用的内镜切除术包括常规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等。

二是其他内镜下治疗技术,包括氩离子凝固术、热电极治疗法以及冷切圈套术等。这些方法技术仅能去除较小的息肉等微小病变组织,无法明确病理诊断及是否根治,故处理微小病变前应对倾向癌变的组织类型予以病理活检。

三是手术治疗,原位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一般采用ESD或者EMR治疗。但当出现以下情况时,需追加外科手术:(1)切除标本侧切缘和基底切缘阳性;(2)黏膜下层高度浸润;(3)脉管侵袭阳性;(4)低分化腺癌、未分化癌;(5)癌瘤出芽分级G2以上。

近年来,通过广大医务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消化道早癌防治工作已初显成效。这得益于诸多检测手段在临床上的普及,如电子高清胃肠镜、碳13/碳14呼气试验、胶囊内镜及粪便隐血试验等。当然一些新方法、新技术的出现及应用,如粪便DNA甲基化检测、磁控胶囊内镜、电子染色胃肠镜、多维组学研究技术及基于生物计算的人工智能医学风险模型的使用,这些都可以较好的提高消化道早癌的检出率,从而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而在消化道早癌的预防方面,长期烟酒摄入、高脂饮食、饮食不规律、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可导致消化道肿瘤的发生率显著升高。因此,对这些危险因素应进行重点关注和及时调整,如戒烟限酒、规律饮食、保持充足睡眠、加强体育锻炼、控制体重、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以及减少红肉摄入等。另外,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也是消化道早癌的主要致癌因素之一,因此一旦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应及时予以根除治疗。同时,对于年龄大于40岁、消化道肿瘤高发地区人群、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及消化道息肉史等的高危人群,应每隔1~2年予以胃肠镜等检查。

专家简介

张明鑫 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陕西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陕西省高校青年杰出人才,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首届最具潜力青年肿瘤医生。主要致力于消化道肿瘤及肝病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开展内镜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精准治疗(ESVD)、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内镜胃壁全层切除术(EFR)、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等手术。

猜你喜欢
原位癌浅表息肉
三七总皂苷调节PDGF-BB/PDGFR-β的表达促进大鼠浅表Ⅱ°烧伤创面愈合
同侧乳腺嗜酸细胞癌伴导管原位癌1例并文献复习
超高频超声在浅表器官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息肉虽小,防病要早
术前粗针活检低估的乳腺导管内原位癌的超声、钼靶及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原位癌是“不动的癌”吗
你真的了解子宫内膜息肉吗
原位癌是癌吗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良恶性浅表淋巴结肿大的临床价值
剖宫产术后浅表伤口愈合过程中使用白砂糖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