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标
摘 要:相比于初中生物,高中生物教材中涉及的知识更复杂,更抽象,需要学生记忆的内容也更加繁多。为此,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师应该创新更多元的教学方法,使得教育形式多样化,提升课堂教学的时效性。“5E”教学模式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生物课堂教学中的系统化教学模式,本文就“5E”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展开探究,旨在启发广大同仁重视新型教学模式的运用,为推动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发展做出努力。
关键词:高中生物;“5E”教学模式;创新;应用
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思维开拓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教学的基础,而“5E”教学模式中的五个主要环节其实就是学生以自我思维为中心展开探究、思考、学习的五个阶段。在高中生物课堂上运用“5E”教学模式是符合现代教学发展要求的,也是契合高中生物知识习得规律的。本文将“5E”教学进行分解,从五个方面就“5E”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展开探究,具体如下: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吸引环节
吸引是“5E”教学模式中第一个“E”,是该教学模式的开端。吸引什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将目光放在探究的着力点上。可以想见,吸引是探究式学习的基础。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运用“5E”教学的第一步就应该是借助情境等方式引出教学任务,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到探究任务中来,为他们探究学习的深入展开夯实基础。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毋庸赘述,一旦学生对某一知识产生兴趣后,那么围绕着这个知识的所有问题就会像磁石一样深深地吸引着他们,从而自觉引起他们的注意和思考。为此,在“5E”教学模式的吸引阶段,教师应该尽可能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借助具有吸引力的导入方法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课堂中,为探究课堂的开启奠定基础。实践证明,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问题和悬念的导入往往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好奇心。所以,教师可以针对教学的内容,合理设计导入环节,有效借助环环相扣的问题落实“5E”模式中的吸引,带领学生打开探究的大门。比如:新冠疫情的肆虐让我们开始关注传染病,大部分学生对于(SARS)非典、艾滋病等有所了解,但是对于诸如肺结核这类传染病只停留在听说过,但完全不理解的阶段。其实,生物学科的范畴很广泛,人类健康就是“我们身边的生物科学”,对于这类知识的教学,教师应该尽可能用问题进行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肺结核吗?如果身边人感染了肺结核,你能从他的症状中分辨出肺结核吗?你知道肺结核的传染渠道吗?肺结核的治愈率高吗?对于传染病你们觉得什么样的防护方式最好呢?”几个与疾病有关的问题直接抓取住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纷纷议论起来。当学生的兴趣点被牢牢地吸引之后,教师再展开新的教学环节,课堂教学一定会取得相对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探究环节
正如上文提到的,“5E”教學就是基于探究式教学而创新和总结的一种系统化教学模式。换言之,“5E”教学的重点就是探究。学生知识的获得与技能的提升皆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为此,在探究这个“E”中,教师应该有意识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情境和契机,以学生为主推动“5E”教学的发展,助力学生探究思维的形成与发展。生物本就是以实践探究为主的学科,在生物课程教学中教师更要注重实践活动的组织与设计,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一一经历,探究活动中的问题提出、信息搜集、信息归纳、知识总结,从而在体验式学习过程中既习得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比如:高中生开始逐步重视自己的外貌,他们对自己样貌的优势和缺点了如指掌,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遗传的奥秘,教师可以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去了解父母、兄弟姐妹以及自己的单双眼皮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就会产生很多的疑问,为什么父母是双眼皮,而自己却是单眼皮?为什么姐姐是双眼皮,自己却是单眼皮?父母都是单眼皮的话,有没有可能生出来双眼皮的小宝宝?……可见,在探究性学习情境中,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生物思维也得到了开拓。如此一来他们对“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知识会产生更加深刻的认知,也会将生物与生活紧密关联在一起,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除此之外,如果教师在学生进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之前,教师就直接告诉学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的现象,那么这个实验就不具备任何神秘感,不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为此,教师可以做到真正的放手,从实验的准备、实验的操作以及实验的结果分析等都交给学生去做,让他们在自主实验的基础上去更好地了解植物细胞吸水与失水的规律。随着学生实验的推进,这一实验神秘的面纱也被他们一一揭开,进而促使学生体验到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和成就感,提升探究能力。
三、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解释环节
