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战略内涵与实践指向

2021-11-19 08:38丁任重徐志向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科技创新

丁任重 徐志向

摘 要: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历史、全球、现实的战略思维深图远虑的智慧结晶,内在规定了科技创新必须与社会发展、经济增长、改善民生紧密结合的战略定位,科学指明了重视基础研究、瞄准科技前沿、加快成果转化、勇于自主创新、发展绿色科技的战略导向,具体涵盖了推进人才队伍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高端产业发展、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的战略部署,深刻蕴含了坚持党的领导、强化政策扶持以及务求实效的实践指向,为指导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提供了科学明确的行动指南。

关键词: 科技创新;科技革命;世界科技强国

中图分类号:F124.3;F0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21)06-0001-07

一、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战略思维

(一)历史思维:科技创新是必然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回首中国五千多年的发展进程,科技创新水平曾经长期在世界发展历史中处于领先地位,以造纸术、火药、指南针以及印刷术为代表的无数创新成果为推动世界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近代以后,我国的科技发展由兴而衰,不仅屡次与世界科技和产业革命的重要机遇失之交臂,而且还一度遭受了山河破碎、民穷财尽的深重苦难。即便如此,中国人民依然不屈不挠、奋勇直前,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国家领导人都对科技创新事业给予了高度重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更加强调:“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就必须坚定不移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目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牢固树立“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的发展观念,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坚持走科技强国之路,既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同时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

(二)全球思维:科技创新是大势所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3]英国和美国正是由于抓住了科技革命的机遇,提升了技术创新的水平,才依次登上了世界霸主的地位。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早已蓄势待发,并与以往相比呈现出了“指数级而非线性速度”的发展态势,不仅涌现了大量的颠覆性创新成果,提高了创新成果的转化速率,而且还强化了产业组织形式和产业链条的垄断性质。基于此,以美国、英国、日本、德国为典型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分别推行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工业2050战略”“科技工业联盟”“2020高技术战略”等发展规划,纷纷试图在新一轮战略性创新资源的争夺中独占鳌头。此外,我国也相继出台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国制造2025》等政策纲要。总之,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历程,事实雄辩地证明了把握全球科技创新趋势、抓住科技革命机遇的紧迫性和关键性,彰显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推动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实现后来居上、弯道超车的大势所趋。

(三)现实思维:科技创新是形势所迫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4]25。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逐渐步入了体制转轨、增速换档、结构转换的“三期叠加”阶段,“大而不强”“快而不优”的问题日趋凸显。对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业已发生变化,这就客观要求我们必须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以人民的需要为指引,加快实现由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根本转变。另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的,“放眼全球,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人类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5]特别是近几年,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波谲云诡,伴随着逆全球化思潮兴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区冲突频发,全球很多国家的持续健康发展都或多或少受到了威胁,从而推动着各个国家都在悄然寻求提升国家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新动力、新途径。当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现实差距已然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而刚刚孕育兴起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恰巧与我国新时代的阶段定位形成了历史性交汇,这就足以提醒和指引我们不得不牢牢把握住这次难得的重大机遇,以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和丰硕创新成果为依托,坚定不移地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二、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战略定位

(一)科技创新必须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明确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这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两阶段社会发展目标形成了系统性耦合。可见,创新驱动发展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支撑,同时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应有之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能不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能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看我们能不能有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4]31综合国力的竞争說到底就是创新的竞争。习近平讲道:“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创新,国际竞争新优势也越来越体现在创新能力上。”

[6]目前,我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并未改变,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关乎社会发展的每个层面的建设都存在着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因此,只有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拓宽国家创新发展新局面,才能尽早实现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根本转变。

