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瑟秋风今又是

2021-11-20 08:39温鑫
少年博览(阅读与写作) 2021年11期
关键词:观沧海萧瑟沧海

温鑫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风,在我们的典籍中有着多重含义。在《诗经》中代表着国风民歌;在《论语》中代表着君子德行;在《世说新语》中代表着名士特立独行的精神品格……

风行四季,留下了不同的“风貌”!

“吹面不寒杨柳风”是早春二月的柔和;

“荷风送香气”是长夏暑热的一丝清凉;

“北风吹断马嘶声”是严冬旷野的凛冽……

可是,我还是最喜欢秋风,因为秋风清凉、苍劲,给人一种高远阔达之感。所以,每到深秋,我都喜欢听萧瑟秋风吟唱出来的别样的歌。

沧海劲风

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曹操在北征乌桓胜利之后,路过沧海写下了《步出夏门行》的第一首《观沧海》。曹操生于公元155年,此时51岁,已步入老境,可我们读这首诗,却丝毫没有感到苍老,而有一种沉郁勃发的力量。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诗选入统编语文教材中,当我们读到它时,会直观感受到以曹操为代表的诗人的那种“魏晋风骨”。

仔细品读诗歌,阅读诗人在得胜归来后,登临碣石山、远眺大海时所看到的景色是“水何澹澹”。“何”在现代汉语的意思是“多么”。这个字的加入,让这句话变得更加深情。秋风柔和,水波粼粼,大海还算是比较平静。

可是,后来呢?“洪波涌起”,“洪波”指汹涌澎湃的波浪。为什么会从“水何澹澹”变成“洪波涌起”?说明诗人在观沧海时,海面的景象在变化。

导致这个变化的直接因素应该是“秋风”。因为“秋风萧瑟”,所以“洪波涌起”!诗人眼中之景的变化,正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变化。

得胜回朝,诗人英雄壮志已酬,便有一种寄情山水的闲逸。恰逢秋天,草木凋零,可是沧海边上的草木却如此葱茏茂盛。人如草木,已步入人生秋天的曹操看到深秋的草木如此繁盛,怎能不心生感慨?草木尚且争荣,而此时北方虽平,但疆土尚未一统,黎民尚在水火之中,“我”如何能平息英雄壮志呢?

当诗人重新燃起斗志时,此时的秋风似乎最懂曹操,一改之前平静,突然变得萧瑟苍劲,那眼前的沧海浪潮,不正是诗人澎湃的心潮吗?

因为“秋风萧瑟”,我们看到了一个独立于天地间的英雄曹操。

洛阳愁风

从“尽西风,季鹰归未”到“古道西风瘦马”,秋风起时,漂泊游子的思乡愁绪就被撩拨开了。文人总有文人的办法,诗人总有诗人的寄托——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秋思》短短四句,一种漂泊的愁绪就流露出来,我最喜欢“意万重”这三个字。纸短情长,一封家书,岂能写得完“我”漂泊的心绪呢?

江州凄风

秋风起,张籍写的这首《秋思》似乎还不够尽意,那么不妨读一读白居易的《琵琶行》。所谓触景生情,大多是因为诗人的特殊遭遇和特定心情,内心的情和外在的景正好契合罢了,或者说秋风只是作为诗人人生大戏的背景音乐。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pén)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zhēng)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gǔ)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xǐ)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zhé)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这是《琵琶行》诗歌的序言,交代了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读诗的序言,才知道,诗人贬官江州两年间,并没有贬谪悲凉之感。诗人说“恬然自安”,只是因为听了琵琶女的演奏和生平自述,才唤起了对自己人生漂泊的感慨。

张籍、白居易……许许多多的人终日忙碌,没有闲暇去思考人生,感悟生命,回顾自己的过往经历。那么,张籍的秋风,就如同白居易笔下琵琶女的琵琶声。

人生需要這场秋风,需要这铮铮的琵琶声,让心灵得以平静,让思绪得以飘风,从而摆脱自己扮演的各种角色,回归那个最本真的自我。

晚清重臣李鸿章在临终时写诗:“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我每每读到这句诗,总有万千感慨。或许,只有秋风最能抚慰游子漂泊的愁绪,英雄暮年的孤独,以及壮志未酬的遗憾……

正因如此,秋风才最深沉,也最让人读不透。萧瑟秋风今又是,就让我们站在秋风里,去品读秋风的诗歌吧。

猜你喜欢
观沧海萧瑟沧海
风萧瑟
我的1919
沧海点兵 挑战深蓝
观沧海
陶瓷绘画《观沧海》
乘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沧海浮萍
此“海”非海对《观沧海》的重新解读
驱散萧瑟感
云与水映照,月光与沧海相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