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就是一种馈赠”

2021-11-20 10:14刘琳
参花(上) 2021年11期
关键词:一号线音乐剧韩国

摘要:生活从来就不是按蓝图进行的,艰辛、奋斗、痛苦、涅槃才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本文就韩国音乐剧《地铁一号线》从导演金敏基的创作历程,以及该剧的历史背景、选角特点和演员表现,对该音乐剧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地铁一号线》 音乐剧 特色

韩国音乐剧《地铁一号线》是金敏基根据德国剧作家Volker  Ludwig的原著改编的现代音乐剧,自1994年首演至今,已经超过3500场。

闭上眼睛,倾听车轮与轨道碰击的声音,从遥远的窗外传来的滚滚的旋律,让我们被带到一列封闭的车里。这是韩国摇滚音乐剧《地铁一号线》带给笔者的第一印象。在舞台上,生动讽刺的形象不仅是当时人们的生活,也是舞台下很多人的精神现状。

一、剧作梗概

《地铁一号线》作为一部韩国人不得不看的音乐剧,是韩国人真实生活的写照。在某一个清晨,地点定位于地铁一号线的首尔站,一位来自延边的小姑娘拿着一张韩国未婚夫留给她的地址去寻找他,在地铁里她看到了周围形形色色的汉城人,有流浪汉、小贩、妇人、纺织工人,还有修女等等,她感受到了不同的社会形态。

剧中金敏基运用另外一种形式向我们展示了社会的另一面。汉城作为一个现代城市生活的真实写照,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堪,各种阴险狡诈,各种阿谀奉承。音乐剧中金敏基将目光投向了最底层群众,替那些不被关注、无人问津、满被嘲讽的人群发声,给予他们机会发言。对于生活的不堪,这些人在挣扎,在反抗,在努力地活着。

在《地铁一号线》中,导演并没有将镜头过分集中于情节冲突,没有用强烈的对比去突出人物的喜与悲,没有将镜头对准善恶的冲突,没有令人眼前一亮的结局和美好,甚至没有严格的故事情节走向,只有嘈杂的列车进出站的声音在不断重复,单调且烦躁,用这种形式作为音乐剧背景,随着镜头的不断深入,来自社会的各种角色不断出现,一点一点进行故事的讲述,用这种节奏来体现当时生活的枯燥乏味,体现每个人不同的难以言说的苦涩、失望和挣扎。演员以夸张和荒谬的方式表达他们混淆自我的真实情感,极具讽刺意味。也许这就是这部剧如此受欢迎的原因,讽刺和幽默让观众很容易从接近生活的风格和诙谐的语言中找到快乐和满足。

《地铁一号线》的导演金敏基被誉为韩国戏剧界泰斗,同时他为保证《地铁一号线》始终与社会现状同步,每年都对细节进行调整,争取给大众展示真实的韩国生活。《地铁一号线》不仅让外国人了解韩国民众生活原貌,也是给国民自己提供一面镜子,令他们对现实问题冷静地反思。

二、对“活着”是“疼痛”还是“馈赠”展开的思考

“在汉城活着就好。”剧中人除了活着,他们没有任何真实的指望。这些对生活没有任何指望的人, 只有脆弱易碎的梦想给他们坚持下去的希望,没有梦想,没有温暖的他们只能直面人生,对抗冷酷,对抗冷眼相对,对抗疾病,对抗寒冷,坚决却又困难地进行生活。烂货的自杀就是因为眼镜的实话实说,他打破了烂货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即使生活不断给予我们重击,但是只有活着是最后的机会,活着的意义本身就是活着,而疼就是生活的不断反馈,以及我们不断挣扎的表现,同时又反映出在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差距严重的弊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生活环境造成的痛苦

当时的背景下,人们正致力于城市的发展,由此造成的环境问题以及贫富差距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土地不断开发造成的贫富差距,殖民地的残留影响,政府的专制独权,以及环境的不断恶化,这些问题的积累使得人们的生活环境千疮百孔,抗住生活重压的人们尚在苟且。就如剧中所说“有钱人的天堂/占国家一半的都市/如像恐龙模样巨大的气球/里面却充满着死亡的亚硫酸”,除了生活环境的崩塌,人们心里的信仰也在不断瓦解。环境问题间接造成人们的身心俱疲,国家的动荡使得人心惶惶,交通出行的障碍,就业的困难,这些问题的放大使得一些人对生活丧失了信心,但是人们又无法离开城市,他们只有不断地继续,病态地进行生活。将人和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深入探讨,很显然,二者在互相抛弃但又无法脱身。

(二)活着并非痛苦而是馈赠

剧中一切的一切都在显示生活的苦难,但是有人认为活着就是一种馈赠,对于战争中摸爬滚打的人而言,他见证了身边亲人的死亡,他也见惯了人们的利益纷争,城市在他眼里并不是只有利益、酒肉和是非,他努力存活见证了生活带给人的苦难、身体的病痛、家人的离去,最后留给他的只有活着的幸运。于是这个可怜又乐观的人选择直面生活,接受一切,不反抗,也不逃避,甚至最后向命运伸出手,帮助那些同样生活在苦难中的可怜的人。在麻脸老太的眼里,生活已经无关紧要,苦难只是天空飘过的浮云,她尝过了生活的苦难,却仍然对生活充满热爱。在麻脸老太眼里,生活赋予了她更加饱满的感情,给予了她对生活进一步的认知,活着是幸运,是经历,是沉淀,并不局限于痛苦。

(三)枯燥无味的人生只会迷失梦想

剧中,生活给予人们沉痛打击,但生活的繁重压力没有激发出人们被压迫后的强烈反击,对一些人造成的只有頹废,一些学生也是如此,在政权的影响下放弃了梦想,没有了生活的方向。人一旦没有了生活的目标,活着就只是浑浑噩噩,毫无激情,只剩痛苦。