(二)科技创新必须与经济增长紧密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基于我国科技创新的现实境况多次强调,“科研和经济不能搞成‘两张皮”[7],“我们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4]13,“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8]数年来,我国在科技创新过程中所遇到的最大痼疾之一就是创新成果不能快速有效应用于推动经济增长,而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就在于科研和经济联系的不紧密。一旦科技创新不能较好地服务于经济增长,不能充分发挥引领经济增长的动力作用,就势必会妨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进而影响发展的速度、效能与可持续性。特别是像中国这种经济体量庞大的国家,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好创新和增长之间的关系,就很难实现“两个翻番”的发展目标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科技创新必须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表示:“要加大科技惠及民生力度,推动科技创新同民生紧密结合。”[4]61一方面,科技创新要以满足人民需求为根本导向,实现创新成果由人民共享。也即是说,科技创新应该遵循以創新推动发展,以发展造福人民的基本逻辑,秉持服务人民是科技创新的本质要求的根本理念。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在阐明关于引进新技术的态度时还指出:“只要有利于提高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我们都不拒绝。”[7]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改善民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另一方面,科技创新要坚持人才为本,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各行业各方面的劳动者、企业家、创新人才、各级干部创造发挥作用的舞台和环境。”[8]因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中所蕴含的人民主体观不仅体现在物质精神需求的满足层面,而且对于人才价值的实现也给予了高度重视。

三、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战略导向

(一)重视基础研究,突破原始性专业基础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讲道:“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是武器装备发展的原动力。”[4]44长期以来,我国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根源就在于基础研究的落后和不足。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了“科技创新需要基础研究的引领和支撑”“核心技术的根源问题是基础研究问题”等重要论断。特别是当前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孕育兴起,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之间的关联度与日俱增,许多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应运而生。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增加基础研究的科研和人员投入,同时还应着重强调原始性专业基础理论的研究和突破。一方面,基础理论研究要实现从“闭门造车”向更加注重前瞻性和实践性的转变,继续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不断将现实问题理论化,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基础研究领域,也包括一些应用科技领域,要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允许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

[9],从而更好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和创新活力。

(二)瞄准国际科技前沿,抢占核心技术制高点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首先要看清世界科技发展大势”[4]76。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中特别指出,“我们要跟踪全球科技发展方向,努力赶超,力争缩小关键领域差距,形成比较优势。”[4]17实际上,通过将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历程进行对比可以看出,西方发达国家用200余年的时间依次完成了由工业化向城镇化、现代化和信息化的顺序性和阶段性转变,而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以及信息化过程是在新中国成立70年的时间里同时进行的,具有显著的并存性特征。因而,西方发达国家的“串联式”科技发展顺序不仅为创新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和稳健的市场环境,而且也对中国“并联式”的创新赶超路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科技总体上与发达国家比有差距,要采取‘非对称赶超战略,发挥自己的优势,特别是到二○五○年都不可能赶上的核心技术领域,要研究‘非对称性赶超措施。”

[4]41另外,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将核心技术涵盖的主要内容归纳为三个方面,分别是基础技术、通用技术,非对称技术、“杀手锏”技术,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同时指出,“在这些领域,我们同国外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如果能够超前部署、集中攻关,很有可能实现从跟跑并跑到并跑领跑的转变”[7],从而为新时代我国成功超越西方发达国家的创新水平,抢占国际核心技术制高点指明了方向。

(三)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进科技资源和科技成果开放共享

从“科学”到“技术”、从“技术”到“实践”的快速有效转化,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主要特征,越来越体现出一个国家的创新实力和战略价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核心技术研发的最终结果,不应只是技术报告、科研论文、实验室样品,而应是市场产品、技术实力、产业实力。”[7]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主要“绊脚石”恰恰就体现为创新成果转化不力、不顺、不畅,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保障创新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因此,要尽快制定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法,努力构建创新成果的市场评价机制,打破阻碍创新价值实现的体制机制藩篱,从而提升创新成果转化效率。习近平总书记认为:“科技创新成果不应该被封锁起来,不应该成为只为少数人牟利的工具。”[10]这便意味着,无论任何国家和民族只要为技术创新做出了贡献,为之付出了努力,都有权利获得相应的收益。同时,我们也要正确地认识到,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唯一目的是更好地激发社会创新活力,而不是蓄意制造创新隔阂。因此,推动全球创新合作体系的构建,实现科技资源和科技成果的开放共享,既是新时代中国贯彻共享发展理念的题中应有之意,也是惠及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

