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旭,王瑞波
(吉林建筑科技学院,长春130114)
近年来,本科高等院校应用转型发展已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热点之一,在这项研究中将当代社会的社会发展、生活、生产等问题与电气专业紧密联系并发展,考虑到学生的全面能力培养与电气专业在社会上的应用,站在新世纪新的角度去培养适应社会、具有责任感、创新意识,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电气专业人才。
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深入发展,以及从人口大国向人才大国发展的背景下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应用型本科高校成为了各地方高校转变的大趋势,为使高校培养出来的应用型人才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的需求,全方位地提高改善学生未来的实践、创新和竞争能力,为他的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1]。在高校教学中,实践教学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的过程中,实践教学将成为研究的重中之重,实践教学也是作为提升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2]。电气专业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这种背景,不仅应具有深入的理论知识,而且还应具有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与创造力。因此,众多高校过于注重电气理论知识的教学,而轻视实践教学,没有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导致培养出的毕业生动手与实践能力不强、缺乏创新意识,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背景,以及电气行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及背离了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人才的初衷以及目标。
长期以来,地方高校的教学体系都是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的进行教学培训。而忽略了实践教学和实践培训才是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关键。想要转变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经过非常艰难地从知识转移向实践和教学体系的转变过程。改变我们对教育尤其是教学的思考方式很难,以及教师在教学中思维、教学体制、条件的转变。
目前各大高校的高等教育按照结构可以划分为两种,学术研究型与应用技术性人才。通常,学术型集中于理论以及学术性人才培养体系,应用型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学术人才培养领域,面向应用的高等教育以创建专业基础为目标。
根据网上的一项调查表面,有六成以上的学生父母认为高等教育课程所教授的内容与现在社会脱节,这一点在就业困难的问题就能够反映了出来。以往学生主要学习的内容为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而一些实践性、创造性的课程却很少出现在课堂上,实践课程与需要动手能力的课程严重不足,这样很难体现出所学专业的特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难以得到锻炼;理论课程的内容存在一些过时的理论,未及时更新;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觉得课本上的内容非常抽象难懂,学生不能够理解通过学习这一知识,对未来进入社会有什么帮助;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对于学生仅仅只是一种形式而未得到充分实施,在毕业的时候学生常常感到茫然,认为“他们学到的东西毫无用处,他们所学到的东西是没有学到的”。
在应用型人才教育中存在各种联系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的教师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教师自生的技术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有着较大的差距,而学校也普遍只关注教师的受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学历水平。而大多数年轻的教师,缺乏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培养应用型人才所需的经验。另外,教师也很难放弃“容易掌握”的常规,经常就会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回到原来的教学与人才培养的方法,教师自生的能力以及素质无法承担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
由于培训条件和其他方面的限制,用于培训应用型人才的最关键的培训课程通常无法满足课程要求[3]。学生所学的只是一种操作步骤机械性的记忆,做不到能够独立地做一些设计或做出一些具有某种功能的产品,根据我们所学理论知识,更不要说他们所学的理论知识可以解决眼下所面对问题了。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主要参加访问实践和后续实践,在实践中参与感显然是不够的,现场能够自生体验到实习,以及动手操作的机会是很少的,更不用说通过项目合作进行实习了,因此很难确保实践教学联系的目的能否达到。
我们将着重于建立与学生从事行业与社会需求对接的特殊课程,及对学生的应用能力以及技术的教育。在人才培训计划中,增加与学生从事行业以及社会需求紧密的相关专业基础个性化课程。增设创新和创业课程建立诸如创新基础、商业咨询之类的必修课程,以及诸如提升同学专业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实践能力的个性化课程,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技能的综合职业培训。
