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锦
[摘 要] 初步归纳当代中职生在价值观冲突与重建中出现的四类问题及其影响,并简述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对学生价值观问题进行有效干预的策略。
[关 键 词] 中职生;心理健康;价值观干预;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6-0170-02
现实社会是当代中职生构建价值观的本源,而他们面临的社会却越来越错综复杂,部分中职生独有的心理行为偏差,体现在其价值观上,就产生了混乱性、矛盾性与不稳定性等特点。这种未经系统化,对外界刺激极其敏感的价值观结构,在面临冲突和矛盾时,极易激起巨大的情绪反应,使中职生在调整自身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常陷入失调状态,出现了所谓的“价值观问题”。
一、“价值取向模糊”与心理健康
价值取向,是指个体对价值追求、评价与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也就是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并做出一定的选择与追求。当个体面对价值信息选择举棋不定,处在混乱、无序、麻木的状态时,称为“价值取向模糊”。
价值取向模糊,是因为中职生还未形成稳定健全的价值观念,对各类信息全盘接收,尤其喜好模仿和盲从网络大众的评判标准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研究表明,有67.6%的中职生存在价值取向模糊问题,并兼具易被他人意见左右、具体的生活和学习目标缺失、渴望“躺平”、向往所谓的“佛系”生活、缺少正常社交和社会责任感等问题。
价值取向模糊会给个人带来心理矛盾,而诱发情绪焦虑。罗洛·梅认为,焦虑耐受是因个人基本存在感所信赖的价值观受到威胁而引发的恐惧心理。面对焦虑引发的精神压迫,某些中职生以逃避来应对,不介入真实的社交活动,逐渐离群索居;某些中职生则选择以快餐式恋爱作为情感寄托,追求短暂激情;还有些中职生对现实视如敝屣、情绪淡漠,抑或有过于盲从、戴面具生活等。这些中职生若遭遇重大挫折,有极大可能产生心理疾病。
二、“价值评价偏差”与心理健康
价值评价是指个体根据一定标准对客观事物或自身行为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价值评价偏差则是指个体价值判断与真实情况不相符或不一致,其分为三种:“跨元评价”指个体判断何种事物时,只以自身需要来衡量一切事物;“单一评价”指个体只从某一特定角度看待客体,以偏概全、以点代面,造成价值认知结果的片面性;“双重评价”指个体对自己与他人的评价不一,持有双重标准。
价值评价偏差是诱发中职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源头。如自我评价和现实不符,就产生“自惭形秽”“狂妄自大”等错误定位;过分追求利益和物质,评价观肤浅,就易有“嫉恨”“攀比”等不良情绪;对人生理想缺乏正确认识、自我价值观错位就可能引起“闲散寂寞”等负性情绪;而有双重价值评价标准、价值观的波动性大,且性情反复无常的,若遇到非常刺激,也可能出现“人格分裂”等重性精神病;价值评价的客观性与多维性的失调,会触发个体对挫折的不合理认知,可能造成“自我伤害”的極端恶性后果。
三、“价值认同失衡”与心理健康
5G网络时代,信息传播和交换极度快捷,在庞大的信息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中职生的价值观体系构建极易失衡,表现为:一是同化大于顺应,个体常表现为固执、思想僵化、总以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别人;二是顺应大于同化,个体常表现为讨好、取悦别人、易受他人暗示。
中职生中常见的孤僻冷漠、随波逐流等心理问题都是价值认同失衡的表现。“孤僻冷漠”多因“同化过强”导致,此类学生常怀旧、自怜、抗拒真实的社交活动。而“顺应过强”则是“随波逐流”的根由。这类学生刻意追求时髦,迎合“网上声音”,热衷参与“网暴”,在现实中缺乏安全感,无法定位自身角色,更有甚者出现癔症样疾患。
四、“价值观念错位”与心理健康
“价值观念错位”是指由反向、歪曲的价值认识替代了正确价值观。它有别于“价值评价偏差”,“价值评价偏差”强调评价出现了“片面性”,“价值观念错位”则是对价值观的错误认识,全盘否定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念错位也是中职生诸多心理问题的诱因,主要引发逆反心理、自私心理、享乐心理等。“逆反心理”原指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表现出“反其道而思之”的心理倾向性,有不盲目、独树一帜等外在表现。当其表现为过度否定时,就呈现为心理异常。存有此类心理的中职生,喜欢彰显个性,强调与众不同。“自私心理”指人们只顾自身利益,无视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利益的病状心理现象。存有此类心理的中职生,十分计较个人得失,为满足一己私欲,侵占他人利益,缺乏公德心。再说“享乐心理”,在当代中职生中最为常见。“躺平”“一夜暴富”这样的享乐主义口号成为这部分学生的口头禅。存有此类心理的中职生,沉溺享受,导致无心学业和深度思考能力的丧失。