(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用好全球创新资源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2]习近平总书记从辩证思维的视角科学梳理了技术发展的实践逻辑,他认为:“一方面,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最关键最核心的技术要立足自主创新、自立自强……另一方面,我们强调自主创新,不是关起门来搞研发,一定要坚持开放创新。”[7]这就表明,新时代我国既要增强自力更生的创新意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同时也要努力用好国际国内两种科技资源,积极深入推进开放创新,提高整合、利用全球优质创新资源的效率,有选择、有重点地参与国际创新交流与合作。对此,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提出了“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的重要判断。自此,我国的自主创新水平呈现了明显的改观。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目前我国创新计划、投入、管理分散以及创新资源碎片化的现象仍然较为突出,如果一味地关起门来搞自主研发,而忽略了国际优质资源和先进经验,势必不利于创新驱动的长远发展。所以,只有坚定不移地秉承国内自主创新、国际协同创新的发展模式,才能真正实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五)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马克思说:“科学的进步,特别是化学的进步,发现了那些废物的有用性质。”[11]可见,重视技术进步的绿色价值本身也属于科技创新的规定范畴。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尚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口期,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所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正在凸显,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代表了当今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9],而“绿色科技成为科技为社会服务的基本方向,是人类建设美丽地球的重要手段”[4]98。例如,在水资源安全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全球范围看,目前节水、治污、水生态修复方面都有大量成熟适用技术……发挥先进适用技术对保障水安全的重要支撑作用”[4]95。在能源安全方面,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科技部汇报时的讲话中对能源安全问题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并指出:“我国资源特色是煤,如何保护生态,在煤的清洁化等方面要下功夫,科技要攻关”[4]92,能源技术创新要以绿色低碳为主导方向,以“三個一批”为发展路径,努力推动以太阳能电池、智能电网、储能技术等为代表的新能源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在粮食安全方面,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4]94

四、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战略部署

(一)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4]119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作为一系列强国战略之一,对于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我国科技事业的从业人员与日俱增,总量上已经位居世界前列。然而,即便如此,当前我国人才流失、结构畸形,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结构性不足的问题却比较严重。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从五个维度提出了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要求。一是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一方面,要善于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提高教育质量。既要实行创新素质教育,坚持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协同并进,同时也要鼓励、支持、引导青少年积极进行创新活动。另一方面,要发扬“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怀,努力培养科技从业人员的责任感、使命感。二是改进人才评价机制。传统唯学历、唯论文、唯资历的人才评价指标略显单一,已然与新时代对创新人才的要求不完全适应。基于此,2018年3月国家制定并印发了《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从而为新时代人才评价体系的重构提供了有益参考。三是创新人才流动机制。我国固有的体制、区域界限曾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创新人才在政府、企业、高校之间以及国内和国外之间的自由有序流动。所以,打破阻碍人才流动的制度藩篱,扩大人才对外开放水平也是有效实施科技创新的关键环节。四是健全人才激励机制。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激发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实施科技创新的当务之急。一方面,要实行多元化分配激励机制,鼓励人才入股、技术入股,让更多科技工作者拥有股权、期权、产权,提高创新动力。另一方面,要重视成功、包容失败,激发创新勇气和毅力,增强创新信心。五是明确人才引进机制。要努力用好国际国内两种人才资源,切实做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12]可以说,当前我国技术创新面临的最大体制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政府、企业、高校,以及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三个方面之间的关系。

首先,更好发挥政府的保障、激励、服务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政府要加快转变职能,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创造更好市场竞争环境,培育市场化的创新机制,在保护产权、维护公平、改善金融支持、强化激励机制、集聚优秀人才等方面积极作为。”[4]58政府作为忠诚的“守夜人”,应该始终以释放市场创新活力为根本导向。一是要简政放权,简化创新项目审批程序,尽量避免重复检测认证。另外,对于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创新项目可以给予差别化的特批支持。二是要减轻企业负担,减少企业创新的后顾之忧。不仅要加快推进产权制度、专利制度、融资制度改革,还要改进政府的采购机制,实现政府采购由“低价优先”向“优质优价”的顺利转变。

其次,充分重视企业的主体地位和大学的原创能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关键在于建设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而世界一流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和创新型企业则是重要基础。一方面,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企业作为市场变动信号的直接接收者,长期处在创新第一线,不仅具有敏锐的市场察觉力和强烈的创新需求,而且创新成果转化效率也相对较高。所以,必须正确认识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关键地位,发挥企业在前沿技术领域和核心技术领域的创新引领作用。另一方面,重视大学研究的基础性和原创性。大学是实现突破性原创技术攻关的最佳圣地,大学中天然的学术氛围和学术信仰促使科研人员不断追踪世界科学前沿。因此,大学应加强对研究者的支持力度,督促交叉学科之间进行协同合作,扎实推进基础创新对应用创新的带动作用。