在修订新的人才教育计划时,增设教育包括法律学、心理学、形势和政治、语言、体育、艺术和美学、常识、哲学与道德、历史文化各个方面,使学生终身所需要的选修课程,以及获得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发展能力的通识教育。
基于针对工业的学科,传统课程体系的改革,对现有的课程结构进行合理调整,课程的内容及时更新,提高专业课程对于社会的适应性和专业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创建新型适合学生的学校、企业、社会“协同育人”模式。合理调整专业课程的结构、适应新的人才培训计划,结合现有的课程开设多门与产业对接的核心课程,如《发电厂电气部分》《工厂供电技术》《自动控制原理》《单片机技术》等。
在课堂上,应该注意教学内容与企业之间相结合,例如电气工程的入门,校外实习和该领域的毕业实践等都可以是学校和企业的共同教学的内容。行业从业人员与教授课程教师的联合培养,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动手实践以及创新能力和学校所学内容的社会适应性。
统筹调整注重理论知识与动手实践相结合,开设学生自身发展需求,能够受益终生的个性化课程,开创能够适应学生专业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的个性课程,合理调整学生的学习时间。
通过删减理论教学课程中的反复的内容来引入教学模块化,让学生实际动手参与项目的方式来讲解理论,优化课程内容,增加学生的独立学习的时间,并相继立项研究《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等课程。根据《模拟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PLC技术》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知识领域,将其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使课程的思路更加清晰明了,内容紧凑。培训计划将总上课时间缩短,扩大了独立学生发展的空间,并为个性发展和终身学生发展创造了先决条件。
实践教学在教学内容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培养学生的自生素质和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方面有着良好的应用,要想实践教学能够真正发挥作用,而不是沦为理论传统教学的附属品,就必须要建立一个相对比较独立的学生实践教学系统,只有功能完善了,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才能发挥它的作用。要保证实践教学能够完整地贯穿所有的教学体系。
随着地方经济和工业的发展,以及社会和企业的需要,建立合适的教学实践体系。面对课程的通用性、完整性和创新性,微机原理和接口技术、电力电子学和其他重要的学习程序将成为全面的设计实验面向行业,根据一般应用要求全面创新、全面实验,结合社会和企业的需求技术,加强了微机原理、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电子技术、电气控制与PLC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课程的实用性、综合性、创新性。及时加大对于课程设计、协同设计以及毕业设计的质量监测;同时通过第二堂课将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科学讲座、学校内外的学科、竞争、科技创新活动等,提高对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认识,专业比赛和科技创新活动,以弘扬和弘扬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
培养应用型人才与构建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都与教师的优秀程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培养应用型人才大学的转型和发展应该依靠教学师资队伍的发展,能够正视电气专业发展较晚,师资力量不够健全的问题,应该遵循电气专业实践能力以及综合能力比较强的特点。
教师负责实施本科人才应用培训和应用人才培训的改革。该模型的有效运行与教师自身强大的能力密不可分。建造具有高质量结构、坚固结构和合理结构的教授人才是电气专业人员的保障。培训的基础是通过加强与其他学院和大学的联系。同时派出少量的高素质教师在国内外应用大学并对有关行业进行实地调查,以深入了解应用人才培养的构建于形式。扩大思考的范围,找到你自己的位置,并使得该教师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并为普通教师提供了各种学习交流的平台。学院的质量不断完善,完善了专业优势,提高了教师队伍的级别。
除了大学现有的师资力量之外,适当增加非全日制教师的比例,聘用该部门有经验的专家,技术工程师和学校教授共同努力完成某些专业课程;定期招聘工业企业专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为学生举行特别会议,对应的外商企业技术管理人才作为最后一年实习学生的教学指南教师与学校教员合作,完成了整个实习过程和毕业论文。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大大提高。
中国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许多方面都符合国际标准,许多外国文化已经开始成为中国年轻一代学生思想和生活的一部分。拜金以及享乐主义的影响最为严重。赚更多的钱,享受更好的生活。事实上,这是一个非常狭窄的想法。学校在形成对生活、价值观和世界的正确看法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必须在日常教育中得到适当的处理。在当今社会,人们对电气设备和技术的需求正在逐渐增加,上述综合素质的培养对学生至关重要。高校电气工程师的学生应该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改进自己的素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职业内容的重要性,并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在他们就职后,即使是学生也在工作、极化和主动性的基础上深化了他们的理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