综上所述,中职生的价值观与其心理问题的产生息息相关,且当心理问题得不到正确疏导时,也可能转化为对应的价值观问题。
五、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进行价值观干预
价值观和心理健康之间相互影响、彼此制约,理顺中职生的价值观问题是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环节。要端正中职生的价值观,必须开展行之有效的价值观干预。个人觉得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首先,把尊重和理解学生的价值观并将其放在第一位。心理教师要展现包容和接纳的态度,尊重学生原有的价值观,让其放下心理戒备,能信任教师,敢于充分表达自己的价值观。教师通过观察和聆听,了解其现有价值观的成因和演变过程。待学生萌发自我察觉和审视自身价值观意识时,就可伺机过渡到探讨价值澄清阶段。
接着,实施价值澄清,明确价值取向。综合运用面谈、心理测量、情景剧、团队游戏、心理电影、头脑风暴、思维导图等方式,引导学生理清和明晰其价值取向,帮助学生澄清错误的价值观,感知其价值观与正确价值观的分歧,认识到错误价值观可能带来的恶果,为下一步促使自身进行主动转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铺垫。
最后,启发学生正向抉择,自我调适,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一要通过前期介入,对筛查出有极端负面观念,可能危害自身、他人或社会的学生不再保持价值中立,应立即上报学校,通报家长,着手进行干预,改变他们偏激的想法,制止其可能出现的危险行为,助其矫正错误价值观念,学会明辨是非;二要及时发现有转化愿望,但受现实环境阻碍的学生,既要通过有效激励,助其树立信心、坚定意志,还需创设家校联合,相关部门配合的良好合力,助其消除现实阻碍,得以转变。
同时,做好价值观干预还需要注意:
1.尽可能地保持价值中立
权威主义、适应主义非当下主流教育,在观念多元的时代,学生更倾向于教师无差别地看待他们的观念,为避免出现师生因观念差异起冲突,为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埋伏笔,教师应保持价值中立,开放、通达地接纳学生的价值观念,待进一步筛查和分析后,再选择具体对策。
2.设定干预底线
学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所以作为心理教师,培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心理健康,责无旁贷。要做好价值观量化工作,明确底线,当发现学生有触及底线的反社会和诱发心理疾病的价值观时,必须及时开展有效干预。
3.培養学生主动选择改变
价值观干预不是忽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把正确的价值观强加灌输给学生。要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现有价值观成因,积极引领学生发现和澄清自身的价值观,认识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意义,通过自我改变构建更为理想的生活准则,塑造阳光的心灵,缔造幸福快乐的人生。
4.坚持三全育人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能仅仅依靠心理健康教育手段,中职学校应自觉地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浸润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中,注重思想价值引领,将其贯穿于知识和能力培养之中,融入课程,融入学科,融入活动,融入实践,把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相结合,兼顾技能学习和德性的培养,让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知善明理,积极进取,努力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宋广文,杨克瑞.价值观及其教育的心理学探讨[J].教育科学,1996(2).
[2]辛志勇,金盛华.论心理学视野中的价值观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4).
[3]张剑锋.青少年学生关爱价值观的心理学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4.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