底层人员的生活在不断地重复,每天遇见同样的人,处理同样的事,遇到同样的问题,他们会因为错过地铁而崩溃,会为遗失梦想而愤恨,会为无法改变的现状自暴自弃,无可奈何地重复一样的人生,在发出命运独白的同时也想冲破牢笼。在乏味的人生中,他们通过对别人的生活进行偷窥来满足自己变态的心理,对别人的生活进行评论来突出自己,为生活增添所谓的乐趣。

(四)人性的冷漠造成间接的痛苦

人性的冷漠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该剧中也是如此,眼镜是失业工人却要假装学生引发动乱,一切都没能使他回头,但是此后抹布的死才使他找回了人性,有所醒悟。剧中的冷漠不只是个人,批判的对象是全体社会,社会的冷漠让人厌烦,但是却始终存在。人们永远忘不了当初单纯的自己,在回首的过程中却自然选择了与内心相悖的道路。人们不闻不问,不去想别人绝望的人生,不去考虑仅存的一线希望,在孤立和被孤立的路上犹豫不决。

整体而言,《地铁一号线》突出了生活本身,向我们展示疼就是活着的证明。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部剧展示了当时民众处于一个麻木不仁的时代,生活在一个没有感觉的城市,不知“活着”是馈赠的人群中,疼本身就是活着的证明,疼就是为人有良知的体现。

三、接触底层生活,创作真实作品

《地铁一号线》真实地反映了当时首尔人的生活,给予人们以灵魂的重击。导演金敏基如果没有贴近生活,没有真实的生活体验,就不会有该剧的真实观感体验。

金敏基1951年出生,1969年上美术学校。因为喜欢音乐,所以他从高中开始就学习古典吉他,当时写的歌受到当时很多大学生的推崇,也变得小有名气。同时,因为其创作中有激进成分,因此,金敏基被选为学生代表。从2001年对金敏基的访谈中我们得知,当时他的主要任务就是和朋友们一起努力实现韩国音乐的现代化。但是从70年代末到1991年这20多年的时间里,金敏基的作品被禁,活动也被取消。

也是在这段时间里,金敏基以农民的身份生活,种植土地,成为矿工,简单地生活着。当时金敏基对这种“底层生活”是抱排斥态度的,但是又无可奈何。在进行“底层生活”的同时,他对同样的“底层人员”感觉惋惜,认为他们的生活很不幸。但是在一段时间的相处之后,他很明显被这些人的积极态度所感染,反而在这些人的生活中看到了希望。即使当时金敏基过着流放一般的生活,即使当时生活很艰难,但却感觉到了快乐。

而《地铁一号线》中表现出来的那些人物,同样处于“社会底层”,同样反映了生活百态,在贫困环境下生长的人会有他们独特的处世方式和语言形态。正因金敏基在这些人群当中生活过,对这些人的语言神态有所了解,于是在《地铁一号线》中就表现出了这些鲜活的日常生活场景。

四、社会影响及特色

上世纪90年代初,韩国音乐剧比话剧和电影更受民众欢迎,音乐剧第一,其次是话剧,最后才是电影。用音乐剧来展示生活,就相当于用生活来反馈生活,音乐剧作为生活的展现形式,用简单的生活噪音作为音乐剧背景,同时作为节奏强化底层生活的难以忍受与无奈,用音乐去展示市民形象,更加突出社会问题。很显然,金敏基的音乐剧带给人们以强烈震撼,既是面对,同时也是反思。

我们都知道《地铁一号线》这部音乐剧是改编自德国剧作家原著,这部剧在内容上保留原剧中一个少女从农村到城市的这条线索,也是通过一个乡下少女来看都市的情况,保留了原剧中的音乐,但是歌词完全翻新,表现给观众的音乐形式也有所不同,音乐编曲也做了较大的变动,融合了一些韩国的音乐元素。其他的故事、人物以及讲述形式都发生了改变。

《地铁一号线》虽然有的部分呈现比较抽象,但从整体来说,现实性非常强烈。這些可以通过剧中人的名字来体现。名称是抽象的,但却通过使用名称来表达角色,给这部剧的表达形式增添了一分意味。而剧中人物角色的选择也更加贴近当时的社会,不同的名字意味着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生活体验,对于角色演绎形式也有自己的特色,用形体与表情做对比,为音乐剧更添几分韵味。另外,聚焦表演形式,很显然这部音乐剧对于演员的专业能力要求很高,《地铁一号线》中11个人表演80多个角色,一个人需要进行多角色的演绎。而且在这部剧中,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导演的意图。导演刻意强调形体、造型,故意忽略演员的表情,这么选择的原因是能够更加符合真实情况。地铁上人来人往,大家的脸上没什么表情,只有形体会给人留下第一印象,因此这部剧就更加着重刻画演员的形体。

《地铁一号线》从生活入手,对“活着”的辩证思考,赋予人们对社会现实以深邃的思索空间,同时展示了音乐剧的独特表现形式。该剧能够流传至今,取得如此成就,其创作角度和深度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剧作者应从社会角度入手,剖析现实生活,以个人生活经历为奠基,发出内心感触,创作出更多影响人、感动人的音乐剧作品。

参考文献:

[1]杨文杰.韩国“摇滚音乐剧”《地铁一号线》开到北京[N].北京青年报,2001-10-13.

(作者简介:刘琳,女,本科,吉林省文化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

(责任编辑 徐文)

猜你喜欢
一号线音乐剧韩国
韩国“第一步”
聚焦韩国大选
地铁连接你我他
在韩国走马观花
国内
爆笑音乐剧的成功之路
揭秘韩国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