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患者增强CT表现及肿瘤直径观察

2021-11-19 12:58盛宝华毕腾飞王华宇
肝脏 2021年10期
关键词:包膜微血管肝细胞

盛宝华 毕腾飞 王华宇

原发性肝细胞癌在我国有较高的发生率,目前可通过射频消融术、肝切除术、肝移植术等手段进行治疗,但仍不能有效降低其复发及死亡风险[1-2]。文献报道,肝细胞癌播散及隐匿转移通常始于血管侵犯,目前虽然可通过CT、磁共振等影像学方式对大血管侵犯进行查探,但不能很明确对微血管侵犯进行诊断[3-4]。本研究对经病理学确诊的68例患者进行分析,探讨其术前增强CT表现与微血管侵犯的关系。

资料与方法

一、基础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8例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有无血管侵犯将其分为侵犯组(n=35)和未侵犯组(n=33)。

二、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依据《原发性肝癌规范化病理诊断指南(2015年版)》[5]有关标准,所有患者均被确诊为原发性肝细胞癌,且血管侵犯患者均经影像学检查后确诊;②年龄为45~70岁;③患者临床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①心、肝、肾功能存在明显异常;②存在其他部位恶性肿瘤;③术前或术后影像学检查已明确存在门静脉、肝静脉或下腔静脉等大血管侵犯;④术前已行射频、介入治疗;⑤肿瘤出现远处转移或不可手术患者。

三、方法

(一)CT增强扫描 检查前4~6 h内禁饮食,对整个肝脏部位进行扫描,先平行扫描后采用增强扫描,通过高压注射器仪从肘静脉注入非离子型碘对比剂(CT用碘帕醇注射液),推注速度3.0 mL/s,推注总量2.0 mL/kg,之后25 s、55 s、85 s分别同时采用动脉期、门静脉期、平衡器扫描;扫描仪为Siements Somatom Definition AS+CT,管电压设置为120 kV,管电流设为104 mA,螺距1.000,层厚2~5 mm,矩阵512×512。

(二)微血管侵犯诊断 将患者肿瘤切除术后的病理切片送入病理中心进行读片分析,显微镜下内皮细胞衬覆的血管腔内能看到癌细胞巢团则可定义为存在微血管侵犯。

(三)观察指标 ①对照CT检查后影像学特征和肿瘤大小,CT影像学表现包括边缘强化程度、肿瘤包膜情况、瘤灶分型、瘤内动脉情况、瘤灶数量;边缘强化程度包括Ⅰ型(边缘清晰存在假包膜)、Ⅱ型(边缘可见并皆为真包膜,平扫时呈现出围绕肿块可见、完整的低密度影)、Ⅲ型(边缘不清晰且平扫及双期扫描时未出现成型的假包膜但存在明显边界)[6]。②将两组有差异信息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明确增强CT表现及肿瘤直径预测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危险因素。

四、统计学方法

结 果

一、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比对两组人口学信息及病史资料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人口学特征及病史资料比较

二、两组患者增强CT表现及肿瘤最大直径比较

未侵犯组有肿瘤包膜、单结节型瘤灶、无瘤内动脉、肿瘤直径<5 cm患者的比例高于侵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增强CT表现及肿瘤最大直径比较[例(%)]

三、增强CT表现及肿瘤直径预测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将有差异的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结果显示肿瘤包膜无或不完整、瘤灶分型非单结节型、有瘤内动脉、肿瘤直径≥5 cm是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危险因素。见表3。

表3 增强CT表现及肿瘤直径预测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讨 论

微血管侵犯是反映癌细胞侵袭及转移的重要标志,如果在术前通过影像学评估可帮助临床医师调整治疗方案,采取介入或系统靶向治疗等方法抑制微血管侵犯进展,再行肝切除或肝移植术,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减少术后肿瘤远处转移发生的风险[7-8]。既往临床对肝细胞癌多采用CT检查,而增强CT扫描可发现平扫未发现的病灶,因而本研究将增强CT扫描后手术患者纳入研究对象[9-10]。

本研究发现,未侵犯组患者有肿瘤包膜、单结节型瘤灶、无瘤内动脉、肿瘤直径<5 cm的比例高于侵犯组,提示CT增强扫描中的肿瘤包膜、瘤灶形态、瘤内动脉及肿瘤直径可能对预测肝细胞癌患者微血管侵犯有较大关联。从病理学角度分析,肿瘤细胞的不断膨胀生长会在一定程度上压迫周围肝组织,引起其纤维增生,形成类似包膜的结构,当病灶包膜完整时可在一定程度上抵挡肿瘤细胞对其他组织的侵袭,但对于包膜不完整或无包膜肿瘤,出现扩散入侵的概率较大[11]。癌病灶处新生血管比其他部位更多,生长元素获取丰厚,肿瘤组织快速发育使得其与正常组织之间形成清晰边界,此时癌细胞呈单结节型;若肿瘤浸润性生长则会侵犯微血管或肝实质,边缘模糊,此时呈现单结节节外生长或多结节型[12-13]。

瘤内动脉一般是肿瘤在动脉期强化穿行血管,这意味着肿瘤细胞内更多新生血管的生成,血管生长因子不断释放,促进瘤内微血管侵犯的形成[14]。肿瘤直径增加与其病理进展程度有重要关联,直径增加会加强其恶性生物学行为及增殖活性,瘤组织恶性快速增殖,加强其转移速度,微血管侵犯概率增高。白石磊等[15]的临床研究表明,直径≥5 cm肿瘤更容易发生微血管侵犯,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肿瘤包膜无或不完整、瘤灶分型非单结节型、有瘤内动脉、肿瘤直径≥5 cm均为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危险因素。

因此,临床医师在术前检查中如发现上述表现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改善患者预后。

猜你喜欢
包膜微血管肝细胞
肝脏脾植入误诊为肝细胞癌1例
假包膜外切除术治疗无功能型垂体腺瘤的疗效
外泌体miRNA在肝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
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相关性
缺血修饰白蛋白对微血管心绞痛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
魔芋葡甘聚糖-乙基纤维素包膜尿素的制备及其缓释性能
肝细胞程序性坏死的研究进展
肝细胞癌诊断中CT灌注成像的应用探析
IMP3在不同宫颈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
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miR-126、EGFL7的表达与微血管密度的检测