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基于量感培养的教学研究

2021-11-19 17:23于敏
学习与科普 2021年18期
关键词:教学研究小学数学

于敏

摘要:在小学阶段“量感”主要是指对长度、面积、体积、时间、重量、货币等的感性认识,小学阶段是学生感受数量、形成量感的重要时期,教师要基于学情,帮助学生从生活中感悟“量”,开展可视化的活动,让学生去感受量和体验量,培养学生的"量感”。

关键词:小学数学;量感培养;教学研究

一、基于量感培养教学研究的价值

史宁中教授指出数学的本质是数,数是数量的抽象,而数量是度量的结果。在本质上,度量有三种:

1.是对个数的度量和对顺序的度量,就是我们说的自然数。

2.是对长度的度量。

3.是对重量、容积、时间、信息的度量。

新课标将在数学十大核心词中增加“量感”这个词,就是为了强调度量而增设的。

量感与数感不同,二者最本质的都是对数的表达,但数感的单位名称基本可以去掉,而量感的后缀名词是不可以去掉的。数感较量感而言更加的抽象。

基于量感的教学设计就是对数学本质进行探索和尝试实施的教学。

在小学阶段“量感”主要是指对长度、面积、体积、时间、重量、货币等的感性认识,小学阶段是学生感受数量、形成量感的重要时期,教师要抓住学生量感发展的关键期,重视对学生量感的培养。

二、基于量感培养教学研究的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三课时《一天的时间》。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数与代数”领域“常见的量”范畴。 设置了三个问题串:

1.初步感知了解24时记时法。同时渗透了与12时记时法的联系。

2.认识24时记时法,了解在钟面上表示的方法。

3.探索并掌握推算经过时间的方法。

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

1.认识钟表表示的所有时刻;

2.认识时、分、秒,知道1时=60分,1分=60秒并体验时间的长短;

3.體会时刻与经过时间的区别与联系,根据钟面说出经过时间。

学生对时间并不陌生,然而在生活中学生接触到的基本上是用12时记时法表示的时间,对24时记时法并不是很了解。教学中应以注重沟通二者间的联系。

计算经过时间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一个问题,也是学生学习上的一个难点。教学中应重视直观,鼓励学生借助表盘,通过数一数、画一画等直观方法来推算经过时间。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情景,知道一天有24时,认识24时记时法,能够对24时记时法和12时记时法所表示的时刻进行互相转换。

2.在借助直观钟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感受24时记时法在学习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12时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

难点:对24时记时法和12时记时法所表示的时刻进行互相转换。

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1)区分两个1时的不同

观察主情境图,组织学生说说数学信息,集体交流,说清楚几时的时候,淘气正在做什么。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区分这两个“1时”有什么不同。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虽然钟面上显示的都是1时,但表示的却不是同一个时刻,引起学生对12时记时法的深入思考,并激起学生对24时记时法的探索欲望和学习兴趣。

(2)深化巩固12时记时法

①通过钟表模型拔针,拨针前明确一天从什么时候开始,可通过播放春晚倒计时视频,让学生感知理解一天的起点“0时”(深夜12时)这个抽象的概念。

②学生一边拨针,一边在“时间尺”上记录整时,想一想这些时间点自己一般在做什么。

③让学生再次观察“一天时针正好走两圈”,明确一天有24小时。思考记录自己的发现。

④汇报交流

通过汇报交流,学生明确每一个整时在一天中都会出现两次,所以12时记时法需要在时间前加上时间限定词进行区分。

2.探索新知、建立联系

(1)介绍24时记时法

设问:下午1时还可以表示为几时吗?

如果有学生知道,就请他介绍,教师适时补充;如果没有学生知道,可以由教师来介绍,让学生知道:一天有24时,下午1时还可以表示为13时。

(2)出示标有两圈时刻的钟面,再次转动钟面时针,让学生观察,并用24时记时法记录时间,完善时间尺。

(3)组织集体交流自己的发现。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引导,让学生明确:12时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联系。

(4)用12时记时法介绍在校作息时间表。

3.联系生活,推算经过时间

结合本校作息时间表推算经过时间。

例如:从第一节课开始到上午眼保健操结束经历了多长时间?

通过计算判断从某一时刻开始经过一段时间,大家在做什么。

例如从第三节课开始,经过3时,同学们在做什么?

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答问题。

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若有学生理解存在困难,可以结合上一个问题中的钟面形象地进行直观演示,让学生借助钟面或时间尺数一数,画一画。若有学生还有其他方法,如用减法进行计算,也要给予肯定,并为其提供机会介绍和展示自已的方法,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4.巩固提升,渗透应用意识

(1)感悟学习两种记时法的必要性

思考:张大爷为什么没坐上29日的火车?

(2)史实回探

了解人们记录时间的历程,体会人类无穷的智慧和社会伟大的进步。

(3)回顾总结

让学生说一说学习本节课的过程,并谈谈体会和收获。

最后发送相关知识微课资源包,查缺补漏

板书设计:

三、基于量感培养教学研究的思考

1.注重联系生活实际

“时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比较抽象,组织教学时要尽可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本课从“1时”的主情境图,到本校的作息时间表,再到张大爷坐火车的问题,处处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建立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生所学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注重直观操作演示

通过拨钟盘,构建时间尺;通过让学生借助钟面或时间尺数一数,画一画推算经过时间,设计中处处体现直观,将抽象的“时间”外化于形,便于学生理解和学习,尊重了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规律。

3.注重时间量感培养

从学生借助拨钟盘感知一天的时间,认识“一天的时间”这个时间量;到学生建构“时间尺”,将“一天的时间”这个抽象的概念外化于形,转化为能够具体感知的量;最后到学生借助“时间尺”或钟面画一画、数一数,推算经过时间,学生的时间量感随着教学的推进一直在生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方超.培养学生数学“量感”的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2021(01):95-96.

[2]胡巧玲. 一年级数学教学中小学生时间量感现状的调查研究[D].吉林外国语大学,2021.

[3]王学忠.小学数学量感可视化教学分析与研究[J].新课程,2020(29):134-135.

猜你喜欢
教学研究小学数学
智慧课堂下如何实现高中英语互动教学研究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生物学概念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基于“重点·难点·关键点”的一元二次不等式教学研究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