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涓 蒲俊松 卢季春
案例教学最初是由美国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郎代尔于1870年提出的,后经过哈佛企管研究所所长郑汉姆推广,经美国迅速传播至世界各地,这种教学方法被公认为是符合未来教育方向的成功教育法,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 学法被引入我国。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以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为宗旨,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要求,运用具体、生动的典型案例,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中,在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的同时,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网络的重新构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使其通过自己的思考或研习他人的思考来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1]。
案例教学法有很多特点,如明确的目的性,客观真实性, 较强的综合性,深刻的启发性,突出实践性,学习主体性等。在本教学案例中,将从案例引入、案例讨论、概括总结三个基本环节。
一、案例引入
目前,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已经掌握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个概念,学习了减数分裂后也了解到子代与亲代的遗传物质之间的关系,因此,用一个简单的新闻案例来引入:某市张先生是高个子,1米78,双眼皮,长得蛮帅,开了家公司,夫人身材娇小,在公司里管财务。5年前,他们的儿子小月出世了,小月满月酒上,很多朋友端详着熟睡中的小月,七嘴八舌地开玩笑:“不像爹,不像娘,像门口卖蟹酱的”。没想到朋友的几句玩笑话,张先生落下了心结,于是张先生去该市的某机构去作了亲子鉴定…。
二、案例讨论
由这个案例引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张先生去做亲子鉴定就能知道小月是否是他的亲生儿。让同学们带着这两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然后给出答案,同时,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讨论,能够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想要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帮助。
各个讨论小组基本都能给出这样一个答案:如果小月是张先生的儿子,那么,小月就一定会从张先生那里得到一套完整的遗传信息。因为学生的认知里已对精卵细胞的结合-受精作用比较熟悉,知道张先生的遗传物质DNA传递给儿子小月就像是复印机一样,可以将自己精子中的一套遗传信息“复印”给自己的儿子。
我们都知道,复印机的复印过程需要原件、纸张、油墨,电源等等一些条件,那么DNA分子复制的过程又是怎样的呢。这时候在多媒体上用一张PPT图片展示复印机复印时所需要的条件(如图2-1),并要求学生对比着这些条件讨论并填出DNA复制时所需要的条件。
三、概括总结
那现在,我们就将复印一份文件所需的材料与DNA分子复制的时候所需的材料进行比较:复印机复印一份文件的原件、纸张和油墨、电源和手动操作分别对应DNA分子复制时候的模板、原料、能量和酶。有了这些材料,DNA分子的复制就开始了。当DNA分子开始复制时,首先利用细胞提供的能量,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以解开的每一段母链为模板,在DNA聚合酶等酶的作用下,利用细胞中游离的4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各自合成与母链互补的一段子链。随着解旋过程的进行,新合成的子链也在不斷地延伸。同时,每条新链与其对应的模板链盘绕成双螺旋结构。这样,复制结束后,一个DNA分子就形成了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通过细胞分裂分配到子细胞中去。
通过这样一种案例学习方法,班上几乎所有同学都能理解到DNA复制的过程以及在这过程中所需要的条件,并且可以当堂消化,充分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同时也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这一教学理念,做到了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
参考文献:
[1]王志国. 高中生物案例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1, 26(5):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