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厚发
(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广州510450)
《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课程的定义:利用Photoshop工具去完成抠图、修图、制图,共三点。在这里要注意“利用”一词。
在进行设计的最原始阶段,存在一个叫设计逻辑思维的东西,它是一种帮助我们解决在设计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而解决问题需要一定的辅助工具,因此,课程的Photoshop软件工具操作理应是为我们的设计逻辑思维所服务的。课程所运用到的Photoshop软件工具操作,学生固然是要学习,这没有问题,但不是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全部,软件操作只是为设计逻辑思维服务的工具罢了,设计逻辑思维的养成才是学生的学习关键。设计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设计过程
当在没有产生设计逻辑思维的前提下,工具没有存在的意义,只能是一种毫无意义的摆设。因为都没有清晰的思路引领我们要怎么去做什么,那我们怎么知道该选择使用什么工具,所以只有在清晰地知道每一个步骤要去做什么的情况下,才好判断该选择什么工具去进行搭配,更好地完成一件作品设计。
以绘制一个“大象logo”为例,如图2所示。
图2 大象logo
首先拿到样图的那一刻,脑海中第一浮现的应该是分析样图。图中的形状以规则与不规则月亮形为主。形状绘制可以通过“路径”、“选区”或者“画笔工具”来完成,因此可以制定出至少三个方案。然后迅速地在大脑中将方案进行对比筛选,由于“路径工具”与“选区工具”需要用到各种添加与减去运算操作,而“画笔工具”则直接描绘就行了。很明显,使用“画笔工具”来绘制,将更加方便、简单、快捷。
学生由于刚接触此类课程,不可能事先过多地接触过。普遍认为软件课程其实很简单,无非就是在学习好软件的工具操作基础下,并加以熟练,所以就一味追求技术操作,殊不知忘记了将软件与设计进行捆绑。《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课程的出现前提,应该是先要有基础理论设计知识,所以课程的学习必然离不开从设计专业、设计师的角度,将设计思维导入到课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经过长时间的这种捆绑练习,才会默默地形成一种以人为本的、新颖的、开放式的逻辑思维能力。
部分教师认为我把《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课程教材上的知识教好就行了。在上课的时候过于被动,脱离专业,照本宣科,只完成软件知识方面的教授,没有引导学生从设计学的角度去进行软件的学习,导致学生缺少设计逻辑思维的养成训练。很多时候,市面上流通的软件教材不会过多地提及设计逻辑思维理论,都是单纯的软件操作练习。因为学美术专业的都知道,在前置课程上面已经进行了理论知识的学习。但是,学生毕竟是学生,很多时候是不懂得怎么将前后课程的知识进行链接与升华,这时候,老师就应该完善地进行前置课程的渗入教学,将设计理论知识融入到软件课程里面进行升华,让学生明白,前后课程的关系,设计逻辑思维的养成是所有课程的主线,多在学习设计过程中进行思考,培养成熟、稳定的设计逻辑思路。
根据笔者近几年执教《Photoshop图形图像》课程,发现技工院校中、高级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存在非常大的学习误区,总是在学习Photoshop工具的使用,忽略对设计过程的思考,设计逻辑思维完全得不到锻炼与体现。当得不到相对完善的系统学习,学生在整门课程结束后,还是不会设计作品。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提问的问题往往都是围绕在工具使用的层面上进行提问,例如这个工具怎么用?这个工具有什么使用技巧?怎么用这个工具做出这个形状?这个步骤我看不懂……从来没提及过那么一丁点与设计逻辑思维相关的问题。就算有个别学生能够不需要老师的帮助自主把课程作业做出来,基本上,也是完全依照教科书上面给出的做题逻辑与步骤,进行依葫芦画瓢式学习。整个做题过程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复制”,完全没有用脑袋来进行思考,为什么书本上要这样做?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做出来?而我觉得这样做更简单……之类的问题。有时候在原有知识点与使用工具的基础下,换个形式出设计图,要求完成速度快的学生运用已经刚学过的知识点、工具去做设计图,或者脱离书本,重新把刚刚做出来的题再做一遍,瞬间便现出不知所措,表示不知道该从哪里作为切入点进行设计。很明显,此时此刻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只能算是一台“复印机”。完全没有意识到技术不等于设计。