最后,努力推动“强强联合”,集聚创新优势。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我们同国际先进水平在核心技术上差距悬殊,一个很突出的原因,是我们的骨干企业没有像微软、英特尔、谷歌、苹果那样形成协同效应。”[7]实际上,我国现有的创新资源和创新实力并不比西方发达国家逊色多少,只是没有形成有效的合作发展效应。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建议:“可以组建‘互联网+联盟、高端芯片联盟等,加强战略、技术、标准、市场等沟通协作,协同创新攻关。”[7]在具体实施方面,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既要发挥国有企业作用,也要发挥民营企业作用,也可以两方面联手来干”[7],以期在政府和国有企业的有力保障下,充分发挥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优势。

(三)加快促进先进高端产业发展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浩荡来袭,必然还会对经济发展起到进一步推动作用。因此,要通过依靠科技创新,加快向产业链高端迈进,持续推进以现代服务业为主、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建设。一方面,要坚持产业化导向,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提高技术含量、延长产业价值链、增加附加值为重点,大力发展以海洋高新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关键高端材料、高端医疗装备、高端装备制造业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战略性新兴高端产业。另一方面,要紧紧抓牢利用互联网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机遇,向绿色化、智能化、柔性化、网络化的制造业发展方向迈进,逐步实现“制造业+服务业+高科技”融合发展模式。此外,产业发展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创新和就业的关系,把握科技创新和稳定就业的平衡点。

(四)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

新时代,随着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持续加快,“单打独斗”的创新模式已然表现出了与周期短、节奏快、力度大的新的特征性要求不相符合的迹象,而“加强开放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必将获得世界各国的共同呼应和一致认可。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次峰会上就明确表示:“我们应该抓住机遇,把推动创新驱动和打造新增长源作为二十国集团新的合作重点。”[13]之后,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的演讲中又提出了将“一帶一路”建成创新之路的伟大构想,并进一步指出,一方面,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强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纳米技术、量子计算机等前沿领域合作,推动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建设,连接成21世纪的数字丝绸之路。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各国之间的创新合作,启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开展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技术转移4项行动[14]。

五、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实践指向

(一)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科学总结。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既要让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也要更好发挥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通过对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进行归纳可以概括出,党的领导需要注重三个基本原则:第一,具备全球视野,准确定位世界科技发展趋势。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员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特别是在新时代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之际,聚焦全球发展大势、追踪世界科技前沿,严格地说也是全党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的内在要求和现实考验。第二,明确我国科技创新的发展现状和路径选择,统筹发展需要和现实能力、长远目标和短期计划。技术创新本身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具备决心、重心和恒心。对于党的领导而言,一是要立足我国科技发展现实,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主创新道路。二是要找准“非对称”赶超战略的实施重点,对重大科研规划需制定明确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三是要发扬锲而不舍的创新精神,培养“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创新执念。第三,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分工明确、权责明晰。党的领导作用的有效发挥必须以明确“三个分工”为前提,即政府和市场的分工、中央各部门之间的功能性分工、中央和地方的分工。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做好保障、引导和服务性工作,为此,中央各部门之间以及中央和地方之间要统筹协调,合理分工,定位清晰,权责明确。对于关系国计民生和产业命脉的领域,政府可以积极作为,而对于一般的竞争性科研领域,则应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二)加强政策支持

习近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要抓好顶层设计和任务落实”[4]15,着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第一,改进科研投入政策。一方面,要完善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管理方式,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管理应秉承“稳、准、狠”的基本要义。既要保持长期稳定的投入,也要有所侧重,对于看准的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创新项目要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以提高科研资金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要夯实科技创新的物质技术基础,加强对科研基础设施和仪器的有效管理。要加快建设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创新基础平台、以宏观统筹为主要功能定位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和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区域性创新平台。一是国家实验室的构建必须与各类科研机构实现良好对接。二是国家科技管理平台要认真履行决策、咨询、执行、评价、监管等职责,规避科研设施和设备的重复购置、重复建设和封闭使用等现象。三是要充分尊重创新的区域集聚规律,因地制宜,依靠创新合力推动世界级城市群的形成。