解释是“5E”教学中非常关键的环节,这一环节中包括两个主要方面。第一是教师在探究活动中适当地介入,高中生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高中生物教材中很多知识的抽象性较大,有的时候学生即便已经完成某项生物实验,但是他们却很难从生物实验中总结归纳出正确的生物知识,这时教师就应该进行合理且及时的介入,为学生解释实验原理,对重点知识进行答疑解惑。此外,“5E”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学习模式的一种,那么在解释环节中,学生的自我阐述也至关重要。当学生经历了探究活动的全过程后,他们对知识的认知会经历从抽象认知到具象认知的过程,而教师应该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将自己认知的变化曲线、认知结果进行解释与阐述,为教师对学生探究学习的结果提供反馈方向。在依托于信息技术的生物课堂中,“翻转课堂”的构建也具有可行性。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解释环节,教师可以有效组织“翻转课堂”,鼓励学生将自己在探究中习得的知识进行内化,从“学进去”到“讲出来”进行转化。比如:一般来说,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对“激素调节”的知识进行了了解,为此当在高中再一次学习“激素的调节”时,教师可以将课堂进行翻转,让学生在课后对相关知识进行搜集与整理,包括去归纳人和动物激素调节的区别、血糖调节的相关模型的建立等,如此在课堂上学生就可以将自己对“激素调节”的理解进行阐述,从而构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应该适当地介入,在学生的疑惑之处、瓶颈之处进行指导与解释,帮助学生全方位建立关于“激素调节”的知识。
四、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迁移环节
迁移也称之为加工,这一环节主要是学生在实验、分析、建构知识、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对新概念、新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应用。其实在大部分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迁移环节往往是学生的课堂练习环节,教师将知识融入多样化的题目中,引导学生将自己所学知识进行整理、融化,并借助解题技巧将知识渗透到新的习题情境中去,从而在得出正确结论的同时深化认知。课堂延伸应当遵循学生学习和进步的规律,要对学生进行层次性的练习,使得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而这里的层次性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课堂练习题目应该由简单到复杂;另一方面教师应该事先对学生进行层次分解,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相对应的练习题,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练习中形成获得感。此外,课堂练习的形式也应该多样化。课堂教学内容不同,课堂练习的类型也应该不同,可以是实验题,可以是延伸题,等等。课堂练习的作用是巩固与延伸,课堂练习既要涉及每一个知识点,还不能让学生因题量大而产生抵触心理,所以课堂练习的内容也应该较为精练。基于此,在“5E”的迁移环节中,教师应该重视习题的质与量,借助多样化的练习题培养学生灵活精密的思维,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评价环节
评价是“5E”教学模式中最后一个阶段,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阶段。在以往的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很容易忽视评价,但其实评价的重要性毋庸累赘。这一阶段的评价也包含两个方面。第一是课后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反思,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参与实验、知识理解等各个方面来反思自己。同时,学生间的自评也非常重要,比如:在合作完成生物实验之后,小组间可以对组员工作和态度進行点评,如此可以强化生生之间的互相勉励,在班级上创立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第二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在教师的评价中,教师要注重遵循多个评价原则。第一是评价应以鼓励为主,很多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时,往往没有使用一些鼓励性话语,而只是简单地将一些学生优缺点罗列起来,并表达一些期盼。这样的教学评价对于学生来说,效果不大。这种评价只能让学生感觉自己浑身充满缺点,无法让他们对自身学习上的潜力有一个好的信心,从而对他们学习积极性的提升帮助不大。其次,教师应该注重个体差异,兼顾不同学生的需求,从而使得全体学生都能学有所得。此外,生物教师在点评中还应该拓宽评价标准,不应该将评价局限于对学生课堂练习、考试成绩上,还应该以学生平时的上课表现或者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综合的考虑与点评。最后,教师还应该减少书面的评价,适当增设面对面的直接评价,这样既可以增加师生间的有效互动,还可以及时获得学生对于评价的反馈,了解学生学习上的障碍等。
结束语
本文就“5E”教学模式中各个环节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施展开了简单的探究,“5E”教学模式注重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作为高中生物教师的我们,在实际的生物教学工作中应该不断学习,探索应用,实现“5E”教学模式高中生物教学的全面推进,最终逐步提升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推进他们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小燕.5E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学中的实践探索:以“染色体变异”教学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5(02).
[2]王健,李秀菊.5E教学模式的内涵及其对我国理解教育的启示[J].生物学通报.2012(03).
[3]罗雪飞.基于“5E教学模式”的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设计[J].生物学教学.2015(40).
[4]吴成军,张敏.美国生物学“5E”教学模式的内涵、实例及其本质特征[J].课程·教材·教法.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