所谓艺术设计行业,很多人会认为它是一门抽象的艺术,又或者是传统的绘画,实际上不是,设计是为了调解人与物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最终达到解决一系列的存在问题,所以设计逻辑思维不是一时半会养成的,而是通过长时间的培养及实践形成的一种固定思维方式。设计逻辑思维是一种设计手段,这样的设计手段是用来解决存在的问题的,特别是在解决某些概念模糊或未涉猎的复杂问题上特别管用。它可以帮助我们事先摸索清楚相关的人类需求,再以人为主的形式重构问题,在高速的头脑风暴探讨中罗列出各种各样的方案以及想法,然后在进行原型设计和测试的过程中对方案及想法进行检验。
在这自媒体遍地开花的时代,可谓是“技术易买,创意难求”。因此,企业会非常重视一个新人具不具有逻辑思维能力,又或者叫创意想法,它是帮助我们很好地为客户设计出符合客户设计需求的重要沟通桥梁,也是一个企业屹立不倒的基础。企业既没有把握,也不可能花费大量的时间跟金钱去培养出一个对设计师来说,抽象存在的逻辑思维,但却可以肯定,花费很少的时间,通过量的累积来提升我们的操作技能,所以设计行业极度需要具有设计思维逻辑的人才,不是需求只会熟练操作软件工具的技术操作人员。企业之所以肯认可你,是为你脑袋里那具有商业价值的设计逻辑思维买单,而不是为你的技术操作买单。当你的设计逻辑思维存在缺失,那就表示你不能跟客户很清晰、全面地进行沟通讲解,为客户设计出符合需求的设计,同时也代表着你不能为企业带来金钱效益,对于这种情况,企业是绝不会允许它存在的,所以技术不等于设计,执行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你只会技术操作,只知道去执行别人给予的逻辑思维跟方案,那你存在公司将没有任何意义,你终究也只能成为工具,成为一名美工,而不是让人交口称赞的设计师。
临摹是设计行业一个非常有用的自学方式。对经典的案例进行临摹,这个过程其实是个还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求百分之百的还原度,这样的话,不仅让我们对技巧和软件有很好的深度练习,也让我们的细微观察细节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提升。然而现在很多学生都是只顾做出来,至于像不像原型,则完全不考虑,实在是欠缺思考。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笔者经常跟学生强调,课外一定要大量的阅读专业书籍,特别是大师级别的书籍,只要你还在行业中存在一天,就不能停止看书。很多时候,书籍中会有各式各样的优秀设计逻辑思维总结,这些总结都是优秀的设计师在自身的工作中,通过长期的实际案例在不断检验中积累得到的,虽然在抽象的设计界不存在什么“设计逻辑思维规则”,但是这些经受住岁月考验的总结,最起码存在一定的稳定性。让我们在设计一个东西的时候,最起码大脑中会有一个框架显现,通过这个已有的成熟框架对所需的设计进行重构,而不是无中生有。如果在设计的时候我们对最基本的设计切入点没有半点头绪,还指望能够迸发出多好的灵感。就算有灵感出现,也不能全部向灵感倾斜,有时候灵感是靠不住的,我们需要的不是稍纵即逝的灵感和创意,我们需要的是成熟、源源不断的创意,所以,我们在阅读书籍的时候,更多是在感受前辈走过的心路历程,这样我们则会更多地把重心放于前辈在设计作品时候的整个思维逻辑过程,并进行汲取,而不是关注作品表面。
思考分两种,一种是有用的,另一种是无用的。有用的思考往往会在做设计的时候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无用的思考则往往是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甚至是无功而返。因此,在现实中会经常看到,有些人貌似没怎么付出,往往就能收获很多,而有些人一直在埋头苦干,却徒劳无功。
一个人在一万个人里面有一万种人设,一万个人对同一件事有一万个观念。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自我修养、文化背景、观察事物的角度各不一样,认识的层次也会各不相同,不能总用自己的惯性思考去对待问题,所以,为了得到更有创意的逻辑思维、新的视角及设计共鸣点,我们要走出自我的牢笼,站在不同人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去感受不同人的感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逻辑思维来源于设计,设计来源于生活,要尽量多地在生活中让自己的兴趣多元化,尝试不同的东西来丰富自己的阅历。“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让自己成为有趣的人,这样才能做出有趣的设计,获得优秀的逻辑思维经验。
人无完人,虽然老师也有专业不足的地方,但是能够成为你的老师,必然有你力所不及的知识及优秀的设计思维。因此,我们要不断地从老师身上取其精华,将之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这个学习的历练将永远陪伴我们。俗话说地好“一山还比一山高”,当我们在不断学习进步的同时,老师其实也是在不断的学习进步,这就造成老师身上有我们永远都学不完的知识。
设计专业,一定要从专业的角度去梳理课程之间的存在关系,认清楚软件课程里面的工具操作学习,始终是围绕着我们的设计逻辑思维来服务的。没有设计逻辑思维,在做设计的时候,将不知道如何下手,所以一定要重视设计逻辑思维的学习以及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