第二,创新人才引进政策。人才是第一资源,一方面,应以满足社会需要和市场需求为准则,始终坚持“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根本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实施更开放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8]这就表明,人才引进要用开放和发展的眼光看待,正确认识国际、国内两种人才资源的创新能力,提高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精准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另一方面,要继续改革人才引进的各项配套制度,努力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不仅要依法保护企业家和科研人员的财产权和创新收益,而且要积极推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尽可能为创新者营造能够心无旁骛做研究的良好环境。

第三,健全稅收扶持和金融服务政策。一方面,要健全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为企业开展各种创新活动减轻负担。一是在现有基础上,加大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的力度,推动技术转让所得税免征额度调整,并制定科学的税收优惠评估机制,强化政府的监督和管理功能。二是有效发挥政府在创新驱动中的主体地位,加快投资建立一批以科技园、产业园、高新区为代表的创新基础设施。三是政府可以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初创期中小企业的研发,并给予适当的技改补贴。另一方面,要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加大金融对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这就要求,一是要加快发展资本市场,尽可能消除价格、利率、汇率等经济杠杆的扭曲现象,加强风险预警和管控。二是要发挥国有资本的坚实作用,通过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设立国有资本风险投资基金,用于激发科技型企业的创新动力和活力。

第四,改善政绩考核体系和其他激励政策。一方面,长期以来,技术创新周期较长、技术成果转化过程较为缓慢等客观原因,致使传统的“唯GDP论”的政绩考核机制难以有效激发政府的创新活力。所以,应考虑将创新指标纳入政绩考核体系,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以及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推动等多个维度对官员的创新绩效进行综合考察,对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可以实行合理的、差别化的评价政策。另一方面,完善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知识产权创造、保护与运用制度,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拓展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尽量避免和杜绝科技垄断和市场分割现象。此外,还要构建新型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管理体系,有序高效的管理科研项目的申报和资助工作。

(三)务求实效

创新技术要发展,必须要适用。求真务实、落地生根作为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根本遵循和最终要求必须一以贯之。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科技创新绝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研究,而是必须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4]57也就是说,科技创新的初衷必须与社会发展、经济增长、改善民生紧密结合,力图转化成实实在在的创新成果,而不应为了赚取创新收益或完成绩效考核去弄虚作假、敷衍塞责。对此,只要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上下互动、共同监督、砥砺前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科技强国宏伟目标定将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0-22.

[2] 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6-10.

[3] 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29 .

[4]习近平.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5]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N].人民日报,2018-04-11.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03.

[7]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26.

[8]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0.

[9]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6-06-01.

[10] 习近平.习近平主席在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时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7.

[11]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15.

[1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

[13]习近平.创新增长路径 共享发展成果[N].人民日报,2015-11-16.

[14]习近平.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N].人民日报,2017-05-15.

责任编辑:武玲玲

Xi Jinping's Strategic Connotation and Practical Direction on the

Important Exposi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Ding Renzhong, Xu Zhixiang

(School of Economics,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hengdu Sichuan 611130, China)

Abstract:

Innovation is an inexhaustible driving force for the prosperity of a country. Xi Jinping's important exposition 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the wisdom of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which is centered on Comrade Xi Jinping, based on the strategic thinking of history, globalization and reality. It lays down the strategic positioning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at must be closely integrated with social development, economic growth and improving people's livelihood. It scientifically points out that lays stress on basic research, aims at the frontier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peeds up the transformation of achievements,dares to innovate independently and develops gr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hich covers the strategic deployment of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alent team,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ystem,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nd industries and strengthening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It deeply contains the practical direction of adhering to the party's leadership, strengthening policy support and seeking practical results, it provides a scientific and clear action guide for guiding China to build an innovative country and a worl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ower.

Key word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worl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ower

猜你喜欢
科技创新
东莞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财税政策研究
自我效能感在职业学校学生科技创新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轻松发明在社区和学校的普及应用
轻松发明在社区和学校的普及应用
科技创新在总包交钥匙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科技创新在总包交钥匙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科技创新驱动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科技创新驱动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分析金融如何促进科技创新及制度改革
论以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烟草行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